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台江县银饰企业发展的历史
一、发轫阶段(新中国以前)
..................................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在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政策上有了一些特殊的举措。例如,在白银的供给上,颁布了特殊的商品经济政策。将白银作为特需特供原料,提供到了苗族地区。但由于社会历史政治的原因,如早期的“三反五反”、“人民公社运动”、“反对封资修”、“文化大革命”等,使苗族的银饰文化发展呈现了曲折的进程。
1949 年 12 月 3 日,台江县和平解放,1953 年 1 月,台江县被改为“台江苗族自治区”,隶属镇远专区,将 10 个乡镇划为 44 个小乡镇。1956 年 7 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12 月,台江苗族自治县改为台江县。从 1958 年 9 月废除行政区划设立人民公社,到 1984 年 4 月废公社设乡镇,人民公社运动在改革开放以前,对台江县的各地区区域划分方面起到了重要影响,在运动发展最高潮的 1963 年 1 月,台江县调整行政区划,把 11 个公社划为 29 个公社。①公社下设生产大队,实行分配大包干制度,根据笔者对施洞镇银饰企业家吴水根访谈得知②:
“我是十六七岁的时候加入我们施洞这边的生产队,我在生产队工作的时候,没人敢带银饰,谁敢带谁就会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我只能跟着队伍努力赚取工分,回家后跟着父亲学习打铁。直到 1983 年我初中毕业后,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锻造银饰,然后才慢慢的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第二章 台江县银饰企业产品种类及其制作过程
一、银饰产品种类
进入当代,台江县银饰企业所锻造的银饰种类以市场的需求各不相同,但总体上,以女性生活和婚庆专用的银帽,银角,银项圈,手镯,戒指等。企业所需求的奖杯,竹节杯,动植物银饰装框画。女孩出生后的保命八字链,银饰手镯。本地区群众赠送亲朋好友的银碗,银筷等。
(一)日常配饰

............................
(一)制作工具
锻造工具可根据要锻造的银饰样式和图案来使用,大致可分为熔铸、剪切、锻造、錾刻、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种类工具,其具体样式如下:
熔铸类工具包括钳锅,和熔炉和液化气喷枪,其作用是对白银原料进行熔铸。

............................
第三章 台江银饰文化内涵解读...................................37
一、仰阿莎与银饰文化解读......................................37
(一)继嗣制度文化.....................................37
(二)苗族审美典型的象征-以仰阿莎为例............................ 38
第四章 台江县银饰企业现状................................44
一、企业分布....................................44
二、人员构成.......................................49
三、产销情况....................................53
第五章 台江县银饰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55
一、工厂型企业所存在的问题.........................................55
二、家庭作坊式企业存在的问题.......................................56
三、市场营销问题.................................58
第六章 台江县银饰企业发展对策
一、企业发展对策
(一)工厂型企业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时代到来,进一步规范了银饰从设计到制造的整套流程。随着社会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拥有产能制造能力的工厂型企业拥有优越的条件去参与国内外关于传统手工艺的展销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后,随着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快速交通网的出现,通过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博览会,拓宽销售渠道成为了可能。从 2011 年以来,台江县积极组织银饰刺绣工艺品企业参与了莫斯科、东京、香港、澳门、北京、杭州、西安、深圳等国内外经贸洽谈博览会共达 20 余次,每次都有 30 家以上企业参与,共达成订单两千余万元,帮助部分企业培养了四十余名固定客户,借助国内外会展平台,为拥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拓宽了销售渠道,搭建好了相互交融的平台。①为了进一步更好的发挥好工厂型企业的生产优势和营销能力,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几点来改进:
1.立足台江县银饰饰品本土市场。以台江县 4 个镇为据点销售额可达上亿元。仅方召一个镇其银饰原料从湖南和上海进口量 2017 年约 3 吨,约三百万人民币价格的银饰银料进口量。据台江县工信局统计,截止到 2018 年 7 月份,全县银饰刺绣加工企业 235 家,年产值 18505.5 万元,实现帮助就业 1200 人。其中,共吸纳 317 名农村贫困人员就业②。银饰产业是保证本地青年劳动力返乡就业的主要支柱,为此开展锦绣计划培育更多的能工巧匠,是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的关键,进组织企业参与省内外赛事,并对获奖者提供财政扶持,提供贷款免息为银饰企业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建立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规章制度,在市场营销上,与传媒机构合作,更好的通过互联网来精细化包装产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的市场宣传策略。
..........................
结语
台江县银饰企业由过去家庭作坊式经营,到信息商业时代的工厂型企业,银饰产品作为其传承台江县苗族族群财富的历史记忆仍将继续延续着。从手工锻造到机械生产。在到可见的未来区域品牌的建立,信息数据检索技术使得企业管理更加优化,营销更加方便和快捷,在规划 2030 年完工的以施洞为中心的苗族文化产业园和姊妹街民族商贸产品集散基地,通过产业合作社营销模式的不断成熟,在产业园经济的资源集约下,通过家族企业组团营销可进一步拓展银饰产品营销渠道,银饰产品的生产流程可在产业园监管部门的规范下,在产品质量和设计方面能够进一步紧贴消费者需求。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返乡致富的政策红利下,台江县更多的本土年轻劳动力会选择留在台江,民族商贸品市场的流通将会进一步提升台江县本土银饰企业的整合能力,在 60 后和 70 后为主的银饰企业传承人退出历史舞台后,80 后和 90 后银饰企业传承人将会成为台江县银饰企业建设的主力,通过银饰企业这一载体,依托台江县旅游节庆平台和快速物流渠道建立。银饰企业将会获得更为充足的动力进行精细化生产,随着台江县科技服务中心不断完善适银饰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银饰设计师知识产权的权益将得到进一步保障。在企业传承人制度和管理制度建设和产业园品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银饰产品所代表的的男性审美观和苗族文化中对祖先的缅怀,对家庭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传承,会是台江县银饰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而愈加开放的市场格局将会为台江县银饰文化注入新的持久的活力。
地域性的家族企业的传承,应该提早谋划好企业的传承人选,为此建设符合本体特色的企业文化,规划好企业发展各项规章和市场应对策略,是将自身基业继续传承至下一代不断发展的关键。
大数据和人才引进建设,需要的是台江县银饰企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公益资本的投资。只有提高自我造血能力,才能为更多的台江县银饰企业从业者和无数返乡创业者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而新一代的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必将从这批人中脱颖而出,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社会视野和知识技能,在未来的银饰企业从业者中将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