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制造企业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动态演化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5655 论文编号:sb2022051213533047449 日期:2022-05-2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系统演化思想与方法对企业服务型制造转型进行模拟仿真,研究了制造企业服务转型过程中内部活动及企业能力的动态演化关系,建立了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的正负反馈回路,搭建了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的企业内在关联,运行仿真输出了仿真结果。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并迎合时代特征,制造业需要转变模式,发展服务型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对提升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具有重大推进作用(宋大伟,郭雯,2020;Kowalkowski,et al.,2017;  Nestor et al.,2018)。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发展服务型制造的目的在于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一种业态(李美云,2006;孙林岩等,2007;王嘉嘉等,2020),是一种先进的制造模式,是制造企业产业链向服务环节延伸的形式,但其关注的焦点仍是依赖制造企业自身的制造技术能力。
成功转型服务型制造的企业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Vandermerwe, Rada,1988),如国内的杭氧、陕鼓、春风动力、陕汽和杭汽轮等企业②,国外的IBM 和 Rolls - Royce 等企业。2017 年,杭氧公司的气体收入已逾公司总收入的50%,服务化转型所带来的利润占到公司总利润的 70%。陕鼓实施服务化转型策略较早,自 2003 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传统企业的服务创新,是国内领先的服务型制造代表,其“技术+服务”模式使陕鼓从单一产品制造商转变为国内一流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系统服务商。春风动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后,其摩托车产品个性化定制生产订单在总订单中占比超过 85%。国外的制造企业服务化起步较早,IBM率先转换企业主导逻辑(Kallenberg et al.,2003;Vargo et al.,2004,2008),由产品导向向服务导向转换,并进一步聚焦客户需求,由客户主导逻辑引领服务业务发展。航空制造业领域的 Rolls - Royce,其服务转型是由设计、生产与销售飞机发动机到维修、租赁飞机发动机完成的,其中聚焦产品维保与租赁等服务业务所带来的利润超过总利润的 50%(甘特·莱,2017)。可见,制造企业实施服务转型既保障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又延展了企业在市场上的利润获取边界。
............................
1.2 研究意义
成功转型服务型制造的企业将获取竞争优势,转型失败则陷入“服务化困境”,转型的关键是如何妥善处理制造企业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的关系。如何凭借制造企业原有的能力开发服务业务,又如何依托新能力改善、提升现有能力,这是一个动态、复杂又具备现实意义的问题。本研究拟从企业资源观和企业能力的视角,组合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究制造企业内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的发展路径,揭示制造企业内部的演变规律。本研究的选题意义有以下两点:
理论意义:从动态而非静态的角度揭示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中服务能力与技术能力协同演化机制,填补服务型制造关于系统演化的研究不足的空白。现有文献中关于服务型制造理论多从其成因、结果等角度出发,关于其内在机理也是从单向或双向线性影响关系展开研究。本研究拟基于企业资源基础观和企业知识观的相关理论,借助系统思想模拟其动态演变过程,打开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的“灰箱”,分析服务型制造发展过程中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揭露其时空演变规律与特征。
实践意义:为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化转型实践提供多路径视角,为企业选择经营策略提供参考,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提供帮助。在发展能力过程中注重差异化能力发展,在利用式发展原有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能力,并考虑系统性结合多项能力。制造企业服务化已经是我国乃至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由于很多制造企业资源有限,为提供发展服务能力的相对最优路径,本研究将运用仿真工具,模拟企业服务化转型内部演化,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
2 文献综述
2.1 服务型制造基础研究
