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论文范文:大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训练系统的设计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j881024 点击次数:66
论文字数:43000 论文编号:sb201301211936336007 日期:2015-05-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高校普遍添置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网络教学平台等。信息技术进校园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如教学理念上正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手段上转向多媒体授课、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生进行交流、熟练使用视音频设备等。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高校的教学实施情况,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2009年10月,笔者参加了湖南省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调研活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现场参观,发现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培训内容集中在常用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没有深入学科进行教学设计,导致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形成重“多媒体”轻“教学”的现象;教育技术培训周期很短,而且主要是面对面的培训,培训任务重,培训手段简单;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后续支持,培i)II讲师与培训学员、培训学员与培训学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一旦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缺乏后续的支持和指导。在与学员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可是由于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有限,效果不明显,因而觉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很有意义,很想参加,想实实在在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教育资源与环境建设方向的研究生,笔者希望通过培训资源提供和环境建设帮助高校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受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经验培训圈理论等理论启发,结合自身参与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的经历,笔者尝试开发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系统,并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系安排培训过程,对培训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论证系统的有效性。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1. 1选题背景
    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第79号文件《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指出:“教育技术培训旨在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两个文件((1号文件和2号文件),文件指出“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按照文件要求,各高校都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2006年,我参与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现更名为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培训由学校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担任主讲教师,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Photoshop图片处理》,((Powerpoint课件制作》和(((Flash动画制作》,培训的方式是集中授课,培训的场地是计算机机房,主要培训策略是教师讲,学员听,学员跟随教师处理一些简单的图片,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文件。培训过程中,我发现老学员跟不上,年轻学员又不愿意学;很多学员学完之后不知道这些知识可以干什么,好像和自己的工作毫不相干;有些学员想学难一点的动画或是其他工具软件,却没有安排课时。很多学员就是冲着证书来的,只有参与了教育技术培训的学员,教务处才会为他们安排多媒体机房。培训活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2009年,我跟随杨平展老师参加了湖南省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调研项目,该项目的宗旨是了解湖南省内高校多媒体教学工作现状。向30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发放了21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26份。实地走访了19所学校,考察了这些学校的课堂教学情况,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分析后发现如下问题:(1)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设计,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搬到课件上,导致课件内容太多(以文本、图片为主),信息量太大,学生在有限的L司一间很难掌握,缺乏一个设计的过程。(2)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不规范,没有考虑审美观念,艺术修养不够。(3)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多媒体教学交流的平台,很多教师虽然也发现问题了,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很多问题都是不了了之。年长教师与年轻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教育技术中心人员与教师之间都缺乏有效的沟通。(的课堂仍然以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多媒体设备用了,但是没有起到革新传统教学的作用,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为什么国家那么重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而培训的质量却不高?教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培训?以何种力一式开展这种培训?如何保证培训的质量?这一问题引发我的思考。
   
1. 2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1)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没有考虑学员的学科差异,培训内容相同,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新手教师和老教师的差异,培训步调整齐划一。如何让教育技术培训能分学科进行,照顾新老教师的差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是分开进行的,甚至理论内容仅仅只有专家的一两场讲座,实践内容主要是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教育技术培训成了计算机培训,培训效果不佳。如果单独进行理论培训,又会因为培训内容枯燥,培训方式单一,教师很难接受。如何在实践内容中渗透理论内容,让学员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提高理论素养,是需要认真研究的。(3)尝试运用多种模式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如开发基于培训系统的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以学员为中心,培训时间和地点比较自由,培训面广,分析该培训模式的优缺点,为提高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提高寻找可选择的方法。
    实践意义:(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手机获取信息,移动学习、微博、微信等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教育技术培训也不能仅仅停留在面对面培训的单一模式,而是需要探索基于网络、移动信息技术的培训模式,只有一这样培训出来的学员,才能将最新的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教育教学活动才会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2)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受资金、人员、管理和质量的限制,培训规模小、培训时间短、培训模式单一。开发一个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系统,融入培训内容与培训资源,让教师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既丰富了培训的模式,又增加了接受培训的人员,减轻了培训机构的压力。
   
1. 3国内外研究现状

    1. 3. 1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检索资料与文献阅读,笔者发现国外教育技术培训起步较早。美国尤其重视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美国教育部设有教育技术办公室,将每年教育技术经费中的30%用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工STE)历时10年主持制定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由三个部分组成: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保准,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和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从信息技术操作与概念、设计学习环境与过程、教学与课程、评价、工作实效和社会伦理、法律、道德描述了教师的能力要求。美国很多大公司,如IBM, AT&T等公司都加入教师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资源,进行教师培训。
    其它国家也非常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日本早在1989年就将《教育的方法和技术》作为教师获取教师资格必修的课程;英国将工CT(信息通信技术)标准定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依据;澳大利亚也于2002年颁布了教师专业标准,为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依据。

    1.3.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日益成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出《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高教[2000] 79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并委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负责培训工作。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连发两个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 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 2号文件),在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建设,并提出“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在中国知网上以“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限定为2005-2011年,共检索到31篇期刊文章和4篇硕士论文。主要围绕五大主题: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对策、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研究、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研究、教育技术培训评价机制研究和新工具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其中讨论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对策的文章较多,其中期刊论文17篇,如《广东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策略研究》、《加强“管理三部曲“,推进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和一谐持续发展》等,硕士学位论文1篇,题目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策略研究》;讨论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期刊文章有6篇,如《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探讨》、《北京市属高校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硕士学位论文1篇,题目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在岗培训的模式研究》;讨论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硕士学位论文有1篇,题目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内容分析与设计》;讨论教育技术培训评价机制的期刊论文有1篇,题目是《依托“支持向量机”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系统研究》;讨论新工具在教师培训中应用的期刊论文有7篇,如(((Blended Learning在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浅析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硕士学位论文有1篇,题目是《基于elearning的教师培训系统架构研究》。
    在百度网上,以“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为关键词检索,发现有三所大学开设了教育技术培训网络平台.。如厦门大学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西北大学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中山大学教育技术培训中心。通过使用这些培训平台,笔者发现这些培训系统只提供一些培训资源、常用软件、相关政策,并没有详细的培训活动过程设计,更缺乏培训后的支持服务,而且很多资源都己经过时,如Word2000培训、Powerpoint2000培训等。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都很重视。而如何依据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需求,并从教育资源与环境建设的角度开发一个能有效提高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系统平台,正是本文需要研究的。
   
