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师语篇研读现状调查探讨——以山东省英语教师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6522 论文编号:sb2023072808570550768 日期:2023-08-0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本研究依据语言的元功能和衔接、连贯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教师访谈法剖析了高中英语教师的语篇研读认知状况、语篇研读方法以及遇到的困难,并尝试分别从教师和学校两个方面为教师语篇研读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建议。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改革方兴未艾,一系列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学英语教学的更新与发展。《课程标准》等课程改革指导性文件提出“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语篇是语言学习的载体,学生应从语篇的有机组成部分去理解与构建知识”。由此可见,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打破传统的词汇语法教学,从语篇的角度进行语言教学,努力将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学习落实到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中。此外,《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教师应“深入研读语篇,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将语言学习与意义探究融为一体,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语篇研读是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将课程目标和语言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关键(王蔷,2019)。目前绝大多数英语教育研究者及一线教师开始围绕语篇研读为基础来设计英语教学活动(程圳,2020;万红红,2020;苗兴伟、罗少茜,2020),探究语篇主题意义,这不仅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反映了语篇的语言教学理念(McCarthy&Carter,1994;Bonyadi,2019)。因此,把语篇研读作为教与学的桥梁,从主题、内容、文体结构、作者观点等方面入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文章意义的语言特点与表达方法,而且能够增进他们对各种语言内涵含义的认识,从而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实现有效的理解与沟通。张春,2019)。王蔷(2019)从语篇研读的意义与方法入手,阐述了语篇研读是每一位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前提与必要基础,并指出新时代教师必须学习多模态语篇研究,将语篇承载和提供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成就,真正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能力。

教学论文怎么写
教学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探析高中英语教师语篇研读现状是具体了解英语教师语篇研读理念和语篇研读行为的有力途径,本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如下:
1.2.1研究目的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导向,考察高中英语教师语篇研读的现状,并通过对调查数据梳理分析,探讨高中英语教师对语篇研读概念的认知,了解教师语篇研读的方法以及遇到的诸多困难,以此增强高中英语教师语篇研读意识,提高教师语篇研读的能力,最大程度保障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也为教师在英语语篇研读的实践中提供具体参考,为将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研究抛砖引玉,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2.2研究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决胜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关注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英语教师的语篇研读也是影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语篇研读的重视程度,还可以从实践的角度为教师提供可借鉴案例参考。因此,研究高中英语教师的语篇研读现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将衔接、连贯理论与语言的元功能应用于语篇研读当中,丰富了语篇研读的基础理论。目前该领域关于教师语篇研读的理论性研究与实证研究还不够丰富,这不仅会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会阻碍教师合理有效地设计教学目标。因此,本研究可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材料,提供更多研究成果,增加教师的理论储备,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指导意义。同时,它可以为教师研读语篇提供一定的指导原则,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在实践方面,首先,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教师需立足整体语篇的来分析与设计教学过程,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语篇研读意识,培养学生的语篇研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本研究通过探讨高中英语教师的语篇研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可以为该领域研提供更多的研究结果和建议,还可以提高高中英语教师对语篇研读的重视,并了解系统的语篇研读方法,进而增强高中英语教师备课与授课的针对性,从总体上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总而言之,教师从整体上研读语篇符合我国教师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核心概念界定
本部分主要界定文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语篇”、“语篇分析”、“语篇研读”,以期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文所涉及核心概念。
2.1.1语篇
语篇(Text/Discourse)一词首先是由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和他的夫人Hasan(1976)提出,是指任何长度不限的口头或书面段落,这一概念突显了“语篇”的高度不确定性。如,Van Dijk(1977)曾认为,语篇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建构,他强调的是句子在语篇中所表达的价值。Widdowson(1978)将语篇视为组合中的句子。席晓青(2011)指出,“任何在特定语境中能够发挥作用或发挥特定功能的段落都可以被认为是语篇”。基于《课程标准》,王蔷(2019)得出结论,语篇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材料,包括口头、书面或图表等多模态材料,也称为教学文本或教学语篇。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语篇”的定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基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语篇”的以下特点:语篇是由一系列连续的段落或句子组成的自然语言,它使语言学习具备主题、情境和内容,并能够在一定的语境中实现交际功能,表达完整的语义。由于本研究涉及的语篇以书面语言为主,所以对口头语篇不作讨论。结合上述观点,本文旨在探究高中英语教师是如何对语篇进行研读的。
2.1.2语篇分析
自1970年以来,外语教学对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表现出极大的兴趣。GeorgeBlaye(1993)曾指出,语篇分析作为一种理解性行为,它是读者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到语篇的表达中,从语篇中重新发现作者的感受和思考方式,并探索这种方式是如何产生和塑造的,从而使读者能够从自我意识中理解生活。Georgakopoulou&Goutsos(1997)提出语篇分析是在具体语境中分析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使用情况,强调语篇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McCarthy(2014)与以上二人的观点相类似,他也将语篇分析归为探析语言和语境关系的一项研究。另外,Martin对语篇分析的研究则主要从语篇体裁研究、人际意义研究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等三部分展开。
...............................
2.2语篇研读国内外相关研究
国内外关于语篇分析和语篇研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该部分将对相关的研究进行说明。
2.2.1国外相关研究
由于国外并未聚焦对语篇研读的具体研究,大多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展开研究与综述,固此本章节主要从语篇分析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两个视角来阐释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语篇分析展开了研究。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语篇分析研究的高潮。最有影响力的是Halliday&Hasan(1976)将衔接纳入语篇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由此,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也开始从句子转向语篇。20世纪80年代过后,语篇分析研究开始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学者们将语篇分析理论与现代语言学的教学进行了融合。McCarthy(1991)对将语篇分析运用于语言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基于语篇分析理论针对二语教学给出了建议,详细解释如何将语篇分析运用于口头和书面二语教学。至此,更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具体研究如何将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二语教学。Celce-Murcia(2000)认为衔接、连贯、信息结构、主题转换和批判性语篇分析构成语篇分析的主要内容,并将读者、文本和作者之间互动建构的过程被理解为批判性阅读,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利用逻辑推理能力来判断语篇的可读性和内在价值。Lehman和Schraw(2001)认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在分析语篇要点和分析语篇语境时,衔接方法的教学是必要的,并指出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往往忽视对语篇衔接的分析,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衔接词和衔接句的研究,并需要运用衔接手段来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Wallace Catherine(2003)从批判阅读的角度将语篇分析定义为读者、话语和作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可以从文字中找到语篇的深层信息,甚至是隐藏的细节,在获取语篇意义的同时,读者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语言文化知识和阅读技能来完成阅读任务,这样阅读理解的过程就会成为一种非常成功的阅读行为。除此之外,Duck et al.(2012)从文章体裁理论的角度出发,他强调文章类型与阅读目的之间的关系,要求高中生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学习不同的语篇,并提出只有灵活地运用阅读策略,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章。Garcia Montes(2014)则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语言词汇与语境的关系之上,强调作者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态度,因此语境会极大地影响语言风格的选择,这相应地要求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深入文章的语境,以便更准确地理解语言的含义,掌握作者的写作态度。
...............................
第三章研究设计...........................................15
3.1研究问题....................................15
3.2研究对象..............................................15
3.3研究方法与工具.................................................17
第四章结果分析与讨论.............................................20
4.1高中英语教师语篇研读的认知状况........................................20
4.1.1教师对语篇研读概念的认知......................................20
4.1.2教师对语篇研读重要性的认知...............................21
第五章结论........................................31
5.1研究的主要发现..............................31
5.2研究启示与建议...................................31
第四章结果分析与讨论
4.1高中英语教师语篇研读的认知状况
认知是感觉从输入到转换、加工、储存、使用的内在过程,即个体通过信息在头脑中加工形成自己的主观概念的过程(Neisser,1967)。基于此,本节主要剖析高中英语教师语篇研读的认知状况,展示高中英语教师语篇研读的整体认知水平,主要包括教师对语篇研究概念的认知和教师对语篇研究重要性的认知两部分。
4.1.1教师对语篇研读概念的认知
为了了解高中英语教师对语篇研读概念的整体感知水平,本研究以寻阳(2016)对李克特五级量表数据分析的划分准则:均值2.9以下表示处于低或较低水平,均值为3-3.9代表中等水平,均值为4-4.5代表较高水平,均值为4.6以上代表高水平,分别计算语篇研读各维度与因子的均值(M)和标准差(SD),具体分别见表4.1和4.2。

