东北扬琴演奏技法与艺术风格探讨——以《苏武牧羊》《红河的春天》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16566 论文编号:sb2022053115082648045 日期:2022-06-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本文通过两首代表作品中所运用的扬琴演奏技巧的论述,让笔者从中总结技巧,更好地把握此风格的技巧运用,同时进一步对东北扬琴流派风格有深入地了解和准确地把握,此次研究这两首作品不仅提高了笔者的高难度技巧把握,更丰富了笔者的演奏知识与经验。
第一章 东北扬琴流派及作品介绍
1.1 东北扬琴流派形成与发展
扬琴传入我国后,多数作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的伴奏乐器,在 1900 年左右很多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作为独立的乐种出现并兴起,扬琴又成为多种乐种的主要乐器之一,如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山东琴曲等乐种。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扬琴艺术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流派和风格,拥有各自的传统曲目。各流派有广东音乐流派,擅长运用加花、顿音、衬音、坐音等多种润饰加花的技法,具有明快、活泼、爽朗、清新的演奏风格;江南丝竹流派,演奏技法上使用双音、衬音、连打、轮音等润饰方法,此外还常用倚音、换音、经过音等装饰旋律,其演奏风格突出了细腻秀雅、韵味隽永的特点;四川扬琴流派,演奏时常使用咕噜音、浪音、压竹音等技巧,具有刚劲豪放、浓烈粗犷、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风格;而东北扬琴流派不同于其它流派,在传统扬琴演奏技巧单竹法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民族器乐演奏技巧中的精华,如二胡的揉弦、古筝的压弦、民族唱法中的滑腔和甩腔等,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颤竹、压音、上下滑弹等技巧,形成刚柔并济的音乐风格。由于东北扬琴独特的颤竹、压音、揉弦等技巧的运用,使演奏风格以深沉、委婉和韵味浓郁而著称。东北扬琴独特的演奏技巧丰富了扬琴的演奏技巧,最终形成了单竹、齐竹、轮竹、颤竹、滑竹、揉弦、拨弦、抓弦、点炫和装饰等成熟的扬琴演奏“十大技巧”2,为中国扬琴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
四大流派的演奏家们最早把各自优秀的传统乐曲整理改编为扬琴独奏曲,从而使这一伴奏、合奏的乐器,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表现力的独奏乐器。如广东音乐流派是音乐家严老烈根据古曲《三宝佛》改编为《旱天雷》;江南丝竹流派是扬琴演奏家任晦初将《弹词三六》丝竹合奏改编为扬琴独奏曲;四川扬琴流派是著名老艺人李德才改编的《将军令》;此外还有东北扬琴流派,该流派是老艺人赵殿学将古曲《苏武牧羊》整理为扬琴独奏曲,结合自己独创的颤竹、压音、揉弦等技巧,润色了独奏乐曲《苏武牧羊》,使它成为具有鲜明地方色彩、东北韵味十足的代表性曲目,成功展露东北扬琴演奏区别其它地区扬琴的特性风格,历经几代人不断努力,终于发展成为一个以体现东北扬琴风格为主的扬琴艺术教学、表演创作的群体并拥有众多代表性曲目和一些代表性演奏家的学术流派。
..............................
1.2 两首作品作者简介
东北扬琴流派的创始人赵殿学先生,他是辽宁省盖县的民间艺术家。3赵殿学先生聪明好学,善于演奏雷琴、古筝、扬琴等乐器,并且凭借他对东北民歌、皮影戏还有民间说唱音乐的基础,他创作和改编了许多以东北音乐风格为主的扬琴作品,并经常带着他自制的扬琴沿街卖唱。在上世纪 20 年代左右,赵殿学先生将民歌版《苏武牧羊》改编为扬琴独奏曲,并在乐曲中加入独创的扬琴技巧揉、压、滑、颤、滚等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苏武牧羊》这首作品的演奏,奠定了《苏武牧羊》作为东北扬琴学派代表性曲目的地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东北扬琴学派成为一个体现了东北扬琴风格为主的扬琴艺术教学学派,同时涌现出了大量的创作群体和一大批以演奏东北音乐风格的扬琴作品的演奏家们。
