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国际贸易潜力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7544 论文编号:sb2019040613062725733 日期:2019-04-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研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潜力,分析出口贸易规模、出口区域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各区域商品结构,探讨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不足,能更好的引导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贸易。

1 引 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为了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习近平主席在 2013 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额在 2016 年达到 5874.8 亿美元,比 2011 年上升了 29.3%。同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占中国总出口额的比重持续增加,从 2011年的 23.9%增加至 2016 年的 27.8%。同时,党的十九大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市场。
据《“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2016 年“一带一路”沿线 64 个国家 GDP 之和约为 12.0 万亿美元,占全球 GDP 的 16.0%,人口总数为32.1 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 43.4%;对外贸易总额为 71885.5 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 21.7%。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较高,但沿线多为新兴市场,国民收入水平较低,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工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的发展。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在已有合作基础之上,2017 年 5 月“一带一路”峰会在北京召开,主要探讨了国开行,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协调问题以及金融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并提出“五通六廊”概念,使得区域内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大提高,进一步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
在这种情况下,当前沿线国家对外贸易的状况及中国对其出口贸易现状是怎样的?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限制或促进出口贸易额的因素有哪些?出口贸易潜力有多大?因此,本文选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往贸易等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引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贸易潜力的研究
关于贸易潜力研究最重要的两条途径:一是指数法,两国之间是否存在的贸易潜力可以通过测算出特定的贸易指数来进行衡量,若两国之间存在较大的贸易潜力,则显示性比较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差别较大或贸易互补性指数较高,应持续不断的加强与该市场贸易联系。另一种是引力模型法,通过建立模型,计算出理论贸易值,若理论值大于实际值,则两国之间具有贸易潜力,需要进一步拓宽该国市场。
1.指数法
陆晓燕(2006)等采用测算印度和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RCA 指数的方法,发现了拥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再经过计算贸易强度指数,指明两国应如何加强农产品之间的贸易;贾利军(2005)在 RCA 指数的基础上建立贸易互补性指数,选用贸易结合度等三个指数,来阐述拉美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结果显示:双方贸易潜力的大小受贸易互补强弱的影响,越不互补,潜力越小,为双方之间加强贸易合作指明了方向;吕宏芬(2012)等采取和贾利一样的思路,计算巴西和我国之间的贸易发展潜力。计算结果显示:在资源禀赋上我国与巴西各有优势,利用各国所长,加强中巴间的贸易往来;王晓琳(2011)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添加了市场占有率,采取测算贸易结市场占有率和产业内贸易等指数的方法,来比较中日两国产品各自具有的优势。结果显示:两国之间的贸易潜力巨大;桑百川,杨立卓(2015)为了得到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区域国家的贸易关系,构建修正的 CS 指数和 CC 指数评价体系,认为东南亚,南欧,中西欧与我国之间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有巨大的贸易潜力;龙海雯,施本植(2016)采用测算双边贸易综合互补指数、产品相对贸易指数的方法,求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潜力。结果显示,波兰,黑山和马其顿等国与中国贸易不足。
2.引力模型法
Nilsson(2000)和 Egger(2002)采用引力模型来测算理论值,同时从贸易潜力内提炼出贸易效率概念,实际值比上理论值就是所谓的贸易效率;Matinezand Lehmann(2003)在 Nilsson、Egger 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通过加入代表收入差距、汇率和基础设施的解释变量),检验南方共同市场与欧盟的贸易潜力,发现南方共同市场与欧盟的理论贸易额与实际额的比值大于 1,双方具有较好的贸易潜力;Ruiz and Vilarrubia(2007)在传统引力模型中加入部分虚拟变量,结果显示,只有阿尔及利亚、约旦和黎巴嫩三国对欧盟的贸易实际值低于模型的预测值,其他国家则等于或者高于预测值,引力模型预测值却高于其对美国的出口额,所以对美国的出口有较大的潜力;Prabir De(2010)为了评估印度在 2008 年经济危机前后的贸易潜力,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结果发现: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潜力在金融危机之后达到最高水平,最需要挖掘的贸易潜力则出现在亚太平洋地区和印度之间;Nazia Gul and Hafiz M.Yasin(2011)为了计算出巴基斯同世界和个别区域间的贸易潜力,选择 42 个国家 24 年的贸易相关数据。结论表明:选择的区域不同,贸易潜力出现明显变化,其中,受到政治方面的干扰,与南盟之间的贸易潜力比较小,而最大的潜力出现在同欧盟和东盟的贸易,需持续挖掘同这两个地区的贸易。
.........................

