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问题的引出
不可否认,高考这种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制度一直影响着高中教学的发展方向。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也是随着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每一次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变化都会引起语文教育者的广泛讨论和研究。从恢复高考起,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在经历了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后,又迎来了新材料作文这一新的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融合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优点,防止了套作和偏题,是一种新的命题类型。2005 年,新材料作文开始出现。2006 年,具有导向作用的全国卷选择了新材料作文这种新的命题形式。到 2014 年,全国 17 套高考语文试题的作文都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的研究情况,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经查阅资料,笔者发现,虽然自从新材料作文出现以来,有关于新材料作文的期刊论文也日益增多,但是这些论文大多数只是针对新材料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问题进行研究,缺乏系统性。而进行系统论述的硕博论文只有两篇,可见新材料作文在作文教学领域上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笔者在认真地看完两人的论文后,发现两者虽然都对新材料作文这一命题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对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及由来论述不清,甚至只是一笔带过。二是在策略方法上只论不述,大而化之。所以,笔者在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的鼎盛时代,从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概述、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溯因、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教学策略这三大主要方面进行论述,试着优化现今的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为今后关于新材料作文的研究添砖加瓦。
(二)文献综述
新材料作文近年备受全国和省区高考作文命题专家的热捧,成为高考作文备考的重要题型的同时也成为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自 2006 年全国卷采用了新材料作文后,有关新材料作文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其研究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新材料作文自身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关于新材料作文教学的研究。关于新材料作文自身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新材料作文概念、内涵的研究,二是对新材料作文类型的研究。对新材料作文概念及内涵的研究的切入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角度是从新材料作文的优势来切入。如赵新刚的《话题作文与给材料作文的区别》(2009)、刘春文的《新材料作文该如何“新读”?》(2014)。其中刘春文认为“这种命题形式之‘新’,主要表现在:为考生有更大的空间做到自主立意,更能突出对考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的考查。”[1]还有一种角度是从新材料作文的由来切入。如葛福安的《无法绕开‘材料’的写作——关于材料作文写作的问答》(2014),作者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论述新材料作文的由来、新材料作文出现并成为“高考霸主”的必然趋势、新材料作文需要注意的写作方向等方面的情况。[2]还有许多有关论述新材料作文内涵及由来的论文,如游晓丹的《从材料作文到新材料作文——兼析高考作文立意角度》(2011)、朱亚芳的《新材料作文的“前世今生”》(2014)等等,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就不一一列举。
.............
一、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概述
一般情况下,新的事物总是从旧事物庞大的躯体中慢慢诞生的,就像是新生儿,虽然他自出生起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但是他身上却流淌着千年前老祖宗的血。同样新材料作文的身上一骨一肉、一精一血也源于从古至今慢慢演变的教育理念及考试形式,它是从各种作文形式所组成庞大的躯体中诞生的。古时,儒家当道,以“入仕”为目的的“读书人”,十年寒窗,以一篇符合要求的上好文章获得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如今,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尤其是纵向流动,大部分偏远山区的学生只有经过教育,甚至只有经过优质的高等教育才能实现。而高考无疑是获得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古时的八股文,只有命题作文这一种形式,具有固定的要求和格式。而现如今的高考作文,形式多变,从最古老的命题作文,一直到材料作文(旧),再到话题作文,现如今又是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作文,作为高考试卷中主观题型中分数最大且还逐年增长的题型,一直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 所以,每一个新的作文形式的出现都牵动着教育者的心,新材料作文这种新的命题形式的出现自然也就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虽然对于“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这一论断众说纷纭,但是事物是没有绝对的,都是相对存在的,考试的出现,就必定会导致教学“指挥棒”的出现。因此,语文高考中新材料作文的出现,必将影响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方向。
(一)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由来
既然要论述新材料作文,就不得不提到传统的材料作文(给材料作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周庆元是这样定义材料作文的:“材料作文即提供材料作文,或给材料作文,也称材料命意作文、条件作文等。它提供一定形式和内容的材料,让作者根据这些材料写作一定要求的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命题作文,只是所命之题不限于用文字表述的一个现成而简明的概念或判断,而是一种有所规范、有所寄寓、形式多样、灵活实用的材料而已。因此,可以把材料作文看作是命题作文的变式。”[14]周庆元先生对材料作文的定义还是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传统上的材料作文大部分属于命意作文,作文的命意直接由材料引发,并且行文时要涉及材料本身的内容。从恢复高考以来的二十年里(1978 年-1998 年),除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习惯》,《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尝试》这四个命题形式是命题作文外,其他均是材料作文(旧)。
..........
