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德育价值在孔子“贵和”思想中的体现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论文代写 点击次数:145
论文字数:42400 论文编号:sb201208142128502035 日期:2012-08-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导言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在我国学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m“和”的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的“贵和”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德育价值,它在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孔子的和谐思想是在社会失范、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体现了儒家学说的精髓,有利于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谐,达到个人幸福、社会稳定的最高道德准则和道德理想。

    孔子论“和”的精神、“和”的价值,主要包括四个方而:个人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的人际和谐、个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孔子讲“和”,是先讲个人心性之“和”,然后再往外推,由己及人,从小到大,渐次推到人际之“和”、家国之“和”、人类之“和”、天人之“和”。孔子讲个人之和,非常注重致和的手段,就是修身养性,要求人们“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f“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们。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修性养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与“小人”有别的“君子”,进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6」的境界,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钊。这种“和为贵”精神在秩序失范、礼崩乐坏的社会有助于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统治者施行仁政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团结和大融合奠定了思想基础。

2、实践意义

    在当代的全球化进程中,现代工业文明在取得前所未有之成就的同时,又埋下了令人类前途堪忧的种种祸根。随着科技革命的发生、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拜倒在成为权力和财富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的科技的膝下,成为“单向度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交往主体手段化、客体化,造成了人与人交往关系的疏离,不是将与之交往的另一方视为与自己相同的平等、自由、自主的主体,而是视作客体、物、抽象的实体,视作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和欲求的手段。与他人的沟通产生障碍,社会的冷酷压抑造成交往的孤独、冷漠、麻木不仁。同时,自私自利的人们为了追求物质财富不断向大自然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因为争夺领土和自然资源发动战争,社会和世界的和谐受到严峻的挑战。

    孔子“贵和”思想以解决社会伦理以及人际关系问题为核心,是把人当作关系网络的中心点,而不是把人当作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这样不仅保障了人的尊严,而且便于在社会的发展、人类群体的生存和需要中发现和界定个体,将个体人格发展的目标定格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群体能够健康的互动、人与自我的身心能和谐一致。同时,它不应当只是做人处事之道,还应当成为国际关系之道,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中庸”思想可以运用到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与交往之中,有助于推动世界和谐。

    孔子和谐思想中“躬行”“自省”的修身方法对当代德育方法仍然有重要的吸收借鉴意义,具有现代德育价值。孔子思想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精神风韵,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和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借鉴和现实指导。

(二)研究现状

    1、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专著很多,如唐凯麟、曹刚著的《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这部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儒家全而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仁学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进行了现代性的价值评估。唐凯麟、张怀承著的《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这部著作主要探究了儒家思想中追求的理想人格的重要意义。蔡仁厚著的《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作为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了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成云雷著的《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本书对先秦儒家圣人人格和秩序构建作了界定,探讨了先秦儒家圣人人格对于社会秩序构建的条件和途径。贺麟著的《儒家思想新论》(上海:上海书店,1992),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综合性著作。吴乃恭著的《儒家思想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复旦大学历史系合编的《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张岂之的《中国儒学思想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这部著作按照历史的顺序对儒家思想发展脉络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1、参考书目:
[1〕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上、中、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张岂之.中国儒学思想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川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10]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1〕唐凯麟、曹刚.重拾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13〕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14〕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6〕贺麟.儒家思想新论「M].上海:上海书店,1992.
[16〕吴乃恭.儒家思想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7〕复旦大学历史系合编.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8〕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9」邵宝龙、李晓菲.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0〕宋希仁.社会伦理学「M].山西: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21〕贾高建等.市场经济与道德流变一当前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2〕姜汝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3]李耀先.先秦儒学新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1.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导言  11-15
    (一)选题意义  11-12
        1、理论意义  11
        2、实践意义  11-12
    (二)研究现状  12-14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5
        1、研究方法  14-15
        2、创新之处  15
一、孔子“贵和”思想产生的基础  15-20
    (一)孔子“贵和”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5-18
        1、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15-16
        2、周朝礼制逐渐瓦解  16-17
        3、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17-18
    (二)孔子“贵和”思想的理论来源  18-20
        1、周朝的和谐思想  18-19
        2、周朝的礼乐文化  19-20
二、孔子“贵和”思想的基本内容  20-29
    (—)关于个人同自身的和谐  21-22
    (二)关于个人同他人的和谐  22-25
        1、仁爱  22-23
        2、礼让  23
        3、中庸  23-24
        4、正义  24-25
    (三)关于个人同自然的和谐  25-27
        1、“天人合一”  25-26
        2、“节用以爱人”  26-27
    (四)关于个人同社会的和谐  27-29
        1、孝悌  27
        2、忠恕  27-29
三、孔子“贵和”思想的历史德育价值评析  29-37
    (一)孔子“贵和”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30-32
        1、“贵和”思想是古代德育的重要内容  30-31
        2、“贵和”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基石  31-32
    (二)孔子“贵和”思想的实践指导作用  32-35
        1、个人身心和谐是古代德育的重要目标  32-33
        2、“贵和”思想为古代德育提供了道德养成途径  33-35
    (三)孔子“贵和”思想的历史局限性评析  35-37
        1、孔子“贵和”思想的具体内容存在局限性  35-36
        2、孔子“贵和”思想追求的理想人格与现实性的矛盾  36-37
四、孔子“贵和”思想的现代德育启示  37-45
    (一)孔子“贵和”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德育要求  38-41
        1、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8-39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39-40
        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40-41
    (二)孔子“贵和”思想为当代德育内容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借鉴  41-43
        1、孔子仁学体系对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价值  41-42
        2、孔子和谐思想的内容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有所体现  42-43
    (三)孔子“贵和”思想具有现代德育方法论意义  43-45
        1、“内省”“慎独”的自我修身方法  43-44
        2、知行结合,注重“躬行”的道德教育方法  44-45
结语  45-46
注释  46-48
主要参考文献  48-52
    1、参考书目  48-49
    2、参考论文  49-5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2-53
致谢  53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