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提纲格式范文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000 论文编号:sb2015032015084512010 日期:2015-03-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硕士毕业论文提纲格式范文一


致谢 5-6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
1 引言 12-28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13
1.2 电力电子变压器的研究现状和主要技术难点 13-24
1.2.1 电力电子变压器的发展状况 13-15
1.2.2 电力电子变压器的拓扑形式 15-20
1.2.3 级联型电力电子变压器控制技术的难点及其研究现状 20-24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4-28
1.3.1 本文采用的电力电子变压器拓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4-26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26-28
2 双向DC-DC变换器的建模分析与控制 28-62
2.1 LC谐振式DC-DC变换器 28-42
2.1.1 LC谐振式DC-DC变换器的建模与功率分析 28-40
2.1.2 LC谐振式DC-DC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40-42
2.2 无LC谐振的DC-DC变换器 42-45
2.2.1 无LC谐振的DC-DC变换器的建模与功率分析 42-44
2.2.2 无LC谐振DC-DC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44-45
2.3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45-60
2.3.1 仿真分析 45-55
2.3.2 实验验证 55-60
2.4 本章小结 60-62
3 电力电子变压器输入整流侧的控制策略 62-78
3.1 基于准比例-谐振控制器的级联PWM整流器控制策略 63-69
3.1.1 单相PWM整流器 63-66
3.1.2 H桥级联PWM整流器 66-69
3.2 H桥级联整流器输出侧电容电压平衡控制策略 69-72
3.2.1 基于电压排序算法的电容电压平衡控制 69-70
3.2.2 改进的电容电压平衡控制 70-72
3.3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72-77
3.3.1 仿真分析 72-74
3.3.2 实验验证 74-77
3.4 本章小结 77-78
4 采用独立铁芯变压器的级联型电力电子变压器研究 78-94
4.1 采用独立铁芯变压器的级联型电力电子变压器的拓扑 78-79
4.2 采用独立铁芯变压器的DC-DC变换器输出并联的控制策略 79-82
4.2.1 基于功率前的功率均衡控制策略 80-81
4.2.2 基于功率反馈的功率均衡控制策略 81-82
4.3 采用独立铁芯变压器的级联型电力电子变压器的控制策略 82-83
4.4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83-92
4.4.1 仿真分析 83-89
4.4.2 实验验证 89-92
4.5 本章小结 92-94
5 采用共用铁芯变压器的级联型电力电子变压器研究 94-116
5.1 采用共用铁芯变压器的级联型电力电子变压器拓扑 94-95
5.2 采用多绕组共用铁芯变压器的DC-DC变换器输出并联控制 95-102
5.2.1 多绕组共用铁芯变压器的数学模型 95-100
5.2.2 采用多绕组共用铁芯变压器的DC-DC变换器输出功率控制 100-102
5.3 采用四绕组共铁芯变压器的DC-DC变换器输出并联控制 102-105
5.4 采用共用铁芯变压器的级联型电力电子变压器控制策略 105
5.5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105-115
5.5.1 仿真分析 105-111
5.5.2 实验验证 111-115
5.6 本章小结 115-116
6 结论 116-118
6.1 研究工作的主要结论 116-117
6.2 工作展望 117-118
参考文献 118-124
附录 124-126
作者简历 126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126
参与的科研工作 126-130
学位论文数据集 130


硕士毕业论文提纲格式范文二


摘要 3-5
Abstract 5-7
第一章 引言 10-20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0-12
(一) 选题的背景 10-11
(二) 理论意义 11-12
(三) 现实意义 12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6
(一) 有关光伏产业发展的研究 12-14
(二) 有关光伏产业政策的研究 14-15
(三) 有关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5-16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16-19
四、创新点与不足 19-20
第二章 国际营销理论 20-24
一、国际市场营销理论 20-22
二、SWOT分析法 22-24
(一) 优势(S) 22
(二) 劣势(W) 22-23
(三) 机遇(O) 23
(四) 威胁(T) 23-24
第三章 光伏产业的概述 24-29
一、光伏产业的定义 24
二、光伏产业国际发展概况 24-26
(一) 生产状况 24
(二) 应用状况 24-25
(三) 技术现状 25-26
三、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 26-29
第四章 中国光伏产业国际营销环境分析 29-33
一、光伏产业国际营销现状 29-30
(一) 中国光伏产业的出口现状 29-30
(二) 我国光伏产业利用外资的状况 30
二、对我国光伏产业国际营销的宏观环境分析 30-33
(一) 优势分析 31
(二) 劣势分析 31
(三) 机会分析 31-32
(四) 威胁分析 32-33
第五章 中国光伏企业的国际营销失败案例分析——以无锡尚德宣告破产重组为例 33-39
一、无锡尚德破产重组事件回顾 33-35
(一) 破产前的无锡尚德电力公司经营情况 33-34
(二) 无锡尚德破产重组概况 34-35
二、无锡尚德破产重组的原因 35-37
(一) 品牌因素 35
(二) 产品供求因素 35-36
(三) 价格因素 36
(四) 渠道因素 36-37
三、无锡尚德破产重组对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营销中的启示 37-39
第六章 中国光伏产业国际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9-46
一、中国光伏产业国际营销存在的问题 39-42
(一)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支持 39-40
(二) 国际营销渠道开发不足,目标市场单一化,抗风险能力差 40-41
(三) 对日渐增多的贸易壁垒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41-42
二、中国光伏产业国际营销的对策分析 42-46
(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关产业核心技术,进行产业资源整合,形成集团效应 42-43
(二) 完善企业的国际营销渠道建设,多元化市场组成 43-44
(三) 实行本土化与国际化战略布局,强化企业生存能力 44-46
参考文献 46-49
致谢 49-50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0