宿英先生生于辽宁营口市,是赵殿学先生的亲传弟子,是扬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也是东北扬琴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后将《苏武牧羊》予以浓缩,使其更为精彩。宿英先生 14 岁毕业于伪满洲国的大学,精通多种乐器,如二胡、小提琴、月琴、钢琴及扬琴。他在上世纪 40 年代就已经活跃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到 60 年代的时候,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扬琴演奏家之一。宿英先生是东三省进行扬琴专业化教学的第一人,创建了今沈阳音乐学院扬琴专业。在 1959 年出版发行了我国首部扬琴作品选集,他的扬琴独奏曲《海鸥》、《音乐会练习曲》曾被全国各专业院校定为必学曲目。他的演奏音色干净、通透、清晰,音乐表达流畅自然,他的才华和技巧得到广泛好评。
刘希圣,河北滦县人。刘希圣师于宿英先生,期间学习到大量东北扬琴的知识,为之后学习和工作中奠定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演奏基础。在沈阳音乐学院附中高二期间,以扬琴专业的优异成绩应邀入伍,之后在云南、四川等地参加工作,他的代表作品之一《红河的春天》就是在云南地区工作时深入生活创作的。在创作中,他在继承东北扬琴流派技巧的基础上,能将该流派特有的演奏技巧熟练的融入在众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中,比如他创作的作品《红河的春天》为哈尼族、彝族的;《欢乐的火把节》是撒尼祖的;《秸尼哈尼》为拉祜族的。在个人演奏中,他能熟练演奏单手不间断连续弹轮;二、三度音压滑音技巧;左、右手自如地上、下滑弹技巧;左、右手分声部独立进行等技巧。主要作品有《红河的春天》《欢乐的火把节》《大渡河》等扬琴独奏曲,器乐小合奏有《节日的瑞丽》《打水姑娘》,民族管弦乐《泼水节》等曲目。
............................
第二章《苏武牧羊》《红河的春天》演奏技法分析
2.1《苏武牧羊》中演奏技法的运用
颤竹、吟揉、滑竹这三种技法是体现东北扬琴流派的独特演奏技法,广泛运用在东北扬琴乐曲中,主要表现东北扬琴的音乐风格。宿英先生版本的《苏武牧羊》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死谱活用,并掺杂很着很多即兴演奏的成分,对演奏者的技术要求非常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代演奏中,慢慢的音符、节奏、技巧被固定下来,为演奏者降低难度,下面就笔者在练习中了解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2.1.1 颤竹
颤竹与轮竹的音响稍有类似,但仍迥然不同,颤竹更为绵密。颤竹的方法是中指无名指向掌心内快速握琴竹柄,形成的瞬间固定在大指的大鱼际的这块肌肉,产成出类似琵琶中半轮哒哒哒的音响效果,还类似在民歌演唱中的花舌嘟噜音。演奏技巧时,在击弦音后并不抬起手,而是继续在琴竹的反弹力作用下,顶住琴竹头部,使其在琴弦上持续颤动,发出密集的一串音响。此技巧有一定的难度,关键是在如何掌握好力度让琴竹流畅颤动。颤竹是扬琴整个演奏技法中较难掌握的技法,需要相当的练习。
颤竹又叫弹轮,并分为左弹轮“ ”、右弹轮“ ”和双弹轮“ ”,一般在乐曲中常用左弹轮。5弹轮中颤动的部分为琴竹的 1/3 处,所以在演奏颤竹时我们要选择稍软的琴竹。上世纪 20 年代左右赵殿学先生就开始发挥才智制作有地域特色并满足独特演奏技巧的琴竹,手拿琴竹部分稍厚而颤动的部分稍薄,使琴竹演奏时具有十足的弹性。后在 50 年代,王沂甫又在老师自制琴竹的基础上,加以改革与规范,经他改良的琴竹被广泛推广和使用,至今都运用在扬琴人的手中。
改良琴竹为了方便我们更快的演奏这一独特的颤竹技巧。在谱例 2.1 的第二小节中,在 5轮音演奏之后加了一个左弹轮,轮音后弹轮的这种奏法其实是宿英先生习惯性地演奏方法,用弹轮来衔接下面的音。如下列谱例 2.1:在谱例的第二小节中,5 的左弹轮要快速,使乐曲轻巧、欢快,演奏中,笔者认为如果这个弹轮时值过长,就会显得拖沓没有个性。

