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刘锡诚学术活动发展的过程
(一)刘锡诚学术研究的时代背景
20 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大、局面最复杂、斗争最激烈的一个世纪,革命与战争,侵略与反侵略、政治变革、社会变革等纷繁交替,各自登台。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四分五裂、内争外战的局面,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渴望已经的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新中国初期,国家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全面向苏联学习。在郭沫若、周扬等人的倡导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先于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成立,团结了大批来自不同背景的民间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为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民间文艺学事业提供了指导。这时学者们纷纷学习苏联的民间文艺理论,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唯物史观,在“双百”方针下,获得了较快发展。当时,苏联的几乎一切技艺和制度,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标准。客观分析当时苏联在社会学科的有些方面确实走在我国前列,但严重的教条主义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全面学习苏联,刘锡诚后来反思:“学术研究不应有国界,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自己的学术。但由于历史的局限,那时的中国只能‘一边倒’,倒向苏联”①。
刘锡诚对民间文艺学的认识以及研究视角深受其所处时代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他出生于连年灾难和战乱的旧中国农村,通过自己刻苦学习,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北大学生,进入了北京大学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在著名的未名社作家兼翻译家曹靖华教授的引导下,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选择民间文学作为毕业论文题目,为后来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刘锡诚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非偶然,他的文化生长环境塑造了刘锡诚对民间文化和民间文学的特殊情感和认知,刘锡诚的童年在农村度过,中国农村的传统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植入了他的血液,奠定了他挚爱民间文学的文化基础。他说:“但我毕竟是农民的儿子,农村的生活和农民的口传文学与民间文化的耳濡目染,融入血液,深入骨髓,时时撞击着我的心胸,使我无法忘记。村子里老一辈的相亲夏天在树荫下、冬天在地窖里讲故事的场面,瞎子刘会友弹着弦子给村里的老乡们说唱的情景,多少年过去了,仍然在我的脑子里时隐时现,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②。在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期间,辉煌灿烂的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深深影响了他,奠定了他从事文学批评和民间文学研究的基础,正如刘锡诚自己所说“没有别林斯基、杜布罗留勃夫、车尔尼雪夫斯基三大批评家对我的影响,也许我后来不一定回走上文学批评的道路”③。
................................
(二)刘锡诚学术活动的阶段性特征
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刘锡诚一生从事过多种职业,人生经历和学术经历丰富多彩。陈辽先生曾评论刘锡诚的学术活动为“三十五年四转身③”,其实说明刘锡诚的学术道路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7 年——1983 年),新时期伊始,刘锡诚被安排到中国文联的《人民文学》和《文艺报》的编辑部工作。刘锡诚积极投身文学评论中,他纵横驰骋,眼光敏锐,视角独特,发现了许多优质作品,推出何士光等在内的众多作家。这一时期他研究的方向虽是文学评论,但为后期民间文艺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1983 年——1990 年),刘锡诚再次进入民间文艺界,在周扬的提名下,领导力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这一时期刘锡诚虽是民间文艺界领导,但在民间文学材料的搜集、考察、编辑等工作中总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民间文艺研究素材。第三阶段(1990 年——2006 年),这一时期刘锡诚离开领导岗位,潜心治学,勤奋著述,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有巨大影响力和具有拓荒性质的论文及专著,是为刘锡诚学术研究的大爆发时期。第四阶段(2006 年至今),虽已是 80 多岁的耄耋老人,但刘锡诚先生仍笔耕不辍,勤奋著述,开始了散文写作的时代,虽是散文但处处是对自己一生民间文艺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同时,刘锡诚先生还积极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为弘扬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而奔走呼吁、摇旗呐喊。
1. 刘锡诚的文学评论时期(1977 年——1983 年)
1977 年到 1983 年,刘锡诚先后在中国文联的《人民文学》和《文艺报》的编辑部工作,这一时期是刘锡诚集中开展文学评论的时期,也是刘锡诚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的时期,陈辽描述:“当时他在文学评论领域里纵横驰骋,大笔挥写,发表了数以百计的评论文章„„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家评论家,很少有人不知道刘锡诚其人其文的”①。
.....................
二、民间文学的文学本质论
(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关于民间文学的本质的讨论一直是民间文艺学的重要话题,钟敬文认为“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进而提出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基本特征,钟敬文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如曲金良曾反驳:“其一,劳动人民只是民间的一部分,其二口头创作却并非都是”②,他认为,从本质上说,民间文学“首先是民俗的,其次才是文学的,因为它是民俗的载体之一,文学只是我们从文艺学的角度对这一部分民俗的载体之一的把握”③。
刘锡诚反对将民间文学看成民俗事物,他继承钟敬文的观点,认为民间文学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精神产品,表达了他们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刘锡诚认为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民间文学是底层人民的“表达意见”。童庆炳认为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因此作为文学的一种,民间文学也应具有鲜明的审美特性。人们之所以去传承民间文学,举行民间文艺活动,是因为民间文学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感受。刘锡诚认为,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广大底层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实践中集体创作的语言艺术表达,反映着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集中体现了广大底层劳动者的伦理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因此,刘锡诚认为民间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而不是社会生活本身。
刘锡诚认为,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民间文学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在广大下层劳动人民中被创作、被流传,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解释为主要指广大的农民、手工业者、城乡产业工人和城市贫民等人群,他认为这些人群数量巨大,是社会的基本成员,民间文学正是他们的精神产品。刘锡诚说:“他们不可能知道‘子曰’,没有读过诗书,但他们谁都知道一些抒发情感、传播知识、叙说历史、宣扬道德、坚守伦理、臧否时政、界定是非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④。广大人民群众世代相守的勤俭持家、智慧勇敢、尊老爱幼、忠勇侠义、爱国爱乡、同情弱者等传统美德,无不是来自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民间故事、神话等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劳动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劳动群众的生命信仰。
.............................
