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集市中的流动、交往与符号传播——以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西山早市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2525 论文编号:sb2023121414505751580 日期:2023-12-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深受戴维·莫利有关物质性和流动性观点的启发,将基础设施等物质性媒介纳入到研究的范畴当中,并就此思考早市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以及城乡交流的媒介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同时,在物质性与流动性的研究范式之下,先前所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答。
1调研区域及研究方法说明
1.1西山早市的由来及概况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西山早市,位于辽宁省瓦房店市较为中心的区域,在桃园小区、于屯小区与西山之间的主干道上由聚集摆摊的商贩形成“T”字形的集市,营业时间为每天早晨5点-上午10点,“早市”之名也由此而来。根据访谈者D的回忆,早市最初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在“下岗潮”中失去工作的人开始靠摆摊另谋出路,当时每天都有人在西山的步行道锻炼,于是有人开始在附近摆摊,出售外贸服装或者工厂倒闭之后积压的商品,一部分人成功后,除了本地的失业工人,也有农民和职业商贩开始进入其中。而随着西山早市的发展,周边居民楼的一楼也开始有了“门脸”,即基于居民楼设立的临街商铺,这些商铺顺着早市的方向延伸,也逐渐形成了瓦房店市比较老的商店街,这些商店街与构成早市的街道一起,形成了整个早市的空间。
.............................
1.2选取西山早市研究的理由
第一,作为瓦房店最早的早市,西山早市具备两个重要特征:首先,西山早市分布在主干道的两侧,可以说主干道构成了它的脉络,早市深刻地受到基础设施的流动性的影响,同时由于西山早市存在时间较久,它已经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容易考察公共空间在交往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第二,瓦房店交通便利,临近农村,且距离辽宁省两个最大的地级市——沈阳和大连较近,并且城乡之间存在着频繁的双向流动,为城乡传播以及流动性的有关部分提供有力的案例支持;早市涵盖了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背景的商贩,为调研提供丰富的观察、访谈样本。
第三,西山早市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一方面,早市是瓦房店农产品“走出去”的第一站,在瓦房店很多特色农业品牌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西山早市在缓解就业压力,调节社会矛盾,凝聚邻里关系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四,西山早市就在笔者的“附近”,在笔者成长过程中一直对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笔者也生活在早市周围的“熟人-半熟人社会”所组成的关系网络中,在调研中能够更加容易地拿到一手资料。
...........................
2早市中的物与流动性
2.1基础设施与流动性:道路与早市的生成发展
2.1.1早市“动”与“静”:基础设施在早市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从西山早市产生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形成早市的两个要点:“固定的场地”以及“流动的人”,“动”与“静”的关系贯穿于早市的各个要素之中,同时也是普遍存在于集市的生成-发展-繁盛直至衰落的过程中的对立统一,调研过程中笔者所居住的小区附近由于在2022年9-11月期间每周要进行三次核酸检测,在核酸检测点所在的广场上曾经形成过一个小型的集市,一开始仅有2-3人在广场摆摊,为本地卖杂货的小贩,而在9月中旬时,已经开始出现十余个摊位,所贩卖的商品类型也拓展到零食、生鲜水果等,出摊的时间与核酸检测时间基本保持一致。广场和小区居民因核酸检测形成的“潮汐”,使得一些人最初嗅到了“商机”,之后吸引了其他商贩的跟随。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小广场以东数百米外的另一个核酸检测点,尽管该检测点也会在同样的时间里聚集起较多的居民,形成固定的客流,但由于该小区大门正对主干道,旁边仅有一条较窄的人行道以供通行,无法提供足够的场地让流动的人员停驻并且自由活动,因此尽管距离相近、条件类似,商贩们还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小广场作为摆摊地点,而在11月全民核酸取消之后,小型的“集市”也随之散去。
由此可见,早市,乃至任何一个集市的产生,所遵循的都是规律而不是规划,这也是为什么市政府多次由于卫生以及噪音等问题对早市进行整改之后效果并不明显,市政府给出的整改措施是开辟专门场地供商贩摆摊,而城市的交通规划以及居民的住宅分布实际上已经基本确定了城市中行人的流动路径,如果场地选址不在该路径中,那么即使将早市强行挪至他处,也并不会起到任何作用。进一步将早市抽象成一个交往空间,则会发现这一规律仍旧适用,无论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交往空间的生成也都必须符合“动”与“静”的原则,“静”为传播提供了可进行交往的点,这些点又在“动”的过程中被连接起来,形成了完整的传播过程,①早市的商贩在为生活奔波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并证实了基础设施作为物质性的媒介对传播、流动与交往的影响,而且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早市最终也成为了连接商店街、市民以及乡村的纽带。
...............................
