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视角下旅游地居民红色基因传承的行为机制——以井冈山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322 论文编号:sb2023082310571650891 日期:2023-08-2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运用文化记忆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地方依恋理论构建了“文化记忆-旅游感知/地方依恋-传承行为”理论模型,随后在井冈山茨坪镇进行实地调研。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调研时表示: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红色基因诞生于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伟大革命事业的历程中,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信念,更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是被历史所选择的先进文化系统,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信仰力量,必然在代际传承中永不间断。文化记忆是一个社会得到集体认同的知识概况,通过文字、雕塑、仪式等载体和媒介使文化在不同代际之间得以继承发扬、赓续绵延,红色基因传承的永恒要求与文化记忆不谋而合,故本文从文化记忆视角出发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做出一些思考。
红色旅游作为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载体,通过组织旅游的轻松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旅游地居民深受红色文化熏陶,可以通过身体力行地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文化、保护好红色资源,从而使得游客在红色旅游中不仅能感知到文化氛围,还可以感受到人文关怀,唤起游客对革命历史的文化记忆,红色基因由此得到更广泛的传承。现有关于红色基因传承的研究大多采用微观视角,主要研究红色基因传承本身的内涵、价值与传承路径,很少基于当地居民的角度探讨红色基因的传承方式,而居民作为当地文化传承的主体,关注并了解他们的认知与情感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关键步骤,故从居民的角度出发研究红色基因传承的行为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本文尝试从文化记忆视角出发,研究旅游地居民红色基因传承的行为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居民向游客传播红色文化的行为倾向,以小见大,贴近生活,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互动性和感染力,使游客产生同理心,更好地让游客感知红色基因,进而有效地发挥红色旅游地的文化教育功能,由此有利于红色基因更广泛地的传承。
.........................
1.2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2.1研究目的
红色旅游目的地主要借助旅游地的文化氛围、特殊的纪念仪式、节日庆典以及专门为此建造的纪念性场馆等进行文化传播,游客们难以形成互动,就难以更深刻的感受红色基因。而红色旅游地的居民时代居住于此,深受红色文化熏陶,他们的身体里蕴含着祖辈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伴随着居民的成长,影响着居民的行为,居民通过身体力行的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文化、保护好红色资源,使游客在红色旅游过程中不仅感知到文化氛围,还有人文关怀,唤起游客对革命历史的文化记忆,红色基因由此得到更广泛的传承。然而现有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研究大多是从高校思政的角度出发,很少从当地居民的角度探讨红色基因的传承方式。故本文拟通过对文化记忆视角下旅游地居民红色基因传承的行为机制进行分析,选取红色旅游发展成熟的井冈山作为调研地,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旨在理论层面为红色基因传承的行为机制提供更完善的理论诠释;在实践层面通过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引导居民向游客传播红色文化的行为。
1.2.2研究内容
本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难点和创新点等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于红色基因传承、文化记忆、旅游感知、地方依恋和传承行为的相关理论及前人研究,掌握目前的研究动态、了解研究前沿、掌握研究现状。
第三章研究假设:根据已有相关研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假设并建立假设模型。
第四章调查设计:首先明确案例地,在专家指导下确定访谈问题后前往案例地调研,结合访谈结果分析和前人研究量表确定调查问卷内容,随后再次前往井冈山进行预调研,修正问卷内容,提升问卷的有效性,后进行正式调研,大范围发放问卷以收集、筛选。
第五章问卷数据分析:运用SPSS24.0、AMOS21.0等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人口统计特征分析、信效度分析、拟合度检验、假设检验等。
第六章结论与启示:根据对问卷进行的数据分析得出结果,梳理出研究结论,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对应的管理启示。
.....................
第2章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2.1相关理论研究
文化记忆以不同媒介的形式将红色基因储存起来,然后可以实现代代传承,从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同胞们更立体地理解、思考和认同红色文化的过程[1]。因此,在红色基因传承的相关研究中能够将文化记忆视为独特的视角,众多的记忆研究基础可以为讨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居民作为旅游地的主体,借助代代传承下来的信息成为本地文化传承中最深沉的力量[2],因此作为当地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关注并了解居民的认知与情感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关键步骤[3]。当地居民的文化氛围、生活方式和礼仪节庆,无不体现着旅游地的文化底蕴,其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而且由于居民与游客的频繁接触,居民作为东道主的意愿强度对旅游地也至关重要。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正向态度和行为支持,有利于增加旅游地的人文氛围,从而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因此,为了获取旅游地居民对当地旅游业的支持,学界开始了对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思考,人是“理性的经济人”,在社会交换的过程中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简单来说,居民对当地旅游业的支持程度是决定于他们对当地旅游业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评判,如果居民认为旅游带来的收益高于付诸的成本,其就愿意在旅游活动中参与交换。即当社区居民对当地旅游的正面感知高于负面感知时,则越可能会做出支持旅游发展的行为,反之,则越可能做出反对旅游发展的行为[4]。由此可以合理引申,当旅游地为红色旅游目的地时,居民对当地红色旅游带来的正面感知高于负面感知时,这种支持旅游发展的行为可以表现为积极弘扬当地红色文化、积极参加当地红色文化的组织和活动以及力所能及保护当地的红色资源等红色基因传承行为。
..........................