随着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与产品之间传递功能的差异性下降(Gann,Salter,2000;Marceau,2002),服务向制造的渗透、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新路径(孙林岩等,2007;徐振鑫等,2016),服务型制造俨然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发展模式。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主要被理解为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既包括制造向服务的渗透、融合,也包括服务向制造的靠拢、趋近,本质上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向互动的结果。为统一认识与后续仿真研究需要,对服务型制造基本内涵与类型进行综述。
2.1.1 服务型制造概念内涵
继承了“客户的终极需求是制造企业产品所提供的功能,而不是产品自身(Levitt,1969)”的核心思想,Vandermerwe  和  Rada  (1988)对服务化的定义进行了阐明,其观点为: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企业转型发展并最终趋于稳定的一种商业模式,且无形服务的地位最终将会高于制造产品。另有学者认为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先进制造,认为通过专业化分工与精细化协作实现形态升级,新的产业形态能够推进整体生产管理方式的改变和制造模式的变革(Davies,Brady,2000)。
服务型制造核心概念仍旧是支持制造与服务的双向融合(何哲等,2010;冯泰文等,2009),服务型制造将制造业视为根本基准,依托生产性服务,制造与服务逐渐达到充分融合形态。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企业扩张自身服务业务范围,持续增加生产过程中服务要素比重的一种经营策略(周大鹏,2013)。综合考量产品与服务,学界提出 PSS——“产品服务系统”这一概念,认为产品服务系统是制造产品和服务业务以及解决方案集成的结果(Mont,  Lindhqvist,2003;Baines et al.,2007;Taylor et al.,2012),服务型制造注重系统思维与集成作用。从组织层面出发,服务型制造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组织变革形式(Baines,Lightfoot,2013;White,Feng,1999),是组织能力与过程的创新,是制造商角色和制造企业价值链逻辑由“产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③的转变(李靖华,刘树龙,2020;Vargo et al.,2004,2008)。综上而言,服务型制造是以产品为根基,以客户为导向,发展服务能力以逐步提升服务广度④,最终满足客户异质性需求的过程。概念描述见表 2-1。

经济论文怎么写
经济论文怎么写

.............................
2.2 企业能力研究
企业能力与企业资源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本质上是一个事物的逻辑先后顺序。从研究学科的视角出发,经济学界认为资源是可拥有和受分配的(Wernerfelt,Berger,1984),但并不是永久性持有的,资源始终是身外之物,随着使用而消耗(杨栩,李润茂,2021);管理学界认为能力是衍生于资源并拥有独立于资源、具备相对长期持有性的(眭纪刚,陈芳,2015;胡查平等,2018),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企业能力的研究分支主要包括资源基础观和知识观等,有部分研究认为企业能力来源于企业拥有的各类异质性资源(Henderson,Cockburn,1994;Amit,Schoemarker,1993;吴晓波等,2010),企业能力由企业资源开发而得出(Barney,1991;胡查平等,2018),。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企业是能力的集合体,认为企业应是各种能力而非资源的组合体,实质是可积累性知识的总加。
从资源基础观的角度出发,企业资源是给予企业优势或劣势的事物,是那些半永久性属于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Wemerfelt,Berger  ,1984)。但实现竞争优势获取,需要通过一定捆绑集成的方式,将资源发展成为能力,从而获取竞争优势。企业能力是由异质性资源通过不同配置方案、开发、整合和利用得出的(Amit,Schoemarker,1993)。也就是说企业资源的稀缺性固然重要,但对稀缺性资源进一步的有效利用,对于获取差异化竞争也很重要。即,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编排与协调(Park et al.,2004),以培育出企业能力。可见,企业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获取的基础,而企业能力是在此基础上凝结而出的高阶要素,是由基础衍生而来。
从过程视角出发,Eisenhardt 和 Martin 同样认为企业能力成长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Eisenhardt,Martin,2000),将企业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利用资源以适应市场甚至市场变化的能力,特别是整合、配置、获取和释放资源的过程。企业最终是通过培养能力来获取竞争优势(Bharadwaj,2000),而这样的能力是组合和部署企业级别的资源来创造的。
资源基础观侧面赞同了资源即是能力这一观点(王淑敏,2018),按照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如果将能力看做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殊资源,即使两个企业拥有相似的异质性资源,但是整合过程不同,将会导致资源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即企业能力是企业产生不同竞争优势的又一“资源”,可将其视为二阶资源。
..............................
