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636 论文编号:sb2023102920223851276 日期:2023-11-0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研究的实证结果显示,黑龙江省乡村韧性受到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升级、财政支农水平、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在中国数千年的农业农耕历史中,乡村地域在推动中国社会文明进步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也是支撑国家以及社会经济的基础。作为农业大国,乡村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2006年,《第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旨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此后,每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对乡村发展提出了更加深刻的内涵要求,包括全面统筹发展乡村经济、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及促进农民实现可持续增收等。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农村提升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乡村建设进入了历史新时期。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对乡村发展路径提出了物质空间建设与“软环境”综合提升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总体部署。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乡村发展进程常常与各类风险灾害相伴。一方面,气候变化对乡村产生的影响日益加剧,全球每年发生的灾害事件数以万计,极端天气、灾害事件频发。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乡村不仅受到新冠疫情、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等外部影响,还面临物质匮乏、人口流失、环境污染和生态超载等内部问题。在气候持续变化、灾害事件频发与乡村防灾害能力低下并存的双重背景下,风险危害后果被不断叠加[1],进而导致乡村建设的经济格局、生态格局和社会格局处于不断波动之中,乡村发展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逐渐凸显[2-3]。因此,针对我国乡村格局的现实困境与新时期出现的诉求,乡村研究需予以充分应对。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分析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增强乡村系统应对外部及内部不确定风险时的压力韧性、状态韧性和响应韧性,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创建有效路径。本研究的具体研究目的有以下几点:
(1)构建黑龙江省乡村韧性评价体系,测度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结合黑龙江省乡村发展的现实特征和已有的韧性评价模型,构建最适合的黑龙江省乡村韧性评价体系,并综合考虑多种评价方法,根据适用性对黑龙江省63个县域的乡村韧性水平进行测度;
(2)分析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的变化规律。以2010—2020年黑龙江省乡村韧性评价水平为基础,分析随时间变化总体韧性水平以及各准则层系统韧性水平的动态变化特征;
(3)探明关键因素对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的影响机理。基于前文的研究结果和已有理论基础,找出影响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的关键因素,并探明关键因素对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果;
(4)提出提升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的对策建议。根据黑龙江省乡村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对策建议,助力乡村振兴。
.........................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韧性
(1)韧性与弹性、恢复力的概念辨析
“韧性”一词源于英语单词“resilience”。早期学者将其译为恢复力、弹性,但比较于这两种翻译,“韧性”不仅仅是指恢复并保持现状的能力,更强调系统具有适应和转型发展能力。这种能力促使系统能够在面对冲击和扰动时,通过自组织、学习和调节而实现适应。通过韧性研究的不断发展,学者们认识到,系统是不断动态变化发展的,不存在所谓的均衡状态和初始状态,因此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并不现实[55-56]。
对于本研究研究对象——乡村而言,更需要在多方面展现出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资源、技术、劳动力等层面的不断调适,促使乡村向着高质量和可持续不断发展,因此,韧性更能蕴含出乡村的适应能力、转型能力等特性。
(2)韧性与脆弱性的概念辨析
脆弱性原指人体受到各种损伤的概率[57],后来被引入到生态学领域,并逐步向自然灾害、乡村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拓展[58-60]。目前学界对于“乡村脆弱性”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多数学者将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作为其主要特征。脆弱性和韧性常被认为是一组相关的概念,二者都是关于乡村系统在受到冲击时自身结构和状态变动的研究。但脆弱性更多被用来描述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易损性和自身能力的局限性,而韧性则是被认为是系统自我组织、不断调适的能力。
对于脆弱性和韧性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三种不同观点(如图2-1)[61-63]。一是认为韧性包含着脆弱性;二是认为韧性与脆弱性是一组相互对立的概念,韧性的反面就是脆弱性;三是认为二者之间相互组成,彼此互为要素,即系统脆弱性越高,意味着系统在压力来临时受损概率越大,系统遭到破坏的程度就越大,韧性也就越低。同样,系统韧性高则在压力来临时具有更强的抵御能力和适应能力,会影响系统面对下一次压力的脆弱性水平。可见二者之间直接且紧密地联系着,后来此种看法被大多数学者沿用。