教学论文参考
教学论文参考

表4.1显示,教师语篇研读的总体水平为4.23,处于4至4.5之间,说明高中英语教师对语篇研读的概念整体认知较清晰,整体认知水平较高。在三个维度中,“what”(M=4.65)的均值大于4.6,说明教师对“what”的认知处于高水平;“how”(M=4.20)的均值在区间3.4-4.5中,接近4.5,这反映出高中英语教师对“how”的认知程度较高;相比之下,对“why”的认知理解水平较低,均值(M=3.38)处于3-3.9之间,小于3.9,属于三者之间的最低水平,说明教师对“why”的认知处于中等水平。
.................................
第五章结论
5.1研究的主要发现
基于本研究的三个问题和上述的研究结果与讨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1)高中英语教师语篇研读的整体认知水平较高,首先,高中英语教师对语篇研读概念的整体认知较清晰(M=4.23),其中,“what”的认知水平最高,“how”的认知水平次之,认知水平最低的是“why”维度,依据认知水平高低对语篇研读因子进行排序,依次是:主要内容>主题意义>语篇结构>作者观点>语言特色>情感意图,这说明教师对于语篇研读各维度的认知具有不平衡性;另外,高中英语教师非常重视语篇研读,且从阅读教学、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三个方面总结出重视语篇研读的原因。
(2)语篇研读的方法体现在语篇分析方式与语篇研究方法两个层面;在分析方式层面,74.1%的教师多关注语篇的主题与内容,但仍有35.1%的教师仍以语法翻译为主,这体现出教师语篇研读意识的不平衡性;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一半以上的教师以阅读教师参考用书、借助网络搜集、自己思考与观摩优质课为主,同事讨论的方法也较为普遍,但只有21.7%的教师借助集备的方法来研读语篇,一方面说明教师独立自主性较强,但同时暗示了教师集备效率较低的现状。
(3)高中英语教师语篇研读过程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其一,高中英语在语篇研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水平适中(M=3.19),各因子按照困难水平的高低进行排序依次为:why>how>what;其二,“why”层面的困难水平较高,也就说明教师在准确获取语篇的主题意义方面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一定的语篇知识造成。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