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镇的防御体系、军事聚落的历史演化和空间特点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代写职称论文 点击次数:112
论文字数:20000 论文编号:sb201208011823301683 日期:2012-08-17 来源:硕博论文网

导读:以古代长城文化与其军事功效入手,分析了大同镇的防御体系、军事聚落的历史演化和空间特点 ,由硕士论文事业部整体提供。

绪 言
1.1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军事建筑的集中代表,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如今长城作为中国的“脊梁骨”,已经与中华民族的灵魂紧紧的捆绑在一起,对于长城的研究与保护,即是对中华文化的崇敬与热爱。我国长城的修建自战国秦、赵、燕开始,经历了两千多年,尤其是汉朝及明朝两代修筑的长城规模最大。“长城”字眼最早出现在《史记》里。另外,董耀会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长城的历史别称,如:“方城”、“堑”、“塞”、“界壕”、“边”等等。明朝称长城为“边墙”,朱元璋统一中国之后,听取了朱升的意见,筑起高墙,广泛屯粮,逐步扩大势力,直到后来 200 多年的明朝统治之下,“边墙”的修筑几乎没有停止过。大同长城及城堡的修建逐步兴起。
大同镇是明长城九边重镇之一,大同之地古称“平城”、“云中”等,其文化深厚、历史悠久。北魏时期,都城迁都洛阳以前,鲜卑族人在此地建立“平城”近百年之久;辽金时期,大同作为“西京陪都”又被契丹、女真等统治者统治200 多年;至明、清又因府设镇,成为军事防御的重心。可见大同很早就是北方
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出现过“繁华富庶不下江南”的景象,早在汉代,汉族统治者就通过朝贡、互市等方式在此与北方各民族频繁往来。城内及周边存在着石窟、寺庙、龙壁等珍贵构建筑物  数不尽的瑰宝向人们阐述着这里的都城历史、边塞文化、民族气息及宗教传统。
以镇城为中心,明代大同镇防区存在着许多军事聚落。时至今日,它们作为城市、乡镇、村庄而广泛分布于晋北地区各地,与人们的生活同在。虽然它们已不复当年之勇,而显得有些苍老与颓败,但犹如安坐在各地老者一样,向子孙后代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之所以选择明长城大同镇军事聚落作为研究内容,我想主
要的原因是下述的几个方面。
①梳理明大同镇防御层次,加深人们对于长城防御系统的理解。正如著名学者罗哲文先生所说“长城工程由各种城、关、隘口、敌台、烟墩即烽火台、堡子、城墙等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大同镇同样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分布与大同地区的各军事聚落根据职能不同有等级之分,它们又与明代长城墙体和
各防御设施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系统的梳理大同镇防御层次,是学者们解读明长城的重要工作之一。
②局部镇城防区的深入研究,是长城研究的重要环节。我们的研究团队在张玉坤教授的带领之下,长期从事长城军事体系的研究工作。本人也有幸在张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中国长城志》之《边镇、关隘、堡寨》卷山西省组大同镇的研究、编纂工作。曾跟随团队实地调查研究,并阅读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及论文的粗浅阅读,发现并没有以明大同镇防区为范围,以其所辖军事聚落为对象而做出的整体性研究,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目的之一。③为失去军事作用而正在消失的长城城堡作记录。研究过程中,笔者对于大同镇各军事城堡的各项信息作记录总结,是整个团队建立长城数据库的基本工作。以军事目的,因战争形势而设立的军事堡垒,当它的军事作用完结以后就很快的走向了衰败道路。有些小堡因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被遗弃,多数大城又因高速发展而受到冲击。本文的研究就是要记录城堡今天的状态,进行科学的预测,以求探索保护的方向。
1.2 研究现状综述
长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工程系统,其本身及边备防御工事一直是长城学者们研究的重要目标。其共同特征是通过实地考察,分析长城走向、交通的开辟、历史的沿革、城堡的分布等之后而展开全面的论述。代表性的著作和文章有很多,比如王国良所著《中国长城沿革考》(1931)、罗哲文所著《长城》
(1988)、彭曦所著《十年来考察与研究长城的主要发现与思考》(1994)、景爱所著《中国长城史》(2006)等等。为各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对于明长城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明、清两代不少学者都编纂了关于明长城的书目,如明代魏焕编著的《皇明九边考》,明兵部编著的《九边图说》,以及清顾祖禹之经典著作《读史方舆纪要》等等。明代杨时宁所著《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及王士琦所著《三云筹俎考》对于研究明大同镇的学者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经典资料。另外,明长城沿线的各地方志里也有关于长城及城堡的详细说明和记载。上述古籍著作虽说没有过多的分析和总结,但记述准确,内容详尽,为我们
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人对明长城的研究,更是前赴后继,方向众多,军事学、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建筑学等等诸多学科领域均有涉猎。学者们都以不同的角度剖析明长城,文章、著作之多,不胜枚举,简单的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关于明长城及九边整体论述的有华夏子的著作《明长城考实》(1988)、余同元的文章《明代九边论述》(1989)、李严著天津大学博士论文《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2007)等。