硕士毕业论文提纲格式范文三


TABLE OF CONTENTS 9-13
摘要 13-17
ABSTRACT 17-21
第一章 绪论 22-34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22-2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6-31
1.2.1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故障暂态分析 26
1.2.2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 26-29
1.2.3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测距 29-31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31-34
1.3.1 主要研究内容 31-33
1.3.2 主要创新点 33-34
第二章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故障暂态特性研究 34-62
2.1 引言 34-35
2.2 控制系统对线路故障分析的影响 35-39
2.2.1 直流输电系统基本控制原理 35-36
2.2.2 直流输电控制系统的分层结构 36-37
2.2.3 控制系统对线路故障分析的影响 37-39
2.3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方式 39-46
2.3.1 双极全压对称正送方式 40-42
2.3.2 双极电压不对称正送方式 42-43
2.3.3 双极全压对称反送方式 43-45
2.3.4 单极大地回线正送方式 45-46
2.4 直流滤波器与平波电抗器阻抗特性分析 46-49
2.5 直流输电线路故障 49-52
2.5.1 故障暂态影响因素 49-50
2.5.2 故障暂态分析 50-52
2.6 雷击 52-59
2.6.1 雷电放电计算模型 52-54
2.6.2 雷击暂态仿真方法 54-57
2.6.3 雷击暂态仿真分析 57-59
2.7 换相失败 59-60
2.8 本章小结 60-62
第三章 考虑故障选极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原理 62-98
3.1 引言 62-63
3.2 故障选极 63-69
3.2.1 电压突变量暂态特征分析 63-69
3.2.2 故障选极判据 69
3.3 区内故障判别 69-74
3.3.1 电流突变量暂态特征分析 69-71
3.3.2 平稳小波变换与电流突变量极性提取 71-73
3.3.3 区内故障判据 73-74
3.3.4 单极运行方式 74
3.4 保护判据与策略 74-77
3.4.1 保护判据 74-76
3.4.2 保护策略 76-77
3.5 仿真验证 77-96
3.5.1 仿真系统 77-78
3.5.2 仿真案例说明 78-79
3.5.3 仿真分析 79-96
3.6 本章小结 96-98
第四章 基于电压和电流突变量方向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原理 98-122
4.1 引言 98
4.2 电压和电流突变量方向特征分析 98-103
4.2.1 正极和负极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区内故障 99-100
4.2.2 正极整流站和逆变站电抗器外侧故障 100-101
4.2.3 负极整流站和逆变站电抗器外侧故障 101-102
4.2.4 交流系统故障 102-103
4.2.5 结论 103
4.3 电压和电流突变量方向的判别 103-106
4.3.1 方向判别方法的选取 103-105
4.3.2 积分计算数据窗口长度 105
4.3.3 方向判别门槛值的整定 105
4.3.4 电压和电流突变量方向判据 105-106
4.4 保护判据与策略 106-108
4.4.1 保护判据 106-107
4.4.2 保护策略 107-108
4.5 仿真验证 108-121
4.5.1 仿真系统 108
4.5.2 仿真案例说明 108-109
4.5.3 仿真分析 109-121
4.6 本章小结 121-122
第五章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新算法 122-140
5.1 引言 122-123
5.2 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新算法 123-125
5.3 行波波头传播特性曲线的求取 125-131
5.3.1 分布电流变化特征分析 125-128
5.3.2 直流输电线路模量提取 128-129
5.3.3 分布电流初次突变时刻的检测 129-130
5.3.4 单极运行方式 130-131
5.4 故障测距算法实现 131-135
5.4.1 算法实现策略 131-132
5.4.2 算法可靠性分析 132-133
5.4.3 故障测距误差分析 133-134
5.4.4 算法特点 134-135
5.5 仿真验证 135-138
5.5.1 仿真系统 135-136
5.5.2 仿真案例说明 136-137
5.5.3 仿真分析 137-138
5.6 本章小结 138-140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40-144
6.1 总结 140-142
6.2 展望 142-144
参考文献 144-154
致谢 154-15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56-158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158-159
学位论文评闽及答辩情况表 15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