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问题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来都是紧密相关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昭示了在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在每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吸收社会上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而奋斗,是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
但是,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是一成不变的,又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相应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结构其中包括阶级阶层状况,发生了急剧而重大的变化。作为党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内部构成发生了种种变化,“蓝领”减少,“白领”增多,第三产业人员增加:工人阶级素质的提高和队伍的扩大,有利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但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契约关系不断强化,职工主人翁地位有弱化的趋势,竞争、下岗和失业强化了人们的市场意识,弱化了政治意识。另外,工人阶级内部成员的多层次性,给工人阶级的团结性、组织性和利益一致性带来了影响。同时,党的群众基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原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阶层,诸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等,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经济状况的差别在扩大,导致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态度上的差别也在扩大。怎样认识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如何对待这些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动中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是应该把他们吸引和凝聚在党的周围还是置他们于党的对立面?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那必将给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带来不利的负面影响,同时不利于我们党的自身基础的巩固和扩。所以,时代进步的潮流和趋势,社会变动的情况和特点,都向我们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促使我们党必须对自身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做出新的思考,重新界定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只有弄清新时期我国社会结构分化及其变动的趋势,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变化和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加强措施,才能巩固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同样,只有认真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发展和变化,准确地判断我国近年来出现哪些新的社会力量,以及他们是不是可以作为党的群众基础,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才能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
理论研究须着眼于实际并总是由实际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受传统观念和方法的影响,研究主要采取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着眼于巩固和强化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未见有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而开展如何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砒研究的文献。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和分化,党的执政地位面临挑战和考验,因而迫切需要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研究。然而,理论界大多侧重于对新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及其阶级阶层的研究,虽然近几年来围绕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研究数量增加,但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有份量的力作。鉴于此,开展对新时期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文以时发表展为背景,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在梳理和评价以往的有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为指导,借鉴和吸收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研究成果和方法,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从而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分析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变动及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本文基本内容是:第一,研究转型期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变动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和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划分,描述工人阶级内部各层别社会经济特征、地位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第二,突出对社会转型期产生的新的阶层尤其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研究,对私营企业主阶层产生的历史背景、成员构成、思想状况和实际贡献进行客观地描述,在对剥削内涵的界定和剥削的前提条件科学把握基础上,以发展辨证的观点看待两种价值理论,分析私营企业主的收入构成及其属性。得出私营企业主主要收入不属于剥削收入以及私营企业主是新时期党的群众基础的结论。三是通过对新时期各阶级、阶层状况及其变动的分析和总结,提出新时期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从而保持和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各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第一章为其他各章提供理论基础和具体的分析方法,第二章是全文的核心,强调没有工人阶级的依托,党就不可能保持执政地位。同时,也应该看到,社会结构变动趋势,无疑会使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新阶层不但成为社会中活跃的阶层,而且完全能够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群众基础。因此,第三章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至于第四章,则在前述各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了新时期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可行性政策措施及其建议,从而使本文的理论分析转化为实证运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2, 3, 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列宁选集》第1, 2, 3, 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1, 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邓小平文选》第2, 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人民出版社
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陆学艺:《社会结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李拓:《和谐和冲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一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2002年版
1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 1996, 1997,1999年版
1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6, 1997,1999年版
1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王长江:《政党的危机》改革出版社19%年版
17.中共中央宣传部:http://sblunwen.com/dxyjslw/((20个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
18.薄一波:《若千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993年版
19.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0.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吴雄承:《邓小平简明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22.俞可平:《全球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3.刘祖熙:《东欧巨变的根源和教训》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24.李培林:《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5.郑杭生:《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陆学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内容摘要(中文) 5-6
内容摘要(英文) 6
导论 7-9
第一章 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9-19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阶层划分理论 9-13
二、 西方社会结构理论 13-15
三、 新时期社会阶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15-19
第二章 新时期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变动及发展趋势 19-29
一、 党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分化组合及其变动趋势 19-24
(一) 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 19-20
(二) 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 20-22
(三) 工人阶级内部各阶层的差别 22-24
二、 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员阶层的历史使命 24-29
(一) 产业工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变动及其发展趋势 25-26
(二) 产业工人阶级的地位形成变动的原因 26-29
第三章 正确认识私营企业主阶层 29-40
一、 私营企业主客观上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29-34
(一) 私营经济的发展过程回顾 29-31
(二)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形成 31-34
二、 正确认识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性质 34-40
(一) 私营企业主阶层收入的属性 35-37
(二) 私营企业主阶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7-40
第四章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40-49
一、 不断提高工人阶级地位和素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40-45
(一) 坚决维护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提高其社会地位 40-42
(二) 努力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 42-43
(三) 进一步巩固新时期的工农联盟 43-45
二、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45-49
(一) 群众基础:党的最广泛的执政基础 45-46
(二) 加强和改善党对群众组织和社团的领导 46-47
(三) 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47-49
结束语 49-51
参考文献 51-53
后记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