2.2“车”与“食”与“器”:物质性媒介与早市中的交往行为
2.2.1小型货车与公交车:早市中的另类媒介以及权力
对于早市摆摊的小贩而言,小型货车几乎是他们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它既可以作为人-物流动的载体,也可以在停下来时作为展示货物的平台,作为媒介,这一“游牧”式的交通工具在早市的交往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贩借助小型货车进入到早市这一场域当中,并且以此为他们的活动基地,开展传播与交往行为。早市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另一“移动性”媒介则是公交车,老年人是早市的主要光顾者,他们有更多的闲暇,主要依赖线下渠道进行交往并且获取信息,早市对于他们而言不仅是便利地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场所,更是交流互动、获取信息的重要场域,因此即使早市距离自己较远,他们也愿意付出时间成本前往,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经济成本,于是可以刷老年卡免费乘坐的公交车则成为了他们出行的首选,公交车拓宽了老年人的活动边界,也使得他们能在享有更多移动性的过程中能向更多不同早市的“新大陆”出发并进行探索。不过,移动性并不仅仅是便利的代表,通过移动性获得更加便捷地进入某个场域的机会,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体现。①
对于小贩而言,小型货车所能带给他们的主要有两项“特权”,第一是占摊位,尽管早市一般情况下五点左右才会开始营业,但早市占摊位的“战斗”则会在更早的时候开始,早市有一部分摊位是市内的小贩较常使用的固定收费摊位,但在一些稍微偏僻的位置上也有免费摊位,为了争取这些免费摊位,受访者E表示:“一般早市五点左右才会开始,但是五点的时候已经没有摊位了,如果是夏天的话,有时候需要两点钟就从家里出发,大约三点多就会来到这里占位置。”
而拥有一台小型货车,就意味着在占位置时可以拥有更多的优势,不会在争夺的过程中被其他人逼迫“出局”;同时,小型货车也给了他们与城管“对抗”的资本,尽管这种“对抗”并不是直接且激烈的,但他们可以在城管的驱逐下更快地离开并与城管“打游击”,相较于小型货车尚未普及的2008年,小商贩在与城管“斗智斗勇”中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变得更加“从容”,而城管对待他们也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发生严重冲突的次数也在减少。
..............................
3早市中的交往与连接.........................14
3.1“诚”与“情”:早市中交往行为的新可能................................14
3.1.1“等待的哲学”:早市中的传受双方倒置...........................14
3.1.2基于信任的交往:“熟人社会”中的点对点传播............................15
4早市中的宣传与符号...........................20
4.1早市中的宣传实践....................................20
4.1.1从早市开始:农副产品的品牌建构...............................20
4.1.2乡土情结与情感共通:“好吃苞米”的心灵际会............................21
5“策略”与“无奈”:疫情下早市的作用与挑战............................25
5.1开放式“小流动”:早市的“相对稳定性”.......................25
5.2情绪与经济的调控:作为城乡居民“后盾”的早市..................................26
5“策略”与“无奈”:疫情下早市的作用与挑战
5.1开放式“小流动”:早市的“相对稳定性”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2019年12月底,新冠疫情在我国出现了多轮不同程度的流行,而其中,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和北京的新发地菜市场成为了两处疫情的集中爆发区域,作为一线乃至超一线城市中人员流转的枢纽,这类大型菜市场相较于城市中的其他地区,的确更容易随着其中的人-物流动从而造成病毒的传播。然而,在全面实行新冠疫情“乙类乙管”政策之前,瓦房店的早市作为城乡人员流动的重要衔接点却并没有带来疫情的大爆发,反倒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保持着相对稳定性,甚至即使在“乙类乙管”之后疫情的第一波流行期间,早市也并不是瓦房店市内病毒最早大面积传播的地点。通过横向比较瓦房店早市与这类菜市场之间与纵向比较早市与瓦房店市内最早的疫情集中爆发地区的区别,可以找出促成这种相对稳定性的建立的因素:
首先,瓦房店的早市尽管存在着流动,但这种流动并不需要跨越较远的距离,更近似于一种县城内部与周边乡镇形成的城乡生态当中的“内循环”,菜市场中会有一些来自外地的商品,但本地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占据多数。而对于武汉或者北京的菜市场而言,尽管它们在功能上以及销售形式上与早市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商品更加丰富,不仅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水果等,甚至还有三文鱼之类的远洋冷冻海产品。这种“大流动”使得它们无法保证在一个相对有限的区域内自给自足,进行循环式的“小流动”,因此,它们导致病毒传播的概率要高于早市。另外,“小流动”本身也有助于对疫情下出行限制政策的维持,当同一地级市辖区内的城乡居民得以在菜市场进行交往时,无论将菜市场视为谋生手段的农民以及小商贩,还是将菜市场视作购物、便民乃至娱乐的公共场所的市民,都能够在失去部分流动性之后,依旧能够体会部分熟悉的日常,从而减轻环境变化带来的“失范”感,①并更加容易遵守和维护区域内的防控规则,减少因为“偷渡者”带来的不确定性。
................................
结语
作为一个凝聚着民俗、生活美学乃至情感经验的文化空间,集市在研究中经常被提起,不过县城早市作为集市的一种,由于其渗透在了县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既不同于乡村大集的“仪式感”,也并不同于一线城市的夜市之类,带有旅游打卡的景观性质,所以在研究中它的存在感并不强。它似乎不够“民俗”、不够“商业”、也不够“文化”,然而,正是因为早市这份难能可贵的“日常”,使其成为联结城市居民之间、不同乡村之间乃至城乡之间的纽带,它是一座看似柔软,实而坚实有力的桥梁,当认真考察早市的过往与现在时就可以发现,县城早市完成了不同于乡村集市、都会夜市的使命,它成为了县城以及乡镇居民了解外界的一扇窗口,同时也成为了乡村、县城中的商品与服务走向大城市、构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品牌历程中的重要的一环;不仅如此,早市还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即使互联网日益发达,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购解决问题,早市的规模也依旧并没有减少,甚至有扩大的趋势,早市为何能抵御虚拟世界的浪潮?又能够为人与技术共存的时代提供哪些生存智慧?这也是有关早市的研究中的关键部分;另外,现代社会中关于物流、电力等基础设施能够永远平稳运转的假想,使得人在面对流动性传播的“坏东西”的冲击时缺乏抵御的能力,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人不能在一个剥离流动性的“茧房”中独善其身,不过,早市在新冠疫情期间做出的一些优秀表现,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建设平衡“流动性”与安全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但这并不代表早市的运行模式就是最终的标准答案,因为早市中需要依靠“流动性”生存的人显然是相对更加弱势的群体,对于他们的关怀以及对其权益的保障仍然是未来研究当中需要特别注意的议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新闻媒体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