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及英语教学整合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32
论文字数:36200 论文编号:sb201405311118529792 日期:2014-05-31 来源:硕博论文网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上世纪90年代末,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教育也相应的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研究话题。1995年,英国发表了《国家课程》标准,在该标准中明确的向全国师生提出了要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两年后,美国也开始尝试发展较大规模的整合研究和实践。教师被鼓励把n技术充分利用到教学中,还要学会运用n技术尝试教学研讨。在此以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幵始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关注。在我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2000)中指出教育信息化要求:广大一线教师要在日常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作为全国的教育先进省份,湖北省的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在从2002开始成立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在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辛勤钻研下,已获得了很多颇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目前开展这些研究的专家主要是专长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缺乏具体的专业学科知识,因而他们设计的整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从而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要解决这种学科“缺失范式”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教师,教育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就要整合在一起。此外,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并能充分利用该技能,发掘新的英语教学资源,开拓新的学习渠道,变革落后的学习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可见,要想对一线学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整合实践的指导,就有必要了解黄閃地区的英语教学整合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来提高整个地区的英语学科整合的质量。
……………


二、 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武穴中学信息技术在英语学科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个案学校的整合建议。调查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展幵:1、学校支持;2、教师现状;3、学生现状。调查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3、.访谈法;4、听课等浸入式观察方法。调查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变革:1、英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2、教师教学方式;3、学生学习方式。笔者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个案学校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若干因素以及相关问题,并对目前的整合从教师角度进行反思和提出可行的建议。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脚步,要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此后,很多学者专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和内涵。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何克抗教授在该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他在很多学术论文中都提到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和看法是: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和网络)只是促进教学的工具,是对教学环境进行优化的创设工具,对学生进行鼓励的激励工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师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特别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认识。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能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新的教学资源,重新组织教学环节,对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要加以整理和优化,从而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聚能效应。
…………


第一章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一、 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文献分析法形成理论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资料搜集等研究方法对武穴中学信息技术与髙中英语学科整合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建议。具体思路如下: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内含持这样的观点:学习与人的认知能力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知识的获得与教师的传授没有直接关系。它主要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他人提供的帮助,以相关的学习资源为媒介进行意义建构而得以获得的。其实这里所说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指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人则主要指一起学习的伙伴与教师。学习资源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像相关的影音资料、纸质书面材料、网络信息资源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协作”、“情境”、“会话”、“意义建构”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要素。⑥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含义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学习效果主要通过学习者自身建构意义能力体现出来,并非体现于学习者对教师思维过程进行重新呈现的能力。简而言之,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主要凭借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体现出来,与学习者对教师传授的内容的再现能力无直接关系。
……………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形式。教师问卷共21道题由两部分构成:其中第一部分共7道题,调查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对整合的看法;第二部分共设计14道题,从多方面调查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在个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问卷共23道题:第一部分共计5题,调查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和英语水平;第二部分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所持的态度,共计有13题;第三部分共有5道问题,是关于学生利用网络幵展学习的调查。教师问卷用大写字母T(teacher)做问卷标记,题目用相应题号标注,如T1. I表示该题目出现在教师问卷第一部分的第一题。学生问卷用大写字母S (student)做问卷标记,同上,S1. 2表示该题目是学生问卷第一部分的第二题。本次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3份,实际回收13份,全部为有效问卷。对学生发放问卷250份,实际回收24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36份。本调查的对象典型,样本分布比较均匀,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见表1) 访谈的主要对象为英语教师。通过走访高一和高二年纪的部分英语教师了解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态度和看法,了解教师经常使用的整合的形式。从教师对整合的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整合的实际运用过程、具体教学整合中所经常碰到到的困难这几个方面解他们整合的看法,倾听他们的建议与意见。
……………


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现状....... 18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状况:教师视角....... 18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状况:学生视角....... 24
第三章问题和颇措施....... 27
一、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问题.......  34
二、应对措施....... 34


第三章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问题
作为本校英语电教课题组成员,通过这次研究,笔者深刻的感受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中有以下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教学人员深思:(1)利用信息化手段营造的教与学环境教师可以采用哪些高效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培养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自主型、协作型、探究型)? (2)如何实现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教师、社会的资源共享?(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该怎样实现才能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何提高学校的高考质量? (5)如何利用校内的课题组科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6)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应该围绕着哪些方面开展?可能的形式有哪些?只有教师能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整合才能真正的实现。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1、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确实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教师不可对此产生依赖性。有点重点高中教师在本校优越的硬件环境下课上得是得心应手。而到了在经济落后地区,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上课就无所适从了。2、在本校并未实现班班都有电子白板的情况下,有些时候的电教课效果并未达到理想效果的原因值得深究。原因是多种的,这里要提醒的是,当学生从熟悉的教室换到多媒体教室,环境的转变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有些学生在班上进行传统教学就非常认真,而到了多媒体教室,对学习就有点懒散慢待。在这些学生的思想中,到电教室室上课好比到电影放映室上课差不多。所以,教师应该对此做有预见的思想工作准备。3、信息技术在英语学科的应用如何才能做到适时、适量、适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英语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实践,揣摩,还要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有所领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给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可以丰富高中英语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一项长期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工程。本文从教研教学的改革思路及探究高中英语教法的可操作性出发,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研究专著理论,分析了信息技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有待探索的关键性问题有目的的制订了调查问卷。笔者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科学了的分析,结合研究对象的访谈结果和有关课件案例,归纳研究共性,找寻个性问题。发现当前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这种整和模式能提供学生对英语的认知兴趣,但是这种模式缺乏网络资源的在线支持。虽然很多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已经运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但显得过分注重外部形式而缺乏基于学生学情、培优辅差和教学评价方面的实际运用。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可信息技术辅助高中英语教学时,提供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单机原因,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并没有充分幵发,相反却对基于网络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充满期盼。此外通过大量的研究调查和对相关文献资料养分的吸收,本文以研究结果为依据,结合案例学校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目前现存问题参考建议。并对实施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由于受研究条件、自身能力及研究深度的限制,本文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相关问题的兒善有待笔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实现。
……………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小班化条件下高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研讨
下一篇:在“大系统、微课程”新理念下的自适应性高中数学课程基础上建设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