2.2相关文献综述
2.2.1红色基因传承相关研究
(1)红色基因传承的概念界定
在界定何谓红色基因传承之前首先要界定清晰什么是红色基因,目前学界对于红色基因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观点:其一,认为红色基因是一种价值观,例如刘建平(2020)认为红色基因是一种先进的观念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18]。其二,认为红色基因是一个政治性概念,例如程小强(2021)认为红色基因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使其有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优良传统[19]。其三,认为红色基因是一种精神,例如曹劲松(2021)认为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进行伟大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20]。
综合理解红色基因应该从“红色”和“基因”两个词进行理解。“红色”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奋斗中沉淀出来的优良作风,它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信念。“基因”则是借用生物学的概念表达一种代代传承的理念,红色基因连在一起便是指这种伟大信念能穿越时空,代代相传,永不褪色。可以认为红色基因这个词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传承的含义,传承是人类对于文化延续、发展和演变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更存在于家族、社区、国家乃至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之中[21]。不同于动物的本能延续,传承是人类发展文明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是人类有意识的的自发行为,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才能实现。
综上所述,红色基因传承指中华民族的伟大信念、革命精神的传承,强调先辈们通过传承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以及先进的红色文化,从而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融入血脉,内化于心,使其在生活中、工作中代代相传。周晓静(2017)在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基本内涵的论述后,认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行为准则是为人民服务,遵守这个行为准则的主体为中国共产党人[22]。红色基因传承并不仅仅是共产党人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方向。普通人民群众能做到的红色基因传承最基本的行为是通过口头语言实现,常见的表现有代际传递,即年长一代向下一代乃至下两代讲述红色经典故事,还有当地居民向外界传播红色文化,例如井冈山居民的红歌合唱队每晚自发在挹翠亭唱红歌,向游客传播红色文化。
...........................
第3章研究假设................................19
3.1提出假设.......................................19
3.1.1文化记忆与旅游感知...................................19
3.1.2文化记忆与地方依恋................................19
第4章调查设计...............................23
4.1研究区域..........................................23
4.2访谈分析....................................23
第5章问卷数据分析...................................31
5.1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分析..............................31
5.2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32
第5章问卷数据分析
5.1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在对问卷进行深入分析之前,首先对337份有效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进行分析,本文关于居民人口统计特征的测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共五个方面,具体见表5.1。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在居民性别构成方面,男性人数占45.4%,女性人数占54.6%,女性比例偏高一点;在居民年龄构成方面,“18-30岁”的居民占比最高,占样本量41.5%,其次为“31-40岁”和“41-50岁”的居民,分别占比为23.7%、21.1%,而处于“51-60岁”和“60岁以上”年龄区间的居民占比较低,分别为11.0%、2.7%;在居住类型方面,世居的居民占绝大多数,比例为68.2%,移居3年内、移居3-6年、移居6-10年、移居>10年的居民所占比例比较均衡,分别为8.3%、6.8%、5.3%、11.3%;在文化程度方面,30.0%的居民拥有高中程度的受教育水平,占比最高,其次为大学本科学历和大学专科学历,分别占28.2%和25.8%,而具有“初中及其以下”和“研究生及其以上”这两种学历的人数较少,只有13.4%和2.7%;在职业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多数,比例为30.6%,学生占比20.2%、个体户占比19.3%、企业单位工作人员15.1%、与旅游相关职业10.1%、退休人员4.7%,这表明本文调研对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
第6章结论与启示
6.1研究结论
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运用文化记忆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地方依恋理论构建了“文化记忆-旅游感知/地方依恋-传承行为”理论模型,随后在井冈山茨坪镇进行实地调研,访谈样本33份,发放问卷共400份,有效问卷共回收337份,有效率84.25%,问卷数据的信度效度分析结果与理论模型各项拟合指数均表明问卷数据与模型达到了理想水平。通过对访谈内容进行词频分析以及通过有效问卷数据对模型进行假设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根据ROST软件统计分析得出高频特征词组表,随后对表内的高频特征词组进行聚类、归纳合并,结合文献综述,提炼出文化记忆主题包括空间维度、文化维度和情感维度;旅游感知主题包括经济影响感知、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和环境影响感知;地方依恋主题包括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居民红色基因传承行为包括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保护红色资源。
(2)文化记忆的空间维度和情感维度均正向影响居民旅游感知和地方依恋,其中在对旅游感知的影响效应中,文化记忆空间维度大于文化记忆情感维度,路径系数分别为0.434、0.278;在对地方依恋的影响效应中,文化记忆情感维度大于文化记忆空间维度,路径系数分别为0.402、0.523,这是因为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更多地表现了居民对文化记忆在情感层面的认知情况,而地方依恋本身就是居民与个体之间的一种情感联系,所以得出这个结论符合前文逻辑。
(3)居民旅游感知和地方依恋均正向影响居民红色基因传承行为,路径系数分别为0.324、0.273,这个结论验证了文献综述中提到的旅游感知和地方依恋均是社区参与的重要影响因素,当这个旅游地为红色旅游目的地时这种社区参与行为就可以表现为红色基因传承行为,因此可以通过促进居民正向的旅游感知和加强居民的地方依恋来加强居民传承红色基因的行为倾向。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