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笔者依据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逻辑,透过研究结果,可以窥见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理。
1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坚持全域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20年以前,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已达60亿,旅游业贡献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以上,旅游业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给旅游目的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如增加就业岗位,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等。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旅游地为了满足大量涌入的游客的需求,产出的服务和物资成倍增加,由此产生的垃圾和污染也日益增多,直接威胁到旅游地的土壤、水体等生态资源,环境恶化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自Rachel Carson于1962年出版《寂静的春天》以来, 学术界对旅游地环境问题的关注从未中断。国内学者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展了关于旅游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研究。2016年秦皇岛山海关景区、长沙橘子洲景区等三家5A级景区因环境卫生严重不达标被“摘牌”后,关于旅游目的地环境问题的研究再次引起学界热议。从目前关于旅游地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来看,关注于政府公共职责、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较多,而对旅游地社区居民的关注较少,与之相关的环境责任行为研究也较为缺乏。
理查德(2016)将旅游视为一种充满复杂利益矛盾的社会现象,认为旅游是社区与外来者矛盾冲突的制造者,并认为评估负面影响并对其施加限制并不是旅游者或旅游业的责任,而是东道主社区的责任[1]。基于此,本研究认为,相较于旅游者而言,旅游地居民在旅游地生活时间更长,对旅游地的干涉和影响更深刻、更广泛。尤其是一些生活在景区内的居民,旅游地作为他们生活生产的承载地,他们的行为直接对土地、水域、植被等环境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简而言之,旅游地居民是否关注生态环境、是否采取环保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否可持续发展,且影响程度和影响持续时间必然远高于旅游者造成的影响。因此,探讨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制对促进开放式、社区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经济利益、环境意识、信息流通、管理结构和人际交往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利益相关者从事环境保护的意愿与行为。基于上述分析,考虑旅游地居民在日常社区生活中的公平感知、信任情绪和认同情感,能够探究旅游地社区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理,以此形成实践对理论的回应。
...........................
1.2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研究目的
本文以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因素为研究切入点,提出居民的公平感知、社区信任和地方认同影响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假设,从而论证公平感知、社区信任和地方认同对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机制,达至以下两点目的:
(1)构建一个具有实效性的研究模型,为更有效地测量旅游地居民的环境责任行为提供有利工具。以往研究大多采用计划行为理论、刺激机体反应理论等,将环境责任行为视为私人行为与社会责任行为的交织品,这使得环境责任行为被大多数行为理论模型所解释,但并非已有模型都是万能的,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关系复杂,且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研究尝试引入认知-情感-意动理论,用以构建社区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预测和解释路径,为了解和培育旅游地居民的环境责任行为提供了新的有利工具。
(2)选择当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涉入程度较高的凤凰古城为案例地,提出公平感知、社区信任和地方认同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效果,发现居民在环境责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以促进此类社区的管理者重视当地居民的公平权力诉求和环境保护行为培育。
........................
2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文献综述
2.1.1公平感知
(1)公平感知的概念界定
