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293 论文编号:sb2016081913413115879 日期:2016-08-23 来源:硕博论文网
引  言 
 
(一)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实施的背景 
“生活化”这一命题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教育改革的带动下中考和高考制度的也不断进行着调整和改革,尽管一直在逐步弱化中高考“一考定人生”的现状,但是中考的风向标依就牢固树立。在中考语文试题指挥棒的作用下,对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对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树立语文教学新理念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种体制机制不健全,教育领域三十年来一直提倡发展素质教育,但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与文化水平不相适应,迄今为止,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并不十分完善,中考仍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近年来,中考命题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既考察学生扎实而全面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重视考察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善于发现生活中语文知识的能力,探究生活中的语文学习乐趣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对生活中突发问题的应变和解决能力。[4] “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这一话题在 2011 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予了特别的强调,在全文中“生活”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大约被提到 31 次,同时对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相联系这一课题进行了重复性的强调,其重视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教学大纲的要求。其中义务阶段语文教育课程基本理念中第四项“努力建有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明确指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联系,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5]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了语文教育,因为生活社会中的人们需要在全体活动中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沟通,这就产生了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的交流工具,为了使人们更好的交流和生活,于是学校开设了专门供学生学习和训练语言文字表达和运用能力的语文教育;另一方面,虽然语文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但是语文教育的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服务,我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引进世界上先进国家的技术和人才,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程度,语言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生活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语文就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只有加强对母语的教育,语文才能承担起它的历史使命,才能变得灵动而富有生命力。[6]由此可见,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有一种本质的联系,语文因为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又因生活的需要而羽翼丰满,生活为语文的发展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场所和空间,生活也因语文而变得意义深刻。
 
(二)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对生活的描述和记录离不开语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离不开语言文字。语文与生活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一切知识和经验来源于生活,语文也不例外,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最普遍的存在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反映和升华,学生在认识、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中使其语文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生活教育理论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一直以来,他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批评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观点,对忽视儿童内部本能和倾向的主张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①等一系列教育观点。 在“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生长”中,杜威认为,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发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活的过程,无论是集体生活个体生活,还是家庭生活和学校、社会生活都是在进行不同形式的语文教育,学校生活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起到润滑的作用,也是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补充与发展,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生活;[9]在“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中,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通过自身各种直接间接经验的过程,“一切学习来自经验”、“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是他最主要的教育经验观点,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获得一些学习经验,经验掌握是知识获得的最大前提。另外,他还关注儿童已有生活经验,主张让儿童在活动中发展个性和能力等等。 
............
 
一、语文生活化教学概述 
 
在教育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活化”这一课题并不陌生,最早提出“回归生活”的是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早在 19 世纪末实证主义思潮主宰欧洲人们的世界观价值信念时,为拯救科学和人性的危机,重新寻找人类的价值和意义,这一课题应运而生,这对二十世纪欧洲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建立有着积极地影响;同一时期的美洲大陆,以杜威和克伯屈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①的生活教育理念,至今对全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我国的生活教育课题最早始于陶行知,他在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②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国长期的“生活化教学”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涵义 
在高科技信息时代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在教育领域对学习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衔接和联系非常紧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学科回归学生生活”,“让语文教学进入生活”是近阶段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11]本文就在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含义中分别对“生活化”、“生活化教学”和“语文生活化教学”三个命题的涵义分别进行了整理和概括,为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做理论基础。 现代汉语中对“生活”一词的解释有五种,分为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动词:进行的各种活动;生存,人的群居生活;名词: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日常活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活儿(主要指工业、农业、手工业方面的)”③简而言之,生活的涵义即为人们为了发展、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一切活动。因此,狭义的“生活化”是指对事物的看法或做法都采取与生活有关的方式进行探索;广义的“生活化”不仅包括人们生存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还包括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在长期生活中对事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
 
(二)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2011 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①这就说明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会生活,充分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则说明了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必须是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主体,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说明了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主体性,学生充分参与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则说明了语文生活教学的实践性特征。语文生活化教学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实践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常识,积累语文素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主体性特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优秀的语文教师通常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了学习过程后,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上更加灵活自如。[13]另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活动结构主要包括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在当今中国中考高考“一考定天下”的背景下,尽管意志和情感可以自由支配,但学生的认知被严重限制,在课堂上学生往往被看做“知识的接收器”,被动的接受的现象十分严重,语文生活化教学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经验为课程资源,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自由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看法和意见,鼓励和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力,在唤醒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
 
三、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 17 
(一)教学方面 ...... 17 
1.初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大 ....... 17 
2.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较少 ....... 18 
3.教学目标对生活定位不太明确 ........... 18 
(二)学生方面 ...... 19 
1.大数据时代使学生对生活不敏感 ....... 19 
2.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 ....... 20 
四、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 23 
(一)教师教学策略 ...... 24 
1.创设情景:走入生活 ........... 24 
2.课堂探究活动:理解生活 ........... 25 
3.加强知识运用:回归生活 ........... 26 
(二)学生学习策略 ...... 27 
1.看一看,观察生活 ....... 27 
2.演一演,体验生活 ....... 28 
3.感一感,思考生活 ....... 29 
 
四、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语文学科作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微观上说,语文学科是学生升学的重要科目,对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宏观上说,语文学科担负着继承和发扬五千年中华历史的重任,是国家间综合国力较量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柱。因此,在高科技信息时代下,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对学习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紧密的与社会生活相衔接和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学科回归学生生活”,“让语文教学进入生活”是近阶段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22]本文以语文出版社的语文课文和 2014 年辽宁省的语文现代文阅读为例,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探究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实施的策略。下面是本人针对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所做的流程图: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让教育走入生活”、“在学习中理解生活”、“教育回归生活”等生活教育命题已经成为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下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23]文章分别以《美猴王》的课堂事例、《小巷深处》课后题的巧妙设置以及《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三篇文章从语文教师教学的角度进行了三种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究。 语文生活化教学摒弃了传统语文教学“以纲为本”的理念,处处体现着“以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情感、经验,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来设置课堂教学场景,通过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激发其对新知识的建构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生活化语文教学正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①这表明了语文生活化教学产生的背景是实际生活情境,教学只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情景化的再现,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应该注意语文教学情景的创设,在情境中带领学生走入生活。
..........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微观上说,语文学科是学生升学的重要科目,对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宏观上说,语文学科担负着继承和发扬五千年中华历史的重任,是国家间综合国力较量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柱。然而,不少学生反映语文科目枯燥无味,没有任何乐趣,没有数学课堂上那种解决一道题后倍增的信心和成就感,没有地理课上那种天马行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世界各区域各个国家有趣事物了解后的愉悦感,更没有谈古论今、纵横春秋,对名人轶事的了解后的身为华夏子孙的优越感,有的更多的是课下注解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各种写作手法和阅读技巧的掌握。 由此可见,“让教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回归生活”等生活教育命题将成为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下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肩负起语文学科重任的旅途上,生活化教学会走的更远更长,希望此论文给在一线奋斗的语文教师一点启发和指导,也期望语文学科越走越远。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