3 研究框架 ............................... 23
3.1 系统建模思路............................. 23
3.2 因果关系图................................... 27
4 案例研究与判断矩阵计算 .............................. 29
4.1 杭氧服务型制造转型.................................. 29
4.2 判断矩阵工具介绍.......................................... 35 
5 仿真前期准备 .................................. 49
5.1 因果关系图主回路分析....................... 49
5.2 系统流程图..................................... 50
6 仿真实现
6.1 变量赋值与公式设定
变量赋值实施模型运行的重要步骤,本研究的系统模型含有较多难以量化的变量,在借助判断矩阵工具后,为本研究设计系数提供了参考依据。本部分分析了模型主要变量的初始值赋予依据,并对方程式进行简写与设置,以便于模拟运行。
6.1.1 模型初始值赋予及依据
模拟运行时长依据:根据普华永道《中国企业长期激励调查报告》中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 2.5 年,而国外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 7 年(张军,许庆瑞,2015)。因此,为方便运算,本模型拟定仿真时长总长为 5 年([(2.5+7)/2]=4.5 年),计 60 个月,仿真周期(步长)为 1 个月。故模型初始运行时长与周期单位见下图 6-1 所示。

经济论文参考
经济论文参考

初始值赋值依据:因本人在服务型研究院有实习经历,通过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获取的对企业调研资料进行整理。服务型制造研究院于 2021 年 1 月展开对浙江省目标企业的调研工作,计划调研全省 267 家企业,截止 2021 年 3 月初,已累计调研 35 家企业。部分情况见表 6-1,资料中记录其服务型制造发展典型模型、企业对服务型制造了解情况等。 
.............................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企业能力和复杂系统科学的理论视角,通过杭氧案例,说明了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所依赖的企业底层能力,借助层次分析法中关键的判断矩阵工具,确定了系统动力学中重要方程的系数,以供后续研究的系数参考。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系统演化思想与方法对企业服务型制造转型进行模拟仿真,研究了制造企业服务转型过程中内部活动及企业能力的动态演化关系,建立了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的正负反馈回路,搭建了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的企业内在关联,运行仿真输出了仿真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研究结果发现,服务型制造企业中,企业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存在系统的、随时间演变的互作用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并螺旋上升。具体而言,在服务型制造转型初期,由于知识资源内化的时间延迟效应,服务能力较弱且增长缓慢,技术能力增长存在边际递减现象,此时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处于平行关系。而后,随着企业利润的渗透、服务能力增长伊始,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服务能力显现逐期增长、双向作用的影响。技术能力不仅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提供,也间接地影响企业服务的供应;服务能力支撑服务业务的同时,也逆向反哺技术能力的产品制造。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共同构建服务型制造能力,并支撑整个服务型制造企业系统的运转。因此,服务型制造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应将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视为同等重要的地位。
其次,制造企业在服务型制造转型过程中,企业利润由产品利润主导向服务利润主导转变。随着客户需求趋向多样性,聚焦客户需求信息和市场知识的服务业务优势逐渐显现,服务开发精准度不断上升,依托于产品的服务业务随着服务能力的积淀而不断优化升级,使得客户需求趋近饱和满足状态,服务利润由低利润状态甚至亏损状态上升到高利润状态。随着制造企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以技术能力为底层支撑的企业产品和以服务能力为支撑的服务集成成为企业高级服务业务,无论是以产品使用量还是租赁形式的高级服务都能带领企业进入新的局面,为企业谋取高额利润与竞争优势。故服务业务的成功需要多方面条件,需要企业在转型前期不断输送资本,维持服务业务的新生命力,同时兼顾企业旧有产品业务,使得产品能够向服务业务靠拢,产生交汇点并以之为基。
最后,结合技术能力演进、服务能力建构而言,制造企业在服务转型前期,持续进行服务创新活动,不断从服务资源中汲取服务知识,提升服务能力。随着企业运营时间的积累,由技术能力主导的重心逐渐偏移向服务能力建构活动。待服务能力成熟并足以孕育出中、高级服务业务后,转而以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两头并进。技术能力演进活动、服务能力建构活动以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共同为源,并以技术能力、服务能力增量方向演进,由早期侧重转向后期均衡发展,是成功完成服务化转型的关键。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