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955 论文编号:sb2020042015070230575 日期:2020-04-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青海高校社团除具有一般高校社团的共性外,和全国其他高校社团相比具有自身突出的特点,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马克思主宗教观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通过对青海省三所高校社团的调查研究,也发现了青海高校社团发展中的存在的不少问题,青海高校社团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亦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在今后的社团工作中,青海高校社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注重民族团进步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创建国内一流高校不懈努力。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中国早期高校社团是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和国家政治动荡背景下产生的。“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是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个高校社团组织,其成立后的十年,中国社团迅速发展,涉及到科学、经济、艺术等领域。截止 1912 年,中国登记的社团有 900 多个,这些社团利用自身职能积极传播西方社会的新思潮。民国政府成立后,学校社团被强行解散或整顿,使当时蓬勃发展的社团遭遇沉重打击,数量骤减。燕京大学等诸多知名学校的学生,在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团,以社团为载体,宣传救国救民,自强不息的主张,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建国以后我国社团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尤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改革开放给社团的复苏和成长带来了希望,社团快速发展繁荣。
高校社团以学术性和专业性为根基,以大学生相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理想信念或学术取向以及其他方面的共同目标而自发组织起来的,是具有明确发展方向的组织。进入 20 世纪以后,我国政府部门相继颁布的有关条例,明晰了发展高校社团的意义,将高校社团的发展提升到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2005 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专业技能以及大学生就业求职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1 高校社团的相关研究
以上世纪 80 年代为起点,截至目前研究高校社团的方向有概念性研究、价值性研究、对比性研究和建设性研究四种。
(1)概念性研究
概念性研究是指对高校社团的发展阶段、社团特征和社团性质进行基础性论述。有的学者将新中国成立作为划分高校社团发展历史的起点,把我国社团的发展阶段归纳成五个时期,这五个时期有高潮期,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革”结束后到中共十二大时期以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时期,也有低谷期,就是在“文革”期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的时期。①有学者把 1904-1949 年看成是中国高校社团发展的起步期,把 1949-1979 年看成高校社团发展的摸索期,把 1979 年之后的时期看成高校社团发展的完善期。分析归纳高校社团的三个发展时期。
从高校社团的特征出发,有学者认为虽然我国高校需要承担一定的思政教育功能,也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但还是把高校社团看作一个非正式组织,与其组织性、非盈利性、自主性和自愿性等特点相吻合。③有学者研究认为高校社团活动内容趋向于多样化和个性化,活动宗旨恪守专业性和服务性的原则,社团成员关系之间平等。④有学者指出新时代下的高校社团除留了传统社团的许多特点以外,而且有娱乐性、社会性和网络性等特点。
对于高校社团性质,有学者分别以组成人数、活动方式为区分依据。依据社团规模区分,社团人数较多的如大学生艺术团是大型社团,社团人数较少的如理论学习型社团是小型社团,而社团人数适中如心理协会等为中型社团。从社团组织活动的形式上区分,主要是有学术理论类,文化娱乐类以及志愿服务类社团。①依据社团活动形式区分较为有说服性,故而后来的研究基本是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做出调整,比如说,有学者就是按照社团活动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将社团区分为理论学习类、文体娱乐类,志愿服务类、学术研究类社团。②
.............................

第 2 章  高校社团的基本概况

2.1 高校社团的内涵
2.1.1 高校社团的界定
目前,由于研究方式和视角的差异,学者们对高校社团概念的认知不尽一致。1999 年版《辞海》将“学生社团”定义为“中国高等和中等学校的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组织,形式多样,有学术研讨会及诗画社、棋艺社、摄影社、剧团等。是以学生身心健康、学生成长成才为原则,同时受共青团的领导和支持。”学位论文中崔永聪总结认为“高校社团是以一致的兴趣爱好为纽带,规范的章程为基础,相同的理想信念为方向,自愿组成的学生团体”;①管洁总结为“高校社团是高校中有共同目标和理想、共同兴趣的大学生自觉自愿组建社团并在学校审批后,组成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活动的学生非正式组织”。②2005 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定义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③这一官方界定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是截至目前最权威的论述,在组织社会学上看,当某个组织获得权威机构的认可时,这个组织就具备了组织合法性。《意见》对高校社团的界定使其在政治上获得合法性,也使高校社团的组织合法性得以确立。
《意见》中提出了高校社团的概念,本文的研究结合《意见》中高校社团的定义对高校社团的概念做出以下界定,高校社团是高校大学生在相同志趣、共同诉求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章程自愿组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组织。但仅靠概括性的语言很难对高校社团有彻底的认知,这造成社团日常活动中各层次行为主体对其边界的认知比较模糊,由此,对高校社团概念的进一步界定有很大的必要性。结合调查研究的实际,对研究的高校社团做出以下限定,《意见》中的“高校”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校,本文中的研究主要是对青海省的三所本科高校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社团思政教育功能的调查研究,对目前制约青海高校社团思政教育功能发挥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对青海省内的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校、以及属于本科层次的独立院校(俗称三本)和技工(师)院校社团不做调查研究。
表 2.1  青海高校社团类型
.........................

