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立足于我国深入发展数字服务贸易的大趋势,以中国与南亚国家开展数字服务贸易为研究内容,进一步探析我国与南亚各国在数字服务贸易合作领域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新时代下,数字服务贸易以其卓越的效能优势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服务贸易基于其自身高科技、新动能等优势,以数字技术融合于服务贸易之中,不仅进一步展现出数字贸易的活力与韧性,同时助力数字经济更好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程。数字服务贸易是兴起于数字经济时代的独特而又现代化的贸易新形态,其深入发展高度依赖数据跨境流动。这种新型贸易形态不仅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方式、企业的运行结构以及行业的组织形态,还通过增强社会福利赋能服务贸易资源利用。数字信息服务一方面降低了服贸行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全球价值链、供应链的分工合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优化了“双链”管理,从线性模式转变为更综合的、信息向多个方向同时流动的模型,使市场信息更加多元、公开和透明,从而提高了全球分工的效率与精准性。
随着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浙江杭州的顺利举办,和《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2)》的及时出台。现阶段以数字化技术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型贸易体制的重要革新,是我国在新发展格局下成为贸易强国的关键手段[13],更是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的强大“引擎”。
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为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服务贸易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方面发展的尤为突出:一方面是是传统数字服务贸易发展进程不断演进;另一方面是智能化信息技术使服务贸易的领域逐步扩大,数字服务贸易新形式、新业态逐渐丰富。中国的数字服务贸易不仅在规模上日益提升,数字化的程度也日趋完善,数字化服务贸易正在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引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南亚各国的通力合作。南亚国家在近些年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不断巩固了中国与南亚国家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合作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而发展数字服务贸易的红利也将更好更多的惠及彼此。
......................
1.2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研究思路
本文整体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文献阅读与资料研究来发现,其次通过结合现状、机制与实证测度来分析问题,最后总结前文研究,继而提出措施来解决问题。明确相关研究对象的含义和理论基础梳理之后,一方面分析中国与南亚各国间数字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针对影响数字服务贸易的相关因素进行机制分析,共同为后续中国对南亚各国数字服务贸易相关模型的构建、变量指标的选取、回归结果的分析打下研究基础,之后则根据前文结果测算对南亚各国的贸易潜力。最后通过对研究内容的汇总与把握来辅助对策建议的提出。
1.2.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相关研究基于万方、中国知网、维普及部分学术数据库以及通过图书馆书籍资料的检索查阅,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数字服务贸易、数字服务贸易影响因素衡量、中国与南亚出口贸易研究以及出口竞争力测度与贸易潜力测算和相关路径分析等文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检索、梳理、归纳,为进一步研究探索奠定了基础。
(2)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
首先是结合现有数据,通过图例、表格等来对中国与对南亚出口贸易相关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包含分国别的贸易规模、贸易结构等分析,并引入出口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相关指数来分析其出口竞争力与互补性。其次是基于2004-2023年中国与南亚国家相关指标数据,结合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进一步探析中国与南亚数字服务贸易的效率与潜力。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
2.1数字服务贸易研究
2.1.1数字服务贸易效应研究
为探究数字服务贸易是如何对国家(地区)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以及作用的方式手段,国内外相关领域内学者做出了诸多努力。Webber(2010)定义数字贸易是通过电子技术(因特网)来实现的,目的是要将数字产品与服务的内在价值通过技术手段传递出去[14]。Burri(2015)提出较为狭义的数字服务贸易具体定义,其可归类为:信息传输与互通、访客代码、自由国际数据流动[2]。而Meltzer(2018)则认为数字服务在制造业的运用,皆属数字服务贸易的范畴。Ferracane(2018)以服务贸易限制类指数为基础,结合数字贸易壁垒,确定影响22个服务领域的措施和5个影响数字贸易的壁垒,建立数字服务贸易限制类指数,显示严格的数据流动限制将抑制数字贸易的发展[5]。王拓(2019)根据数字服贸限制指数,较为完整的分析了数字服贸限制政策在中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间的差异,并提出有效建议。ErikvanderMarel(2020)分析各国数字服务贸易在金融危机后的发展现状,以双差法推论金融危机的出现加速了数字服务贸易的进程,并对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在新冠疫情后的走向进行了合理性预测。[14]Sener(2019)通过对世界上近60个经济体进行研究后发现,一个国家(地区)的数字服务贸易现状与其在新兴行业内所具有的创新力、对外贸易开放程度这二者间存在着单向的效应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数字服务贸易的良好发展与产业的创新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均密不可分。
...................