(二)民间文学的双重品格
虽然民间文学在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是文学的一种,但民间文学又和占文学史主流的作家文学有所不同,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正如万建中所言,“我们强调民间文艺学,或者民间文学的独特性,认为和作家文学有很大的区别,通过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来凸显民间文学的价值和地位”②。刘锡诚也坚持不能把民间文学等同于作家文学的观点,但刘锡诚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文学评论家,他对作家文学的规律和特征同样聊熟于胸。凭借良好的文学评论素养,同时借鉴胡适“双重的文学”的观点,刘锡诚打通了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研究。他说:“文学包括口传和书写两种不同承载的方式,即民间口头文学和作家书写文学,这是两个互相关联和互相影响的文学门类,不承认文学构成中包括民间口头文学,不是唯物史观的文学,不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③。
十九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原始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只有集体创作的口头语言艺术,这就是最早的民间文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字的出现,个人书面创作的作家文学才逐渐出现,也就是说民间文学是先于作家文学产生。但作家文学的出现并没有代替民间文学,而是两种文学表达方式同时存在,共同发展,分别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胡适曾在《白话文学史》中把文学定位为“双重的文学”。刘锡诚认为两种文学表达方式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根据这种观点,刘锡诚先生编辑出版了《双重的文学——民间文学+作家文学》的专著,通过解读胡适、茅盾、周扬、郑振铎、台静农、朱自清、王统照、何其芳等 8 位在现代文学史上较有影响力的作家的民间文学观,来阐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论文参考
三、整体研究与史论视角的方法论 ........................... 27
(一)整体研究与实证精神 ....................................... 27
(二)作为概念的 20 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 .......................... 30
(三)民间文学学科整体建设 .................................... 32
四、民间文学的当代价值论 .......................................... 33
(一)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 34
(二)民间文学的认同性 ............................ 35
(三)非遗时代民间文学的使命 ................................... 37
结 语 .......................................... 39
四、民间文学的当代价值论
(一)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民间文学是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直接反映了底层劳动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表达了底层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刘锡诚说:“无论在大自然面前,抑或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方面,还是在抵御外辱的反侵略、反奴役战争方面,自强不息是一个民族的最宝贵的民族精神,一个秉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民族是永远不会言败的”④。因此采集和研究民间文学,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意义深远。刘锡诚还总结说:“一个忘掉了或失掉了自己民族的民间文学的民族,实在是可悲的”①。对此,刘锡诚曾通过引用恩格斯在论爱尔兰民间歌谣的一篇文章来说明这一观点。恩格斯认为,在那个历史时期,爱尔兰民族虽然被其他民族所奴役,但爱尔兰充满深沉忧郁的民歌给了爱尔兰人民以力量,体现了爱尔兰民族敢于抗争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民歌的力量,是民间文学的力量。恩格斯说爱尔兰民歌是“他们给自己被奴役然而未被征服的人民留下的最优秀的遗产”②。
在我国民间文化中,民间文学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智慧、勇敢担当、亲邻友善、尊老爱幼、同情弱者等价值观。如“三皇五帝”的传说,虽是关于远古和上古时代帝王人物的传说,但人物的象征意义影响深远,其中关于尧舜禹的传说有“禅让制”和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敢为人先、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为民族事不懈奋斗;在 20 世纪百年期间,我们先后发现了一些珍贵的民间叙事长诗和神话史诗,如我国的三大史诗: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这些口头流传下来的史诗不仅记录了民族迁徙或抗争的悲壮历史,更是积累了这些民族艰苦卓绝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近代史上,尤其是在八年抗战时期,失去家园的同胞所创作的包含血泪和抗争的歌谣,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屈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这些神话传说和史诗歌谣共同积累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尔兰民族的歌谣一样,说明了民间文学承载了民族精神。

民间文学论文怎么写
...........................
结语
刘锡诚的学术之路曲折丰富,其民间文艺思想全面深刻且影响深远。刘锡诚的民间文艺之路又似乎是先天注定,他出身农家,与民间文学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正如他本人所描述的:“对土地的依恋和乡愁的记忆在我的身上显示出浓浓的乡土情怀和传统文化基因”②。
刘锡诚坚持了民间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达了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和道德观,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底层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如果将民间文学看做是社会生活本身,则忽视了民间文学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时,刘锡诚认为民间文学不能和作家文学等同,他继承了胡适的“双重的文学”观,认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两种文学表达方式。因为坚守了民间文学作为文学的本质特征,刘锡诚认为民间文学应该被划归到人文学科中,而不是划属到社会学科,他呼吁应保障民间文学的学科地位,并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得到了学术界的呼应和支持。在民间文学研究方法上,刘锡诚提倡整体研究和实证的方法,强调把民间文学作品放到它的原生环境中进行整体研究,在具体研究中,刘锡诚非常注重实证精神,尤其是在民间文艺学发展史的研究方面,刘锡诚用实证方法说明“20 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作为概念”的合理性,也为其开展 20 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学术史写作奠定了基础,他对 20 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发展史的梳理、总结,不仅为我国民间文艺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学史料,更是填补了中国民间文艺学发展的空白。刘锡诚认为民间文学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民间文学承载着民族精神,具有认同价值,在当代民间文学依然发挥着弘扬民族精神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当前民间文学研究已进入“非遗时代”,民间文学要抓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要加强对存在当下的“活态”的民间文学进行采集和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