Adams(1965)最早从组织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公平理论认为,公平感会激励个体的态度、情感与行为,当人们对所处环境感到公平时会产生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和行为(格里格和津巴多,2019)[3]。这一概念理论在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得到了普遍认可。此后,心理学家Greenberg 在1987年提出了“组织公平感”,在他看来,组织公平反映的是一种内在心理状态,是组织成员依据现实环境中的情境,对自身所受到的待遇的主观判断,是个人对与之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度、管理过程、利益分配等的公平性的主观心理感知[4]。Gelens(2013)将感知组织公平描述为个体对组织分配公平性的主观心理感受[5]。当然,除了对物质报酬的平等的关注,人们也在乎非物质价值的平等,如自由选择的机会和权利,在工作、生活和生活方式上享有平等选择机会的权利(Aoki,et al,2014)[6]。公平感知(Perceived justice)的概念脱胎于公平理论,Ateke(2015)将“公平感知”定义为个体对所得待遇是否达到心理预期的主观认知[7]。可见,上述概念在本源上都是一致的,虽然在应用场景中的表述不同,但核心内涵相同。本研究采用公平感知的表述,将旅游地社区居民的公平感知定义为旅游地居民对所处社会环境公平感的主观评价。
(2)公平感知的相关研究
公平感知源于互动,而又反作用于互动中的情感和行为。依据社会交换理论,个体在参与社会互动和交往的过程中,会对互动的付出与所得进行评价,由此产生公平感。因此,是否公平成了维护互动关系可持续的关键所在(刘婷和王震,2016)[8]。作为集体中的一员,个体在与组织或组织内其他成员互动的过程中,都会权衡个人的得失并追求公平,并在判断个人公平与否的基础上形成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与行为。因此,在研究集体中个体行为意愿与行为动机时,公平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驱动因素,不少研究也都证实了公平感的重要性。如杨春江(2014)、高雪冬(2015)发现企业员工在感受到个人所受待遇不公平时,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下降,且离职意愿会显著提高[9、10]。Cassar和Buttigieg(2015)提出企业在组织管理与互动过程中忽视员工的平等权利是一种心理层面的合同违约,这会降低员工的幸福感 [11]。同样,进城农民工的公平待遇感知会影响其留城意愿(钱文荣和李宝值,2013)[12]。除了影响个体对现有工作的评价和认可外,公平感知更会影响个体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姚艳虹和韩树强(2013)研究发现,工作环境与工作所得的公平性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创造意愿与创新动力 [13]。
..............................
2.2理论基础
过往学者对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探索和采用了多种行为理论模型。如常见的环境责任行为预测模型(REB)、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PB),以及衡量亲社会行为的规范激活模型(NAM)、价值-信念-规范理论模型(VBN),以及较少见的规范焦点理论(A focus theory of normative conduct)(韦庆旺和孙健敏,2013)[86]、目标框架理论(Theory of goal-frames)(Lindenberg & Steg,2007)[87]。但在具体情景下,常用的REB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被认为并非万能,由此开启理论模型修正与融合优化的研究道路(Han,2015;Chao,2012)[61、116]。如赵群和王军芳(2016)在REB模型和“价值-信念-规范”模型的基础上融合建构了城市居民的环保行为影响因素作用路径[88]。可以发现,环境责任行为作为私人行为与社会责任行为的交织品,可以被大多数行为理论模型所解释。在本研究中,首次引入认知-情感-意动理论模型,用以构建社区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预测和解释路径,以丰富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论。
2.2.1认知-情感-意动理论
“认知-情感-意动”模型是在“情感-反应”二元行为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三维传导模型,该模型认为人的行为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动,由外及内再到外的过程,包括三个进阶过程,首先个体通过接触外部环境或事物产生基本的心理认知和判断,进而由认知结合心理期待或某一既定标准产生情绪和情感,最后心理情感外放,影响个体的实际行为。因此,行为的产生是一系列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交互演化的结果,是动态的,也是特定的。每一个行为或情感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前因变量。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的内涵来看,认知、情感、行为不仅独立且相互关联,构建了一个完整且丰富的行为预测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个体行为受外界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刘向阳和张程程,2011)[89]。因此,这一理论在个体行为研究中普遍使用。
旅游地居民在参与旅游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会享受到旅游带来的利益,同样也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与代价,基于得失评价会形成公平性感受,这种公平感知便是对外部环境和个人现状的认知。随后,由认知形成情感性回应,即社区信任,反映个体对所得利益满足心理期待的认同感和对社区的认可。最后,这种信任情感外化,刺激居民做出环境责任行为。因此,本研究立足该理论构建了居民公平感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的理论模型,如图2-1所示。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
3 研究设计 ................................... 15
3.1变量维度 ......................................... 16
3.1.1 公平感知的维度 ............................... 16
3.1.2 社区信任的维度 .................................... 17
4 实证分析 .......................... 22
4.1调研案例地简介 ................................ 22