1.4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调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现状,分析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经验学习圈理论中寻找对策,构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系统,制订培训计划,安排培训过程,收集数据井分析培训效果,论证系统的可行性。最后撰写毕业论文。   

1. 5相关概念界定
    高校教师:在高校(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非教育技术专业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与学的能力,包括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练开发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课程,运用多媒体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技巧,熟悉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熟练收集网络资源并对资源进行处理、传输等。
    培训系统: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系统,既包括培训支撑平台又包括培训实施计划。
    培训讲帅:在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中,承担教学工作,讲授知识与传授经验的人员。
 培训学员:在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中,接受知识与经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人员。

2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 21-33
2.1 高校教师教育技.......................... 21-25
2.1.1 教育技术.................... 21-22
2.1.2 教育技术培................... 22
2.1.3 教育技术培................. 22-23
2.1.4 教师参与培......................... 23-25
2.2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25-28
2.2.1 培训时间短,培训目..................... 25-26
2.2.2 培训内容重课件制作,........................ 26
2.2.3 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后................. 26-27
2.2.4 培训效率低,效果........................... 27-28
2.3 解决问题的对策............................ 28-33
2.3.1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构建支持..................... 28-29
2.3.2 以学习环境理论为指导,以真实...................... 29-30
2.3.3 以经验培训圈理论为指导,密切联...................... 30-31
2.3.4 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指导,构...................... 31-33
3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33-52
3.1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33-35
3.2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系................ 35-41
3.2.1 理论学习模块.......................36-38
3.2.2 实践指导模块设计....................... 38-39
3.2.3 研究活动模块设计............................. 39-40
3.2.4 教学资源模块设计........................... 40
3.2.5 交流探讨模块设计............................... 40-41
3.3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41-42
3.3.1 培训系统平台的总......................... 41-42
3.3.2 培训系统平台的各模块......................... 42
3.4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 42-44
3.4.1 培训前阶段............................. 43
3.4.2 培训中阶段....................... 43-44
3.4.3 培训后阶段.......................... 44
3.5 高校教师教育..................... 44-52
3.5.1 相关技术介绍....................... 44-45
3.5.2 部分模块实.................................45-52
4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52-63
.............................................................  
   
结论
    虽然很多高校都组织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笔者认为高校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培训时间短、培训目标异化;培训内容重课件制作,轻教学设计;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后续支持;培训范围小,很多教师都是偶尔能参与到培训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及成人培训圈理论中寻找解决办法,笔者尝试开发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系统,培训系统不是资源的堆积,而是以任务为中心构建的一个自主学习环境。任务是培训系统的中心,理论学习模块、实践指导模块、教学资源模块、交流探讨模块等都是围绕任务而设计。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技术培训而言,本文最大的创新之处有四个:(1)培训系统不受人员的限制,只要想参加培训的人员,都可以参加。(2)培训以学员为中心,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学习步骤都由培训学员自己确定。(3)培训系统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教学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环境包含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4)通过交流探讨,为学员提供长期的支持与帮助。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适用培训系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员对培训系统普遍持积极态度,认为培训系统的理念很新,对学员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虽然培训系统的实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培训系统的研究涉及到管理、技术、专业、课程等多方面的因素,个人能力有限,所做的研究是基础的,培训系统在设计、开发、及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有待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1)虽然培训系统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成人学习理论等当今世界流行的理论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任何理论都只能解决学习的部分问题。加上培训系统的模块都由笔者本人确定,并没有可参考的更多的指导意见,因而培训系统平台中的模块不是对每个人都合适。如理论学习模块的设计,笔者设计的是文字资源,学员普遍反映不好,学员要求在文字资源中多加入视频、图片、动画等信息。对于学习活动模块,设计的支持条件较少,学员普遍不喜欢。
      (2)第二个问题就是培训可以选择的资源很少。实践指导模块是学员最喜欢的模块,可是其中的资源缺乏,尤其是优质资源。笔者根据个人工作经验,制作了一些视频资源放到平台中,远远满足不了学员的要求。
      (3)培训实施的范围很小,参与培训的学员只有16个人,而且是美术学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员,学科范围、年龄范围都比较狭窄,人员数较少,持续的时间较短,仅仅获得了第一师范学院美术系部分教职工对培训系统的反馈意见,一而系部其他教职工、一师范其他系部对培训系统的需求与使用情况需要做更广泛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彭绍东著.信息技术教育学[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美]戴维·H.乔纳森(DavidH.Jonassen)主编,郑太年,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 [美]莱斯利·P.斯特弗(LeslieP.Steffe),[美]杰里·盖尔(JerryGale)主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 何克抗等编著.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李克东编著.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 丁兴富编著.远程教育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 钟启泉,高文,赵中建主编.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9] (美)罗伯特·D.坦尼森(RobertD.Tennyson)[等]主编,任友群,裴新宁主译.教学设计的国际观[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10]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