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支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模式构建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代写硕士社会科学 点击次数:70
论文字数:0 论文编号:sb201208261734052657 日期:2012-08-27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一)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使从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观念乃至教育形态的一系列变革。教育信息化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增强全民信J息化水平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开始关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关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水平培养,这项工作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保障。
        国家教育部为保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十2004年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此标准的颁布不但使得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有据可依,同时也为各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实施提供依据,从}fib保障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工作有序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提供有效保障。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实施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各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部规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以《标准》为依据,确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如下: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技能;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技能;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等;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传授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促使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成为师范生(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获得的主要途径,它的实施效果直接决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效果。
         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表明,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公共课教学模式单一、课程学时不足、资源医乏等现象,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成为有效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问题的关键。
        (二)混合学习的优势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面对面C Face-to-Face)教学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混合学习基本形式是师生面对面教学与学生在线学习的有机结合。Blended Learning强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企业培训领域中首先出现,例如在欧洲进行ERP(欧洲复兴计划)「钊的应用培训,目前逐步探索采用课堂教学、分组讨论、专题研讨及网上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学习的思想将对“建构主义认识深化”、对“信息传播技术(ICT)教育应用认识深化”、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认识深化”和对“对教学设计认识深化”(何克抗,2004)。高校采用混合学习进行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将能够更好的发挥混合学习的优势。
       (四)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优势
        2003年,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教育资源运动(MIT  OPENCOURSEWARE. )的启示,我国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National Essential Courses, NEC),目的在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向全社会开放,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课程资源具有科学性、创新性、丰富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等特点这为推动混合学习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教师和学习者获取教学或学习资源提供了极大便利。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师范生在课堂上接受面对面的教学课程后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大量相关的在线学习资源。随着混合学习的推广,也使得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类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率得到提高。目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类国家精品课程,按内容本研究归纳为4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类国家精品课程、教育技术专业国家精品课程、技术类国家精品课程、理论类国家精品课程共33,尤其是教育技术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有最直接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齐春燕.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设计[J]中小学电教,2007,  C 12 ):29-31.
[3]杨九民,土继新,李文昊.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9, (1>:103-107.
[4]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 (7> .
[5]何克抗.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 (3)1-6.
[6] Chang,M.,Wang,C.-Y.,& Chen,G. D.(2009). National Program for e-Learning in Taiwan.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 12 (1), 5-17.
[7] Josh Bersin.Blended learning: what works?田B/OL] . (2003).
[8]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专区[EB / OL] .
[9]钟晓燕,瞿堑.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 (1o>:112-115.
[10]宋佳琪,郑燕林.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软件导刊,2010(4):93-95.
[11]郭清华.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J].职教时空,2008 C3).
[12]教高厅函[2003] 1号.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摘要 4-5
ABSTRACT 5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8-11
    一、研究背景 8-9
        (一)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8
        (二)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实施现状 8-9
        (三) 混合学习的优势 9
        (四)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优势 9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9-10
        (一) 研究目的 9-10
        (二) 研究意义 10
    三、研究方法 10-11
        (一) 文献研究法 10
        (二) 内容分析法 10
        (三) 访谈法 10-11
第二章 国家精品课程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11-22
    一、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概述 11-15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类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分析 15-22
        (一) 以《现代教育技术》国家精品课程为例分析资源构成 15-17
        (二) 以《现代教育技术》国家精品资源为例分析内容设计 17-22
第三章 国家精品课程支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应用分析 22-29
    一、研究文献在时间上的分布趋势 22
    二、研究文献在内容上的分析 22-26
        (一)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 23-24
        (二)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设计与应用的研究现状 24-25
        (三) 建构高校师范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和模式的研究现状 25-26
    三、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支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新特征 26-29
        (一) 均衡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 26-27
        (二) 弥补传统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 27
        (三) 延长学习时间长度 27
        (四) 加强学科间协作 27-28
        (五) 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 28-29
第四章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支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模式设计 29-38
    一、国家精品课程支持师范生教育技术发展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29-31
        (一) 分布式认识理论 29
        (二) 认知弹性理论 29-31
        (三) 群体动力理论 31
    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支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应用模式 31-38
        (一) 基于知识的学习模式 32-33
        (二) 基于技能的训练模式 33
        (三) 基于案例的学习模式 33-34
        (四) 主题式学习模式 34-35
        (五) 自主探究型学习模式 35-36
        (六) 小组协作型学习型模式 36-37
        (七) 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 37-38
第五章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支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模式应用思考 38-42
    一、提高师生的技术素养 38-39
    二、安排灵活多样合理的学习活动 39
    三、加强学习资源的再加工 39-40
    四、加强师生互动环节 40-41
    五、提供网络学习的辅助支持 41-42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42-43
    一、研究总结 42
    二、研究展望 42-43
参考文献 43-45
后记 45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