4.2预调研................................. 23
5 结论、启示与研究展望 ............................... 39
5.1 研究结论与启示建议 .................................. 39
5.1.1研究结论 ................................... 39
5.1.2启示建议 ................................... 41
4 实证分析
4.1调研案例地简介
本研究的关注视角为旅游地居民,因此以居民对旅游地的涉入程度为案例地选择依据。湖南省湘西地区的凤凰古城,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悠久,发展至今仍保存完好,现存古建筑、古遗址、明清时代特色民居百余栋,且城中沱江穿流而过,古城南北两侧以南华山神凤文化景区为代表的丘陵植被茂密,与古城古色景观交相辉映,兼具人文与自然美景。在当地旅游发展中,凤凰古城作为景区,承载了当地的旅游业与旅游者,也作为社区担负了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及休闲所需。凤凰古城内除了用于经营的场所外,仍保留有不少普通民居,其对旅游环境的涉入程度远高于自然保护区的居民社区。同时,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规模较小且地理位置相对边缘,其就业市场受省外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较小,基本保证了其居民大多原生于当地或来自附近市州人员,在文化习俗、生活习性等方面较一致。本研究选择凤凰古城为案例地,满足了当地社区居民深度涉入景区的要求,也可以较大程度地保证调研样本的内部一致性,可以有效探讨居民公平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
此外,凤凰古城所属的沱江镇,近年来通过进行机构改革,古城所在区域的经营管理直接挂钩古城社区,不同于以往由景区管理局和投资运营商共同管理的局面,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决策、管理的渠道和程度进一步拓宽加深。同时,为争创5A旅游景区,凤凰县对景区环境高度重视,成立旅游综合执法中心进行综合执法,改变了以往粗放式管理的方式,走向精细化管理。这为居民参与旅游、公平感知、塑造社区信任感等奠定了组织基础。因此,选择凤凰古城作为本研究的调研案例地具备可行性和有效性。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
5 结论、启示与研究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启示建议
5.1.1研究结论
实证分析的检验结果支持了大部分检验假设成立,证实了旅游地居民的公平感知、社区信任、地方认同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依据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逻辑,透过研究结果,可以窥见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理。
(1)公平感知正向影响社区信任,进而激励居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本研究借助“感知-情感-意动”理论建立旅游地社区居民环境责任保护行为的解释模型。在该模型框架下,定量分析了旅游地社区居民的公平感知、社区信任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知、程序公平感知和人际公平感知会正向影响居民的社区信任评价,并进而影响居民的环境责任行为。在具体的影响效果中,程序公平感知和人际公平感知对社区信任的影响大于分配公平感知对社区信任的影响。这区分了不同公平类别下,居民对社区信任的差异,利益分配往往还取决于个体自身的能力与勤劳等,是依靠个人主观意愿与行为能发生一定程度改变的。而决策程序和人际交往则更多地取决于社区的决策和管理模式,以及公职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居民个体往往难以对其施加直接干预,因此,这两方面的公平感会更加明显地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公信力及未来生活环境的信心。在社区信任对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社区信任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效果非常明显,反映出信任对公民行为发挥了积极作用。而这一积极作用在面对实施成本较高的主动性促进行为时,作用效果会削弱。
(2)以社区信任为情感中介,居民公平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体现了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权利博弈
社区信任是一种稳定性较高的情感,不同于以往研究中所用的满意、认同等,信任是长期正向情绪与情感的积累,而非瞬时性情感,因此信任也能映照出未来可能的忠诚。本研究中社区信任作为情感中介置于“认知-情感-意动”中,充分揭示居民公平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来看,旅游地环境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理应享有的公共资源,旅游者的进入和旅游发展侵占了当地社区居民的享受份额。公平感知即是在这一动态博弈过程中,居民对个体得失的主观感受:分配公平感知衡量了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物质需求得失感知,是个人物质利益需求与既得利益分配失衡、贫富差距加大的权衡结果;程序公平感知衡量了旅游地社区居民的权利保障得失,是基于个人东道主身份及安全需求的权力诉求;人际公平感知衡量了旅游地社区居民的交际需求得失,在旅游发展中个体所感受到的认可、尊重及归属感,在旅游情景下是否能够实现。旅游地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所失去的空间、环境,及付出的劳动力,在无法得到相匹配的经济、权利、情感回报时,必然引起对社区的厌恶与不信任的情感,引发糟糕的社会互动环境,进而减少居民的公民行为。环境责任行为作为一种公民行为,是个体责任感的外化和体现,是居民作为社区集体中一员的情感的延伸,当居民对社区抱有怨言和不信任时,可能并不会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甚至会破坏环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