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1政治协商会议的由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新政协”,以别于1946年1月召开的“旧政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重庆谈判,决定为组诸新政府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青年党和社会贤达五个方面。同年11月,国民党撕毁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单方面宣布召开“国民大会”,遂使政治协商会议即旧政协解体。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提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及国外华侨积极响应,参加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1月30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开幕,参加会议的有23个单位的代表共134人。9月17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式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

2 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林伯渠、谭平山、董必武等分别就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作了说明。
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组织法》规定了人民政协是全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仍将作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协商机关而长期存在。
3 政治协商会议的制度精神
所谓制度, 指的是一种做法或组织形式被确定并有与之相适应的机制程序运行的过程, 这一组织形式或做法被社会广泛认识, 社会大众可以根据这个做法或组织, 预期未来结果并建立自己的预期目标, 进而调整自己的取向以及行动。在政治学中, 制度化意味着政治行为者对于自身和其他行为者的行为有明确而稳定的预期。

3.1 人民政协制度的理论价值
人民政协作为一种制度性组织, 其适应性和复杂性可以从它为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发起、产
生和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脚步所证明, 也可以从21 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多重转型期, 它所提供的协调各方利益、反映社情民意、处理各种矛盾的机制去分析。政治社会环境给政治组织提出的挑战是因时而异的, 人民政协从它诞生之日起, 经历过五星红旗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升起( 讨论制定国旗、国徽、国歌, 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的辉煌, 经历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的重新定位,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致命性打击, 在改革开放以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至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协组成结构不断发展构成政协的界别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应时有变, 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都说明了人民政协能适应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 具有把现代化和改革开放进程中造就的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力量吸纳进国家政治体制中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成果和载体,在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过程中,与中国这样超大型、长历史、后发型的社会相适合,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但也应该看到,在我们的政治体制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和弊端,还不能完全适应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既不能轻易否定和放弃,也不能止步不前,只谈优越性而不谈发展。政治制度只有在不断的发展中,才能使合理的部分得以巩固和发展,不良部分得以消除或改进。只有在现有的制度获得有效运作的条件下,社会才有发展的可能,而社会发展所积累的资源将是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动力。所以,政治发展的合理价值取向是制度功能的开发,使现有的制度有效地运作起来。中共十六大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目标,其重大的认识价值和行为价值就在于,促使人们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现行的政治制度,坚定不移地为赋予这些制度以实际的内容而努力,从每个具体步骤和程序上发挥政治制度的功能,避免政治制度发生形式主义的空转现象。因此,对人民政协制度意义的深入理解,就需要从宪法和法律层面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甚包括政协委员的产生条件和方式,给予较为具体的规定。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党的执政活动首先要依照宪法。因为在权利意识、法制观念已经成为公精神世界一部分的今天,仅仅依宪法之下的较低位阶的执政方式经常面临正当性的追问,而依宪法执政,则最具有正当性,也最有安定性。