2.2 高校社团的发展
2.2.1 建国前高校社团的发展
我国成立真正意义上的高校社团年代并不久远。1904 年,日俄在中国边境发动战争,京师大学堂学生丁开嶂创立“抗俄铁血会”,这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大学社团。抗俄铁血会檄文“召集全国的爱国英雄,除海内外人士及学生之外,又有直、奉、吉、黑四省绿林领袖”一同抗俄、抗日。同年与俄军交战“二十余次”,日俄签订合约后随即宣布解散。
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大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大学校园是运动的主阵地。从此现代化的社团在校园中的数量与日俱增,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成为爱国思想的宣传者,成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者,他们积极投身社会改革的洪流披荆斩浪,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社团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学生社团对中国政党的发展有着关键作用,培养出大批有理想抱负、目标远大的青年领袖。1915 年,湖南求学时期的毛泽东、蔡和森等人联合其他有志之士组建了新民学会,“五四”运动期间,新民学会积极组织学生运动,领导学生社团传播新思想,在“五四”期间带领湖南各阶层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1920年,新民学会的不少成员陆续的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学会逐渐停止了活动。
不论是在任何时期,高校社团始终保持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他们学习新思想,新文化,敢担时代重任,勇做时代先锋,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积极推动中国社会改革不断向前发展,为中国高校社团的发展积蓄着力量。
表 2  基本情况统计表
.............................

第 3 章  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22
3.1 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述 ............................... 22
3.1.1 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界定 ......................... 22
3.1.2 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依据 ................... 22
第 4 章  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现状分析 ............ 30
4.1 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现状调研 ....................... 30
4.1.1 基本情况分析 .......................................... 30
4.1.2 现状统计分析 .......................................... 32
第 5 章  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强化路径 .......... 45
5.1 夯实指导思想的价值引领 ..................................... 45
5.1.1 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 .................................... 45
5.1.2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 46

第 5 章  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强化路径

5.1 夯实指导思想的价值引领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①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对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指明了方向。
5.1.1 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上这样说到:“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②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填鸭式”的教学不容易被接受,相反的,作为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高校社团可较好的承担起这个任务,以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潜移默化的实施思政教育,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马克思关于人的实践观、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集体观等为社团的长期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客观的真理来源于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植于大学生头脑,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战略的要求,是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条件。高校社团建设发展要不遗余力的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①高校社团成员要将所学的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强大精神武器,同样“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②以满足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在日后步入社会处理问题才会游刃有余。
...............................
 
结语
青海高校社团除具有一般高校社团的共性外,和全国其他高校社团相比具有自身突出的特点,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马克思主宗教观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通过对青海省三所高校社团的调查研究,也发现了青海高校社团发展中的存在的不少问题,青海高校社团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亦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在今后的社团工作中,青海高校社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注重民族团进步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创建国内一流高校不懈努力。
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实现并非一蹴而就,是一项长远性、持久性的工作,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学校层面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对社团建设的研究,建立长效机制以保证社团的活动经费、社团的活动场地以及社团指导教师的配置;新时代的高校社团应与时俱进,在现有的成就上更上一层楼,积极对外交流,在交流和学习中发现不足,不能固步自封,不做井底之蛙;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青海高校社团成员要做到明辨是非,要以正面宣传为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对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没有相对成熟的认知,仅仅依靠理论研究和问卷调研,可能没有全面反映出青海高校社团所存在的问题,研究深度也显得比较浅薄;提出青海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强化路径也显得轻虑浅谋,特别是对国外社团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今后的研究中要深化细化有关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断发掘隐藏在高校社团的教育功能,积极探索高校社团思政教育功能的新模式,相信在思政教育工作者和高校社团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社团的思政教育功能研究将不断深化,青海高校社团也将发挥出更强大的思政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