2.2中国对南亚相关贸易潜力研究
2.2.1产品贸易潜力研究
(1)农产品
胡晓雨(2019)基于2000年-2017年的双边贸易数据,详细探析了中国与南亚国家在农产品领域的贸易现状。并通过构建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从不同分析角度对中国与南亚国家在影响农产品贸易的相关因素方面进行回归分析,深入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双方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作用机理和发展趋势[16]。高萧消(2019)基于联合国数据库中部分贸易数据,选取1992年-2016年的面板数据作为数据研究跨度,分析了中国与南亚国家在农副产品空间格局的演化进程。首先,作者从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规模,包括对外依存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出口竞争力水平测度等方面做出详细分析。其次,选取存在递进关系的变量指数,利用实证分析模型对中国与南亚农产品的贸易发展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其通过使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变量因子,以双方开展农产品贸易的均衡特征为基础,深刻总结了中国与南亚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上影响因素的演化特质。霍丽桦(2023)首先详细梳理了中国同南亚各国在农产品行业方面十几年间的贸易状况。其次,使用RCA、TC、MS指数对彼此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合理测度。实证当中,基于CMS模型和中国与南亚的农产品贸易波动额,从分国别层次上对产品选择、贸易结构和行业大类进行分解和梳理。值得一提的是,在文章研究出口贸易时,作者选择了将商品竞争效应和分国别竞争效应进行分解探析,这一方法在研究国家在某一行业或产品竞争力具体效应时较为新颖。
(2)工业制成品
李磊(2021)在研究中国与南亚国家开展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时,首先分析了双边贸易现状(规模、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平衡度)和双方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其次,选取2002年到2018年的相关数据构建起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贸易潜力分析,最后,结合实证基础来明晰中国与南亚国家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出口效率与贸易潜力。
................................
第三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7
3.1相关概念界定...........................................-17
3.1.1数字服务贸易........................-17
3.1.2出口竞争力..........................-17
第四章中国与南亚国家数字服务贸易现状分析.....................-25
4.1中国与南亚国家数字服务贸易规模.........................-25
4.1.1总体贸易规模.....................................-25
4.1.2分国别贸易规模...................................-26
第五章数字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机制分析.........................-35
5.1一般性影响因素分析............................-35
5.2特异性影响因素分析...........................-37
第六章中国与南亚国家数字服务贸易的实证分析
6.1模型概述
6.1.1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作为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而被熟知。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Walter lsard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融入经济概念,将研究对象转向两个地区之间涉及距离参数和质量参数与研究假设相关性的问题。
6.1.2贸易非效率模型
贸易非效率模型是一种用于研究导致贸易潜力未实现的外生变量的经济模型。模型基于以下假设:①存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完全竞争市场。②参与贸易的每个国家都有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的产业市场。③对相对劣势产业的保护会导致资源配置非效率。
在该模型中,被解释变量μ是贸易非效率项,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①贸易便利化水平:如自贸协定(FTA)、海关程序(SHP)等。②经济自由水平: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的自由程度,其中包括货币自由度、贸易自由度等。③政治稳定因素:政治稳定性对贸易效率有重要影响,政治动荡可能导致贸易中断或延迟。④文化影响因素: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贸易沟通障碍和误解,从而影响贸易效率[22]。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
第七章结论与对策建议
7.1结论
根据行文脉络展开研究,在明确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查询、统计、计算并整理之后,详细的展示并分析了中国与南亚国家数字服务贸易现状。另对彼此间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内所具备的出口竞争与贸易互补特性加以测度。之后,选取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与贸易非效率模型,纳入衡量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以及贸易距离的因素,并加入共同边界与汇率水平。同时引入贸易非效率项,将制度与文化距离、投资自由度、金融自由度、信息通信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数字服务贸易限制指数与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等为解释变量,测算中国对南亚国家数字服务贸易出口效率及贸易潜力。结果如下:
(1)发展前景总体向好,行业间存在一定合作空间
2014年至2023年中国对南亚国家数字服务出口规模总体上逐渐扩大,年均增长率稳中有进;对南亚各国的数字服务出口占我国数字服务贸易总出口比重也在逐年扩大,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分国别来看,我国对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三国出口额较高。其次,我国出口结构不平衡,信息通信技术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市场占比超90%,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这两各行业中拥有绝对竞争力。但南亚各国除印度与孟加拉国外,其余几国在数字服务贸易行业中的发展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双方在数字服务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均有待提高,可以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实现深度合作和互补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