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贸易概况

2.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内涵和特征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连接中国和欧亚大陆的重要路线,19 世纪末,国外学者将这条路线誉为“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起源秦汉两朝,历经时代发展,到明朝初期达到鼎盛,随后开始衰落。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融合在一起,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理念。2015 年 3 月 2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将经济发达的欧洲同经济活跃的亚洲相连接,沿线中间国家多为新兴潜力市场。中国—中亚—俄罗斯—欧洲(波罗的海),中国—中亚—西亚—波斯湾和地中海,中国—东南亚—南亚—印度洋,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条重要路线;中国沿海—南海—印度洋—欧洲,中国沿海—南海—南太平洋,是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个重要方向。“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倡议,更是推动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观念,对于哪些国家能够参与,中国政府并没有明确的限制。胡鞍钢(2014)等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划分为核心区,重要区,拓展区三个经济带,陈万灵(2014)等将海上丝绸之路划分为三部分,东盟 10 国,南亚和西亚 12 国,西亚北非 9 国,共 31 个国家。将“一带一路”分为蒙古,东盟 10 国,南亚 8 国,西亚北非 16国,独联体 7 国,中东欧 16 国是当前最常见的划分,为了方便本文的研究,笔者重新将沿线 63 个国家分成六个地区或组织,可大致分为东盟 10 国,南亚 8 国,中亚 5 国,西亚北非 16 国,独联体 7 国+蒙古,中东欧 16 国等 6 个地区(或组织)。

............................

2.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规模
从本章 2.1 的分析可以看出,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差距比较明显,既有阿联酋、克罗地亚等收入水平很高的国家,又有尼泊尔、阿富汗等低收入水平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沿线国家对外贸易需求的多样化。
矿物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主要包括纺织品,金属制品)等是沿线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也是其出口的主要产品。但由于工业化水平不高,经济结构等原因,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商品成为沿线国家进口需求比较大的商品,且所处地区不同产品竞争力出现明显差异,在文章第三部分会详细分析。
如表 2.3 所示,2016 年世界贸易总出口额为 159550 亿美元,沿线国家占了22.30%,世界进口总额为 162250 亿美元,沿线国家占了 22.17%,可见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占世界总额的比重基本相持平,但与 2007 年相比,进口额比出口额多增加了 2605.76 亿美元,可见其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十年的贸易额数据可以看出,2007-2013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增长明显,并在 2013 年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滑趋势。

......................
3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现状................... 17
3.1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规模.............................17
3.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区域结构......................18
3.3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商品结构......................19
4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潜力测算......................... 25
4.1 贸易引力模型..............................25
4.1.1 基础引力模型....................... 25
4.1.2 扩展引力模型............................ 26
5 促进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的发展建议.......................37
5.1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37
5.2 推进与沿线国家签订自贸协定..................37

5 促进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的发展建议

5.1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依据第三章的统计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出口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商品主要是,机械和运输设备,按原材料分类的制成品,杂项制品,未分类商品。由于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劳动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撑,劳动密集型产品就成为了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很多制造业工厂纷纷搬离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南亚地区,中国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在逐年丧失。这就要求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也要加快进行转型和升级,逐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增强自主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加强在先进制造业领域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不断优化商品结构。
根据第四章的实证结果可知,若两国同为 WTO 成员国,则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能够显著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2015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主要指出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自贸区,积极构建一个规格较高的自贸区网络,既要立足周边,又能辐射到“一带一路”甚至面向全球,利用这些便利的条件,加强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在贸易领域的联系。目前,中国已经和新加坡,东盟,巴基斯坦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格鲁吉亚正在谈判当中,而与印度,
尼泊尔,摩尔多瓦的自贸区建设还在研究中。从以上已经签订和正在谈判的情况来看,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大都为周边国家和地区,并且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东盟,南亚,南太平洋地区,而发达国家集中的中东欧地区,仅与格鲁吉亚一国签订了自贸协议。在独联体地区、中亚和西亚地区中只有摩尔多瓦与中国正在研究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因此中国应当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签订自贸协定,从而推动“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
.....................

结论
本文率先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得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人口较多,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贸易需求多种多样,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较高。其次,通过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规模,出口区域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对各区域出口商品结构等四部分来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现状,并通过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区域商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得出“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商品的比较优势呈现区域性的差异,中国应该抓住各区域的商品特点,充分发挥本国优势,积极促进中国向各区域出口优势产品。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基础之上,第四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潜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人均 GDP、进口国市场规模等因素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距离和内陆国家身份表现出负面影响;二是通过模型进行贸易潜力测算,发现中国对 17个国家出口贸易属于“潜力巨大型”,其中,贸易潜力最大的国家是不丹;对 19个国家出口贸易属于“潜力开拓型”,阿尔巴尼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希腊、阿曼的贸易潜力值最接近于 1;对沙特阿拉伯等 27 个国家的出口贸易属于“潜力再造型”。最后第五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交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贸协定的签订。由于受资料和作者水平限制,本文仅选取了 10 年的数据进行研究,但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经贸合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