音乐论文怎么写
音乐论文怎么写

..................................
2.2 《红河的春天》中演奏技法的运用
《红河的春天》以云南彝族的音乐为素材,旋律具有歌唱性,曲调优美、悠长,本章节笔者将着重介绍东北扬琴特有的压揉技法,并分析如何运用演奏技法表现其旋律的独特性。此曲在 1975 年首演后成功地把东北扬琴的揉弦技艺发展为压弦小三度技法,使扬琴的揉弦基础上增添了压揉的滑音效果,使扬琴这件外来乐曲更加民主化,更具东方音乐之美。之后分析拨弦的运用,因为拨弦是东北扬琴流派代表人物王沂甫首创的演奏技巧,故在本章节中也加入进来。双颤竹也是本曲的一大本亮点。下面将探讨压揉、拨弦及双颤竹三种演奏技巧如何运用,并说明在演奏中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2.1 压揉
压揉也就是压音,压音的演奏技巧在上节中已经介绍过了,下面就以此乐曲介绍演奏时的实际情况。由于压揉技法的特别需要,在演奏前先要把扬琴高音码条上最低音的 4 根弦放置成只有一根弦的状态,把其他三根弦都拆放到音码与滚珠下面。此音在弦的选择上,不是任何一根弦都是可以的。在初学习压音时如果是小朋友,我们可以把原本的 26 弦换成较细的29 号弦或者是 30 号弦,学龄较小的学童才压得动,表达出想要的音响效果;如果是成人或是青少年我们可以用 26 号弦或者是 27 号弦甚至可以在演奏时变成两根弦,使音响效果更加丰满。
。在练习时我们还要把两边的音高分别调整为 G 大调的 6(右边)和 3(左边)音;左右的音高是由乐曲本身去调整的。演奏时要掌握好压揉的节奏,不可与音乐前后脱节,使其产生较好的吟揉效果,把握好旋律韵味。如下列谱例 2.9 所示:第一小节的第二拍应该演奏为 5-3的小三度,第四小节的第一拍应该演奏为高音 1-6 的小三度。同时注意 3 的压音为后十六分音符的片半部分,演奏时一定要注意时值为八分音符那么长,不可拖沓。
............................
第三章《苏武牧羊》《红河的春天》艺术风格分析............................20
3.1《苏武牧羊》音乐分析.............................. 20
3.1.1 音乐结构分析............................................ 20
3.1.2 调式调性分析...................................... 22
结语....................27
第三章《苏武牧羊》《红河的春天》艺术风格分析

3.1《苏武牧羊》音乐分析
3.1.1 音乐结构分析
东北扬琴流派代表作《苏武牧羊》全曲共有 89 个小节,乐曲篇幅不大、短小精悍,由四个乐段构成,乐曲前部分为 2╱4 拍后部分为 4╱4 拍。音乐结构主要以类似并列单二部曲式的音乐结构布局,但与传统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略有区别,两乐段之间均以新主题进行呈示,运用相近的音程材料对音乐的整体进行统一,且各段在初次呈示之后变化重复一次,这样既能够强化主题的听觉印象,同时又能够为音乐带来一定的发展动力,如图 3.1。

音乐论文参考
音乐论文参考

如上述图 3.1 所示,本曲首先以引子进行呈示,引子部分为(1 小节-小节)。上下八度交替演奏慢起渐快,从两个四分音符到四个八分音符再到八个十六分音符走向不定数轮音,轮音要轻而缓、匀而密,时值依次递进营造出舒缓、孤独和苍凉的氛围,充分展示出苏武坦然面对、内心坚韧不屈的爱国主要精神。
.............................
结语
扬琴独奏曲《苏武牧羊》是由东北地区的民歌所改编并加入东北地区独有的演奏技巧。两者的结合表现出了原汁原味的东北扬琴流派的音乐风格,成为一首具有奠基性的东北扬琴流派的代表作品。而《红河的春天》是借鉴了东北扬琴流派的演奏技巧,将东北扬琴流派特有的技巧运用在西南少数民族的作品中,丰富了该作品的演奏技巧及作品的感染力、表现力。除《红河的春天》外,作者刘希圣还将东北扬琴流派技巧运用在很多作品中,他以技巧融入音乐内容,虽然为东北扬琴的演奏技巧,但是可以运用在所有的音乐作品中,延伸到众多地区的音乐作品中都是可行的。
本文分析了《苏武牧羊》《红河的春天》两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发现,东北扬琴流派内容丰富、演奏独特,值得我们更多扬琴人学习研究并演奏。根据分析两首代表作品的旋律特征、音乐结构、调式调性,使笔者较为全面的获得了作曲家们的创作思路,为笔者更好的掌握作品风格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两首代表作品中所运用的扬琴演奏技巧的论述,让笔者从中总结技巧,更好地把握此风格的技巧运用,同时进一步对东北扬琴流派风格有深入地了解和准确地把握,此次研究这两首作品不仅提高了笔者的高难度技巧把握,更丰富了笔者的演奏知识与经验。
东北扬琴在我国扬琴发展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一代一代艺术家的传承下,不断地对扬琴进行研究。东北扬琴从最初的理论雏形到盛况,其中离不开代代传承者与发展创新者的努力。在扬琴演奏不断发展的今天,东北扬琴这样一种源于历史、包含民族音乐特色、彰显独特艺术魅力的流派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样在艺术领域中绽放着属于扬琴的独特色彩。作为新时代的扬琴工作者,从长远发展来看,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具有地方风格特色的扬琴音乐的发展,更加应该秉承先辈的意志,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的扬琴演奏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将扬琴艺术事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