3.2 人民政协制度的实践价值
人民政协制度是与实践要求相适应的,主要体现在:第一,人民政协的界别设置,为社会各界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关注到我们的社会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如劳资关系失衡,劳资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日益显性化;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固定户籍人口之间的利益冲突,城乡之间发展的失衡;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失衡;存在着效率至上乃至唯利是图的倾向,对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的利用过度化,导致人与人之间只讲竞争,少谈合作、互助与互利,而社会公平与正义并未随着经济发展成为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追求。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生活成为人们一切生活中最基本的需要和基础,在利益分割的基础上,分化成多个带有社会界别特点的社会阶层。不管你是否关心政治,它都与每个人的利益、每个人的生活品质、每个人精神状态休戚相关。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有相应的社会群体特征,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复杂,需要多种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同时,经济发展与政治、法制、文化发展存在失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仍然滞后于时代的要求。这些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任何一个社会都由不同的利益集团组成。每个人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地位都不同,出现矛盾与冲突是正常的。但是,既然我们生于同一个社会,就需要各个利益集团和谐相处。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是每个人幸福的重要来源。问题是如何实现和谐。和谐当然需要道德教育,一个文明程度高的社会更容易实现和谐。但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实现和谐主要还是靠制度,用制度来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因此,制度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不能以牺牲一个利益集团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另一个益集团的利益。这就是说,制度要以和谐为目标,必须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和谐社会0恰恰是在承认现实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和谐的社会在于有一个良好的、及时公正地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政治制度。以界别构成为组织特点的人民政协,集中了中国社会的各民族各党各团体和海内外各个方面的代表和优秀人才,所体现的正是社会各界别和各方面的意见要求,可以为及时公正地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提供制度支撑和制度保障。第二,人民政协是多党作的场所国家政党关系的制度体现。当代世界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作为社会联系国家与社会的枢纽、利益表达的工具,其在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国家,虽然不是每个能够影响政治,但每个人都摆脱不了政治的影响。政党就是汇集不同政治意见、表达不同利益要求的重要形式与工具。现代意义的政党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由于利益分化形成利益差别,为了寻求共识,由具有相同利益的人们组成的组织。近年来世界各国政治频频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无不隐含着政党政治贯穿其中,而政党政治也因为本身受到的价值冲击、社会挑战而更加引人注目。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无论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组织形式、具体目标、价值取向,都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如何应对社会不同领域的需求和创建一个更具反映利益有效性的政治系统的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具有明显的适应中国现代化所要求的政党关系结构的特点。中国的政党制度由一个核心的党处于领导地位与多党派的共同参与这样两个层次组成,既不能是多层次的,也不能是单一层次的。所能提供这两个层次协调于一体的国家组织机构,就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不仅由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有长期合作奋斗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人民政协这一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新中国成立初始,人民政协的共同纲领涵盖各党派主张原则,为中国各政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了制度平台。在我国的各种国家机构中,只有在人民政协,各党派主要是民主党派可以本党派的组织名义提出建议、提案和发言等,人民政协为这种合作性政党关系结构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这种合作性的政党关系结构既能发挥不断扩大政治参与的功能,融合各阶层利益,又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团结的力量,为社会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程序和途径;既避免了多党制容易造成的政治不稳定,又可以避免一党制无视社会需求、脱离社会监控而导致严重的内部腐败;既可体现严格的统一与权威,又可促进并保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这一制度可以很好地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套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八个民主党派在现实生活中的协调与监督的作用尚不彰显,而参政的情况有时也属于表层的形式,全部的政治重任还是压在执党身上。这样,一方面,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参政党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人民政协的制度价值没有得到具体实现。在中国现实政治生活中,经济的多元、利益的多元并不可能也不能形成执政党的多元,中国的执政党只有一个,即中国共产党。但是多元的利益都需要拥有表达的渠道,通过人民政协制度、通过各参政党和各界别容纳这些多元的要求,则是中国特色政治制度题中应有之义。第三,人民政协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纵横交织为执政党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是以地域、按人口比例、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产生的,体现着人民主权原则。如果说人民代表大会是以社会的横向结构为基础,那么,人民政协则是以各族各界各党派的纵向结构为依归,去寻求制度支持的。这种建立在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的相互交织和互为补充的民意基础的政治制度,从法理上讲,是可以使我国的政权置于坚实的立体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因为政治制度深刻影响着每个人,不管你是否认识到,政治、经济乃至法律制度影响着每个人追求人生理想的机会。约翰#密尔在5代议制政府6中认为:政府既是/对于人心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力量,也是一组处理公共事务的组织性安排0。一个好政府,首先必须将全国才智之士组织起来,或至少吸收许多才智之士,/以便对公共事务发生最大的效果。其次,好政府不只要会做事,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助于增进国民的智识、品德及行动的效能培养社会成员道德的、智力的和积极的品质0[5](P26-27)。简单地讲还要有助于改善人心,积极向上的国民。无疑两会的制度功效承担着人们这样的期待。
4 结语
20 世纪政治制度的发展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思, 民主政治的运转要依靠制度, 而制度的有效运作要有制度精神。任何政治制度都是一定历史和环境条件下的产物, 它是生成的, 也是创造的, 开始是人创造制度, 后来是制度创造人。而制度创造的人不能只是消极被动地被制度牵着鼻子走, 社会在发展, 制度要变迁, 只有人才能赋予制度以活力, 有活力的制度才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 这是制度发展和建设的规律。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是基于阶级政治和历史演变的基础上而言的, 21 世纪初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架构中制度精神和价值的体现依赖于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http://www.gov.cn/test/2013-03/11/content_2351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