经济论文怎么写
经济论文怎么写

....................
2.2理论基础
2.2.1适应性循环理论
适应性循环理论是霍林等学者(2002)用来解释复杂系统而提出的经典理论,是研究韧性的代表性模型。由于韧性不仅是非线性的动态演进过程,还存在普遍的迟滞现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从微观层面来看,冲击使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系统中不同个体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应对冲击的合力;从中观层面来看,系统与冲击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共同演化过程,不断变化的反馈信息推动系统偏离均衡;从宏观层面来看,当冲击结束后,韧性并非随之消失,它仍存在并且持续演化。该理论认为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化是一个重复循环的过程,它由开发阶段(r)、保存阶段(k)、释放阶段(Ω)和重组阶段(α)等四个阶段组成。进一步,这四个阶段可以组成两个半循环:开发阶段(r)和保存阶段(k)组成了正向循环,表示系统经历了结构与增长路径的出现—发展—稳定;释放阶段(Ω)和重组阶段(α)组成了负向循环,表示系统经历了结构与增长路径的僵化—衰退—重构[69-71]。
在每一个阶段都可借助三个维度来表征区域系统演化[72]。具体来说包括潜力、连接性和韧性:潜力使系统中可用的资本积累,如知识技术、基础设施、制度安排等;连接性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联性,如劳动力流动、信任网络关系;韧性是系统应对干扰的适应能力,如创新能力、劳动力素质、制度改革等,与系统的脆弱性可以看作是硬币的两面。乡村快速发展阶段,即系统演化的开发阶段,系统内部积累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使得系统快速发展,此时韧性高,各要素之间的连接性不断上升;乡村平稳发展阶段,即系统演化的保存阶段,随着这种快速发展的继续,系统内各要素的连接性会增加到某一阈值,使系统陷入到结构僵化的困境中,面对冲击时的韧性也较低;当冲击发生,乡村衰败,即进入系统的释放阶段,旧的生产方式、制度等逐步瓦解,资源被重新释放,此时系统的韧性达到最低;乡村重构阶段,即系统进入重组阶段,旧的资源得到积累,并被重组利用,新的发展路径出现,各要素之间连接性低,韧性这时只有不断提升,才能推动系统完成重构进入到新的循环。
.........................
3乡村韧性构成与指标体系构建..................................16
3.1“压力—状态—响应”模型.....................................16
3.2乡村韧性的构成要素.......................................17
3.3指标体系构建..............................................18
4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评价...............................22
4.1研究方法............................................22
4.1.1熵权法..........................................22
4.1.2综合评分法........................................23
5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35
5.1研究方法...........................................35
5.2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37
5.1.1变量选择与机制分析...................................37
5.1.2描述性统计.....................................38
5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5.2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5.2.1变量选择与机制分析
由于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涉及压力、状态、响应系统的各方面影响,由第三章分析可以看出乡村韧性不断由低韧性向高韧性发展,乡村通过自身状态抵御压力持续转型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因此,有必要挖掘黑龙江省县域间乡村韧性水平的驱动因素,为韧性乡村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基于乡村韧性的内涵与黑龙江省县域发展实际情况,结合上述时空演化分析结果和参考乡村韧性相关研究成果[99-103],本研究遵循科学性、代表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城镇化因素、人口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政府扶持因素、市场因素等作为解释变量(详见表5-1),探究各因素对乡村韧性水平的影响作用的内在机理。

经济论文参考
经济论文参考

.................................
6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基于乡村问题日益凸显的现实背景,本研究立足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的发展情况。首先,根据研究需求和现实基础,构建“压力—状态—响应”视角下的乡村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评分法对2010—2020年黑龙江省乡村综合韧性水平以及各维度系统的韧性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进而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影响因素。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总体变化特征。从总体水平来看,2010—2020年,黑龙江省96.83%的县域韧性水平呈增强趋势,2010—2020年黑龙江省乡村韧性平均值由2010年的0.292到2015年的0.326到2020年的0.381,总体水平有较大提升,2015—2020年韧性年平均增长率要高于2010—2015年,主要是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业农村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的影响。
(2)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分布特征。从韧性分布特征上看,2010—2020年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的分布差异较为明显,但是各层级分布的县域总体上变化不大,呈现出“哈尔滨市—鹤岗市”沿线为界,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的分布特征。
(3)黑龙江省准则层韧性水平变化特征。从各个维度韧性水平来看,2010—2020年,压力韧性、状态韧性、响应韧性均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整体上看,三种韧性都在不断增强。其中,“压力韧性”较高,抵御扰动冲击的能力增强;“状态韧性”较低,系统自身调整适应能力较弱;“响应韧性”较优,系统转型发展的潜力大。
(4)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水平的影响因素。城镇化水平对乡村韧性水平提升具有显著为负效应,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因素、政府财政支农水平对乡村韧性水平提升具有显著正效应。城镇化水平对乡村韧性水平的直接效应显著性为负,间接效应显著为正;人口密度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显著性为正;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显著性为正,间接效应为正,但不显著;财政支农水平直接效应显著为正,间接效应也为正,但不显著;消费水平直接效应显著为正,间接效应为负,但不显著。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