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将图式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本节将详细介绍不同学者对阅读的定义与阅读理解的三种模式,并结合图式的定义介绍了图式与阅读的关系。
一、阅读
“听、说、读、看、写”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五种基本技能,其中阅读能力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对阅读有不同的定义。
张必隐(2004)通过整合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阅读是读者从获取文本信息到其非智力因素受影响的过程。①章兼中(2006)认为阅读是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目的、积极主动地吸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从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②朱纯(2017)认为阅读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过程,他把阅读过程分为两个部分:辨认和理解。③这一过程要求读者运用阅读技能,深入理解并领悟作者通过文字符号所要传达的意图和深层含义,使符号意义化,从而理解文章。学者马丽娟(2022)也有类似的观点,她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其中包括理解书面文本与其含义。阅读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筛选、加工信息的过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建构意义,使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并对所读内容的反思。
Clarke和Silberstein(1977)认为读者能够通过文字与记忆中已经存在的相应概念相联系,所以读者能够理解文章。⑤ rrellet(1981)认为阅读理解的过程是读者将感知到的字体映射到语义中的过程,即感知信息转化为思维表征的过程。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先前累积的各方面知识能发挥重要作用。Anderson (2004)认为阅读是一个积极的互动过程,读者和阅读材料双方都在创造意义。①在阅读时,读者以文本中的词汇和短语为纽带,连接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与文本,读者根据自己的已有信息与经验,过滤并验证信息,进一步处理和组合信息。脑中存储的知识越多,越容易理解文章。
教学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本节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图式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以确保本研究的有效进行。
一、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图式是人们头脑中的知识组织成相互关联的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客观世界。人类既在用头脑中的图式认识世界,同时也不断丰富和改变原有的图式。新形成的图式又为后续认知世界打下基础。
1977年,Rumelhart将图式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①他视图式为过往反应与经验的累积,是一种积极的组织结构。他认为图式理论是探讨人类知识构成的理论框架,尤其强调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在当前认知活动中的核心作用。他专注于研究知识在个体中的特定储存与应用方式。图式,作为知识的抽象构成,在外界多元信息的触动下,学习者依其个性特点进行剖析与整合,赋予信息各异之意义。换言之,学习者以既有图式为基石,与新信息交融互补,进而持续充实与拓宽其知识体系架构。
Carrell & Eisterhold (1983)进一步解释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阅读模式的区别。②当读者关注单个的词或者其他具体的语言信息作为线索来理解意义时,人脑会自动选择这种低模式的处理模式,即自下而上模式。反过来当读者从高模式为切入点时,便会形成从高到低的处理模式,即自上而下模式。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两种加工方式是同时发生的,阅读水平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加工模式。阅读理解能力低的读者会倾向于选择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从词到句,句到段,段到篇,逐步理解文章。反之选择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Carrell,1988)。
笔者认为图式是指个体记忆中储存的知识结构,是一种心理现象或心理认知能力。人类的各种生活经历与经验会在脑中不同程度的留下印象,以不同的表征形式存储在大脑记忆中。当人们认识新事物时,图式便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帮助人们预测、判断与选择。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教学论文怎么写
本研究将图式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通过各种阅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激活并不断完善图式,并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本文通过调查分析高中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将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希望能够通过此次教学实践,探索出优化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本研究主要想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下面三个问题:
(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图式理论的实际应用现状是怎样的?
(2)图式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英语阅读兴趣有何影响?
(3)图式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的效果如何?对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大意、推理判断及细节理解能力提升有何影响?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笔者实习所在的陕西省汉中市某高级中学进行,以该校高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A班和B班的102名学生,与高一年级英语组中5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选择A班和B班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因为两个班学生的入学考试英语成绩非常接近,各班都有51名学生且男生和女生人数比例相近。另一方面,两个班级一直是由同一位英语老师教授的,这意味着两个班的学生所学的学习内容和方法非常相似,确保了本次实验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在笔者2023年9月到12月为期12周实习期间,该校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为2019新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一和必修二。笔者随机选择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仍然使用以单词、短语和语法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方法。另一班实验班则使用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模式。
..............................
第三章 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设计及实践 ............................. 21
第一节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 21
第二节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模式案例设计 .......................... 22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29
第一节 问卷调查 ....................................... 29
一、问卷分析 ............................. 29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 31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51
第一节 总结 ............................... 51
第二节 反思 ............................ 52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问卷调查
实验前,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英语阅读学习以及三种图式的应用情况,对两个班的所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前测(见附录一)。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借鉴之前研究者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参与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适当修改,以确保问卷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实验前发放给实验班和对照班共102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01份。在实验后在实验班发放 51 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基于前测问卷收集到的数据,笔者具体分析了在实验前学生的阅读兴趣、英语阅读学习以及三种图式的应用情况,并且在前测收集到的101份有效问卷中筛选出实验班的前测数据与实验后的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对阅读兴趣的变化程度与三种图式应用的变化程度。
一、问卷分析
本问卷共有15个问题,采用Likert的五分量表评分法,从“强烈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到“强烈不同意”,得分从5分到1分。如果问题的平均值越高,即表示答题者对该题项的支持度就会越高;若平均分达到3分或以上,说明多数答题者认可该观点。反之,若低于3分,则反映多数答题者对观点存在异议。在本次实验所发放的问卷设计参考了雷鹤颖和张雨涵关于图式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现状的调查问卷的设计。①②本次问卷分为两个方面,共15题。问题1-5是第一个方面,反映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阅读习惯。第二个方面分为三个维度,问题6-8反映了学生对语言图式的应用情况,问题9-12反映了学生的内容图式的应用情况,问题13-15反映了学生形式图式的应用情况。在实验前,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及三种图式的应用情况,笔者在两个班级发放了前测问卷。在实验结束后,为了解在图式理论应用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三种图式的使用是否发生了变化,向实验班的所有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进行后测。在整个教学实验结束之后,笔者使用相同的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但为提高问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消除同一问卷的负面影响,对题目顺序进行了更改。
教学论文参考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总结
本研究将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通过开展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当前学生在阅读中使用图式理论的频率较低。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最常使用的图式类型是语言图式,较为忽略内容图式与形式图式的使用。这与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和教学中形成的以语言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模式有关。在十二周的图式理论教学模式实验后,除语言图式使用情况的变化不明显外,内容图式的使用情况和形式图式的使用情况都有所提高。
第二,在本次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图式理论指导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兴趣有益。在实验前发放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但对英语阅读并不感兴趣,两个班的学生中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喜欢阅读。在使用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后,调查问卷与访谈结果都表明学生阅读学习兴趣较实验前有所提高。本研究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会将学生的兴趣培养融入到每个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通过讨论或头脑风暴等活动激发学生已有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减少学生在理解文章过程中的阻碍。在读中阶段,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不断巩固完善图式知识。在读后阶段,学生通过已经填充完整的表格自测是否解决所有问题,如若顺利解决可以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对以后文章阅读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