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国际货物贸易的桥梁,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早在 1994 年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中曾指出: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通过减少贸易成本和市场衔接时间,从而拉动对外贸易的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成为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实现了突破式的发展。截至 2016 年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 469.63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12.4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突破 13 万公里、高铁超过 2.2 万公里,均稳居世界第一;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 2317 个,内河航道总里程 12.71 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 1.21 万公里;颁证民航运输机场达到 218 个。截至 2017 年 7 月底,我国民航运输机场数量达到 225 个、通用机场310 个(肖松,2017)。显然,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国际货物贸易运输的主要工具,为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国际货物贸易的桥梁,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早在 1994 年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中曾指出: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通过减少贸易成本和市场衔接时间,从而拉动对外贸易的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成为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实现了突破式的发展。截至 2016 年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 469.63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12.4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突破 13 万公里、高铁超过 2.2 万公里,均稳居世界第一;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 2317 个,内河航道总里程 12.71 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 1.21 万公里;颁证民航运输机场达到 218 个。截至 2017 年 7 月底,我国民航运输机场数量达到 225 个、通用机场310 个(肖松,2017)。显然,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国际货物贸易运输的主要工具,为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然而,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出色成就的同时,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极不平衡且地区差距在逐步扩大,东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能力和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制约了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和能力,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交通基础设施因其具有的网络性和外部性,能够有效连接社会各生产部分,促进商品物质的流动。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在稳定和促进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将会发挥更加不容忽视的作用。原因在于:一是以交通基础设施为媒介,地区间的时空距离将会大幅缩短,导致运输成本降低,增加了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性和外部性特征,使其不仅对本地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对相邻地区的经济产生溢出影响。空间溢出就其对经济的影响方向来说,一般有正向溢出效应和负向溢出效应。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通过梳理与本文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阐释了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相关理论;其次,通过构建理论和实证模型,并利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杜宾面板模型等空间计量的分析方法,从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溢出和直接性溢出两方面分析了其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区域发展特征进一步分地区探讨了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东、中、西部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和实证分析结果;最后,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得出通过加强交通路网建设来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具体内容按章节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对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接下来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一一说明,从总体上对选题进行了框架的合理安排。
第二章,文献综述。本文通过对众多学者关于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研究的梳理和深入理解下,阐释了两者的关系:从运输成本视角、贸易便利化视角、企业定位视角下出发,并将交通基础设施对进出口贸易的溢出影响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第三章,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渊源与理论模型。首先,对关于交通基础设施产生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接着通过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中有关交通运输与国际贸易存在的关系,结合扩展的局域溢出模型就交通基础设施对贸易的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地区间贸易发展会随着交通路网密度的提高而提高,且对贸易存在溢出效应。
第一节 理论基础.........................15........................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通过梳理与本文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阐释了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相关理论;其次,通过构建理论和实证模型,并利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杜宾面板模型等空间计量的分析方法,从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溢出和直接性溢出两方面分析了其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区域发展特征进一步分地区探讨了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东、中、西部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和实证分析结果;最后,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得出通过加强交通路网建设来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具体内容按章节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对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接下来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一一说明,从总体上对选题进行了框架的合理安排。
第二章,文献综述。本文通过对众多学者关于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研究的梳理和深入理解下,阐释了两者的关系:从运输成本视角、贸易便利化视角、企业定位视角下出发,并将交通基础设施对进出口贸易的溢出影响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第三章,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渊源与理论模型。首先,对关于交通基础设施产生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接着通过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中有关交通运输与国际贸易存在的关系,结合扩展的局域溢出模型就交通基础设施对贸易的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地区间贸易发展会随着交通路网密度的提高而提高,且对贸易存在溢出效应。
第四章,交通基础设施溢出效应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
基于空间探索性方法来描述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变量的空间数据基本特征。研究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和进出口贸易都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其次,将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溢出效应分解为相关性溢出和直接性溢出并使用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主要是通过相关性溢出效应、直接性溢出效应和对经济变量的直接影响三个方式共同来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发挥作用,且不同类别的交通基础设施对贸易的溢出效应不同。
..............................
第二章 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关系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不同视角下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一、运输成本视角下两者的关系研究
Krugman(1997)基于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地理位置与国际贸易的紧密关系,强调了交通成本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但其并没有形成系统体系,运输成本在贸易发展模式中的作用仍然没有经验性研究。Bougheas 等(1999)采用李嘉图模型,通过内生化运输成本,阐释了基础设施与出口贸易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一国基础设施投资水平达到最优时,其对贸易流量产生正向影响,运输成本可能由基础设施数量和质量引起差异。Limao 等(2001)基于美国洲际数据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成本与双边贸易流动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成本对双边贸易流量具有正效应。Behrens(2004)通过探讨一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影响,得出结论:一国进出口贸易流量主要由交通运输成本的高低来决定,若一国拥有优质的交通基础设施,那么该国便可以取得较高的进出口贸易流量从而更有利于区域的均衡发展。Rojas 等(2005)利用安第斯共同体国家 1985 年至 1995 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增加贸易流量。Donaldson(2010)基于贸易均衡模型,通过印度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发展铁路运输降低了地区间和国家间的运输成本,促进了贸易的增长。随后,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这一经济现象。喻春娇、唐威(2013)选取中国各省 1999-2010 年的面板数据,通过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交通基础设施对三个地区的影响不同,其中铁路基础设施对中东部出口贡献率呈现递减的趋势,而公路基础设施对其的贡献率为正;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对西部地区的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为正,而公路的贡献率则相反。紧接着,龚新蜀、马骏(2014)选取 1992-2012 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通过 VAR 模型,实证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在降低双方运输成本,从而加速了经济带的贸易增长,提出加强经济带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
第二节 交通基础设施对进出口贸易的空间溢出效应
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对进出口贸易产生的跨区域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了研究。
..............................