②关于明长城防御体系及军事制度的研究的有南炳文的文章《明初军制初探》(1983)、李新峰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明前期兵制研究》(1999)、肖立军的著作《明代中后期九边兵制研究》(2001)及赵现海著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2005)等。
③关于明长城沿线文化、经济及民族关系的研究有余同元的文章《明代长城文化带形成与演变》(1990)、张学亮的文章《明代茶马贸易与边政探析》(2005)、祁美琴和李立璞的文章《明后期清前期长城沿线民族贸易市场的生长及其变化》(2008)等。
④关于长城保护利用的研究有董耀会的著作《守望长城-董耀会谈长城保护》(2008)、邬东璠和杨锐的文章《长城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等。具体到明大同一镇,各高校学者及地方工作者也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有的研究从较大范围内分析晋北地区的军事聚落,如李哲所写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西省雁北地区明代军事防御性聚落探析》(2005)、王杰瑜的文章《明代山西北部聚落变迁》(2006);有的研究注重大同镇在明代军制下的防务,如张金奎的文章《明代山西行都司卫所、军额、军饷考实》(2000)、张国勇的文章《明代大同镇述略》(2005)及杨国华所写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代大同镇防务研究-以败虎堡为例》(2008);还有的研究则深入关注明大同镇的某一方面如师悦菊的文章《明代大同镇长城的马市遗迹》(2003);甚至一些研究是从古籍入手了解明代大同镇如郭红的文章《两幅大同镇图比较研究》(2000)、崔隆所写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时宁与〈宣大山西三镇图说〉》(2007)。另外,明长城其他镇的研究文章,也对本文思路的梳理和分析的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例如李严所写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2004)和李贞娥所写清华大硕士学位论文《长城山西镇段沿线明代城堡建筑研究》(2005)等等。
[1] 李严. 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D]. 天津大学, 2004 .
[2] 李哲. 山西省雁北地区明代军事防御性聚落探析[D]. 天津大学, 2005 .
[3] 苗苗. 明蓟镇长城沿线关城聚落研究[D]. 天津大学, 2004 .
[4] 李贞娥. 长城山西镇段沿线明代城堡建筑研究[D]. 清华大学, 2005 .
[5] 崔隆. 杨时宁与《宣大山西三镇图说》[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
[6] 孙建军. 明代中期宣大地区军事防务研究[D]. 西北民族大学, 2007 .
[7] 杨国华. 明代大同镇防务研究[D]. 内蒙古大学, 2008 .
[8] 张连文. 论明清之际大同地区卫所职能的转变[D]. 山西大学, 2008 .
[9] 甄博. 浅析明朝至近代晋北聚落的主流形态[D].   太原理工大学, 2010 .
明长城大同镇军事聚落整体性研究
摘要 3-4
ABSTRACT 4
绪言 7-11
    1.1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7-8
    1.2 研究现状综述 8-9
    1.3 研究的方法 9-11
第一章 明长城大同镇背景综述 11-18
    1.1 大同地区军事地理环境综识 11-14
        1.1.1 大同地区地理环境简述 11-12
        1.1.2 大同所处的军事边防地位 12-14
    1.2 明大同镇长城 14-18
        1.2.1 “九边”的形成与大同镇 14-15
        1.2.2 明长城大同段 15-18
第二章 明长城大同镇防区防御体系研究 18-31
    2.1 明都司卫所制度在大同 18-21
        2.1.1 明都司卫所制度简述 18-19
        2.1.2 山西行都司述略 19-21
    2.2 明九边镇守制度下的大同镇 21-25
        2.2.1 明九边镇守制度简述 21-23
        2.2.2 大同镇述略 23-25
    2.3 大同镇层次化防御体系结构 25-29
        2.3.1 大同镇防区面域层次化防御体系 25-28
        2.3.2 军防网络化的形成与信息传递 28-29
    2.4 本章小结 29-31
第三章 大同镇军事聚落历史演化 31-52
    3.1 大同镇军事城堡的修筑简史 31-34
    3.2 明大同镇城堡的保存状况 34-46
        3.2.1 城堡保存状况汇总 34-37
        3.2.2 保存尚好城堡举例 37-46
    3.3 大同镇军事聚落兴衰的影响因素 46-51
        3.3.1 战争形势对军事聚落的影响 46-48
        3.3.2 资源、经济、交通等因素对军事聚落的影响 48-51
    3.4 本章小结 51-52
第四章 大同镇军事聚落空间分析 52-75
    4.1 大同镇军事聚落空间地理分布 52-60
        4.1.1 军事城堡分布与长城和马市的关系 53
        4.1.2 军事城堡分布与防守范围的关系 53-57
        4.1.3 军事城堡分布与局部地势的关系 57-60
    4.2 大同镇军堡规模尺度分析 60-64
    4.3 大同镇军堡空间防御性特征——以大同镇城为例 64-74
        4.3.1 明大同城池概况 64-67
        4.3.2 大同城墙防御体系 67-69
        4.3.3 大同城街巷布局与城内建筑 69-72
        4.3.4 大同镇军堡空间特征总结 72-74
    4.4 本章小结 74-75
结语 75-76
参考文献 76-81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81-82
致谢 82

您可能有社会学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社会学硕士论文频道选取。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