(二)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内涵
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余闻认为:所谓“新材料作文”是一种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标题的命题形式;它“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材料’与‘题目’相比,‘材料’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从而使试题更具有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这种命题形式之“新”主要表现: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写作角度,让考生有更大的空间做到自主立意,更能突出对考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的考查。”[17]“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认为,‘这种材料文就是给出事实材料,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由考生自主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18] 综合各类定义,新材料作文就是指在旧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所以,新材料作文既有它的开放性,又有它的限制性。开放性在于它的“三自主”;限制性在于它的“不脱离材料”,有些也限制文体(诗歌除外,或要求文体)。 新材料作文有三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是依据材料中所提炼出的立意特点来划分,第二种是依据材料内容性质来划分,第三种是依据材料的命意程度来划分的。本研究因篇幅有限,选择了按材料内容性质来划分的方法。 新材料作文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按照其不同内容体裁可以把它分为五类,分别是诗歌类新材料作文、名言警句类新材料作文、时事类新材料作文、寓言类新材料作文、漫画类新材料作文。对于诗歌类的新材料作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诗歌中所出现的各种象征,进行联想立意。而对于时事类新材料作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审题常用由果溯因法。由此可见,不同体裁的新材料作文需要不同的写作指导方法。
..........
三、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 21
(一)锻炼学生思维,将具体现象上升为抽象概念 ..... 21
1.纵向加工,抽象概括上位概念 ...... 21
2.横向拓展,类比迁移同类事物 ...... 22
(二)运用范例教学,结合材料类型引导讲析 ...... 22
1.诗歌类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写作指导 ........ 23
2.名言警句类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写作指导 ....... 24
3.时事类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写作指导 ........ 25
4.寓言类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写作指导 ........ 26
5.漫画类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写作指导 ........ 26
(三)利用语言方法,强化学生表达 ........ 28
1.句式灵活,巧用修辞 ........ 28
2.妙用诗词,巧用格言 ........ 29
3.感知自己,贴近心灵 ........ 29
(四)合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 30
1.大众媒体“巧妙利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 ......... 30
2.课本教材“充分利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 31
3.课外读物“窄备宽用”,培养学生联想和应用能力 ..... 32
(五)注重个案的作文评改,加强教师具体分析的能力 .... 33
三、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25]教学策略是属于广泛的教学方法范畴,却又与方法不同。它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服务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可操作性。[26]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教学策略,就是笔者根据新材料作文的特点以及在新材料作文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具体方法。笔者根据高中生在新材料作文的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出现的问题,运用了讲授法、范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语言、作文评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作文教学指导策略,希望能对今后的新材料作文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锻炼学生思维,将具体现象上升为抽象概念
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决定着其对审题立意理解的深度。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理解新材料作文的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特点,又要教会学生根据特点合理地延伸作文立意。新材料作文有多种立意角度,延伸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为了避免延伸无度,概括上位概念和类比迁移是必要的解决方法。所谓延伸,就是在材料含意上进行加工,符合“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这种延伸可以纵向加工,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化。也可横向拓展,将相同事物进行类比迁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高中阶段已经进入成熟期,所以教师在指导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延伸时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使学生具有对材料立意进行正确延伸的能力。
............
结束语
2015 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向依旧是在张扬时代的大方向,既有时代的主旋律又贴近生活。如新课标一卷的“给违反规则父亲的一封信”。就正好符合了今年新要求的“法制”这一大主题。当然对于这种从高考出现就一直存在的贴近主旋律的命题趋势来说,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为主的新材料作文的命题趋势更值得重视。这种命题趋势在 2015年的高考作文中也适时地突显出来,如上海卷的“老实与聪明”、浙江卷的“文章和人品”、新课标Ⅱ的“谁更有风采”、江苏卷的“智慧”等等。 虽然新材料作文在近几年来在高考作文中势头正旺,各一线教师也纷纷以此为“指挥棒”,在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教学中各出奇招,但是盛极必衰,不论是什么形式的作文题型,作文,终归是作文,形变神不变。作文,所谓“作”本义为“创始”。《说文解字》中提到:“作,起也、从人,从乍。”“乍”,象形字,形状如古代衣服的领子,是表示缝衣时当做领口。而“乍”的左边加上了个“人”字旁,就更加强调了人特有的创造性在人在生产劳动中所处的重要位置。而“文”字中间为“心”,强调了人内在的作用。从字的本源来看,作文就是人们用心来记录生活的文字。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关键词:一是用心,二是生活。从古至今,这两大关键点依旧没有变。所以不论是高考作文还是文学创作,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只要我们在写、在说、在生活,那就都是好作文。 所以教师在进行新材料作文的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总把技巧当做法宝,要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心思考。作文是情感与思维高度结合的书面语言表达形式,同时也是具有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47]学生的各项能力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就应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总之,笔者希望通过此次对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的探究能够帮助一些对新材料作文不熟悉的高中教师更加全面地理解新材料作文,与此同时,也希望能够为今后的新材料作文教学尽一份绵薄之力。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