第二章 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关系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不同视角下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一、运输成本视角下两者的关系研究
Krugman(1997)基于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地理位置与国际贸易的紧密关系,强调了交通成本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但其并没有形成系统体系,运输成本在贸易发展模式中的作用仍然没有经验性研究。Bougheas 等(1999)采用李嘉图模型,通过内生化运输成本,阐释了基础设施与出口贸易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一国基础设施投资水平达到最优时,其对贸易流量产生正向影响,运输成本可能由基础设施数量和质量引起差异。Limao 等(2001)基于美国洲际数据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成本与双边贸易流动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成本对双边贸易流量具有正效应。Behrens(2004)通过探讨一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影响,得出结论:一国进出口贸易流量主要由交通运输成本的高低来决定,若一国拥有优质的交通基础设施,那么该国便可以取得较高的进出口贸易流量从而更有利于区域的均衡发展。Rojas 等(2005)利用安第斯共同体国家 1985 年至 1995 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增加贸易流量。Donaldson(2010)基于贸易均衡模型,通过印度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发展铁路运输降低了地区间和国家间的运输成本,促进了贸易的增长。随后,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这一经济现象。喻春娇、唐威(2013)选取中国各省 1999-2010 年的面板数据,通过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交通基础设施对三个地区的影响不同,其中铁路基础设施对中东部出口贡献率呈现递减的趋势,而公路基础设施对其的贡献率为正;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对西部地区的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为正,而公路的贡献率则相反。紧接着,龚新蜀、马骏(2014)选取 1992-2012 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通过 VAR 模型,实证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在降低双方运输成本,从而加速了经济带的贸易增长,提出加强经济带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
第二节 交通基础设施对进出口贸易的空间溢出效应
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对进出口贸易产生的跨区域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了研究。
从国家层面出发,Venables 和 Limao(2001)运用 98 个非洲国家 1990 年的数据分析了双边基础设施发展在决定运输成本高低上的作用,并分析了其对贸易流量具有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一国的运输成本受本国及流经国基础设施影响,
从而对贸易流量产生决定性作用。Edmonds 和 Fujimura(2006)以新经济地理和新贸易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证分析考察了湄公河流域内公路基础设施发展与双边贸易的关系,其研究表明,GMS 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主要商品贸易存在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公路基础设施对区域内国家间出口贸易的影响。Yu(2013)利用空间 Tobit 模型来讨论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发现 1978-2009 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对经济贸易的影响存在差异,Dong(2016)与其结论一致。Jian Li 等(2017)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 31 个省的 2005-2014 年的数据,通过建立空间权重矩阵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周边地区贸易存在溢出效应且不同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贸易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在国内,邓丹萱(2014)基于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了交通基础设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铁路运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较为微弱,而公路、航空、港口基础设施对进出口贸易增长影响显著。李红、张婷(2016)运用中国对东盟各国 2006~2013 年出口数据,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基础上加入多个相邻进口国之间经济体的溢出效应,实证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贸易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交通运输成本抑制着中国出口增长。张博、段鸿斌(2017)基于不同权重市场下的市场规模变量,运用一般生产函数,验证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对新疆—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差异且不同权重矩阵下的交通溢出效应对贸易具有较大的反向影响。
................................
第三章 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渊源与理论模型......... 15
................................
第三章 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渊源与理论模型......... 15
一、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的基本前提................ 15
二、国际贸易理论....................16
第四章 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22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变量设定与样本选择...................22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22
二、样本选择......................24
第五章 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建议......... 42
第一节 研究结论................42
第二节 政策建议......................43
第四章 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变量设定与样本选择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本文中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选取,其时间范围是 2000-2016,
其中被解释变量—进出口总额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解释变量—交通基础设施的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交通统计年鉴》;控制变量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各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分省份统计年鉴,基于理论模型的变量间关系,本文主要探求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选择以下变量作为研究的基础。
“货币形态”和“实物形态”是目前衡量交通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状态的两种常用方法。“货币形态”衡量方法是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的概念归纳,而“实物形态”则是对该理论资本的技术关系的表示。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属性,其网络服务定价不能完全由市场力量调节,从而投资者不能获得最大收益,并且交通基础设施的存量水平也无法准确计算和评估,另外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更易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地理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实物形态”来衡量更符合实际。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不断增加,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五大运输基础设施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航运与管道两种运输方式的运营里程在统计时没有分区域统计,而内河航运作为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禀赋资源,通过对已存在的内河航运里程对比发现,2000 以后,内河航运的里程每年变化极小。
.............................
第五章 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有关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存在的关系分析,以扩展的局部溢出模型为分析工具,为更一步研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基于空间探索性方法来描述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变量的空间数据基本特征。研究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和进出口贸易都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最后通过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以中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的研究数据为分析基础,将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溢出效应分解为相关性溢出和直接性溢出。得出以下结论:

参考文献(略)
.............................
第五章 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有关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存在的关系分析,以扩展的局部溢出模型为分析工具,为更一步研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基于空间探索性方法来描述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变量的空间数据基本特征。研究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和进出口贸易都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最后通过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以中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的研究数据为分析基础,将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溢出效应分解为相关性溢出和直接性溢出。得出以下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