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巴基斯坦经济增长;针对中巴贸易互补性或竞争性商品采取不同的对策;重视新疆在中巴贸易中的地位;加强两国政府在安全方面的合作。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早在 2013 年,李克强总理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访问时就曾提出希望打造一条北起中国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经济大动脉也就是我们现在研究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推进中巴互联互通。2013 年底,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要倡议。直到 2015 年 3 月,中央政府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这个文件明确指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紧密联系,所以要进一步推动合作,以此取得更大成果”。所以,“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节点,不言而喻它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巴基斯坦是中国“向西开放”的一个关键节点,两国政治高度互信而且还是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而巴基斯坦国内经济持续萎靡,是因为国内能源短缺、长期不安定和恐怖分子活动猖獗,巴基斯坦政府也急切地寻求改变,希望能够提升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亚洲之虎梦”进而成为新兴强国。中国计划的“向西开放”战略与巴基斯坦的愿望不谋而合,因此“中巴经济走廊”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恰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和巴基斯坦不谋而合的战略需求,符合两国的利益”。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早在 2013 年,李克强总理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访问时就曾提出希望打造一条北起中国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经济大动脉也就是我们现在研究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推进中巴互联互通。2013 年底,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要倡议。直到 2015 年 3 月,中央政府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这个文件明确指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紧密联系,所以要进一步推动合作,以此取得更大成果”。所以,“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节点,不言而喻它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巴基斯坦是中国“向西开放”的一个关键节点,两国政治高度互信而且还是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而巴基斯坦国内经济持续萎靡,是因为国内能源短缺、长期不安定和恐怖分子活动猖獗,巴基斯坦政府也急切地寻求改变,希望能够提升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亚洲之虎梦”进而成为新兴强国。中国计划的“向西开放”战略与巴基斯坦的愿望不谋而合,因此“中巴经济走廊”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恰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和巴基斯坦不谋而合的战略需求,符合两国的利益”。
“中巴经济走廊”起点是中国新疆喀什终点是巴基斯坦西南港口瓜达尔港,集铁路、公路、光缆覆盖及油气管道四位一体。概括来说是“1+4”的合作布局,“1”是指“中巴经济走廊”,“4”是指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合作、瓜达尔港、能源。“中巴经济走廊”一旦建成,中国“向西开放”就有了重要支撑点,而且中国从此以后就有了可以不再受制于马六甲海峡的新能源运输通道,不用再担心猖狂的海盗盗取能源,因此最终降低了运输成本和安全风险。同时也为巴基斯坦的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中巴经济走廊路线图如图 1.1 所示。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目前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正处于热潮期,国内外关于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从研究范围上看,主要集中于中巴经济走廊对中巴两国贸易的影响、重要意义、中巴贸易的现状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意义
陈利君(2014)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地建设已经引起中巴高层的高度关注,并首次写进了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正式文件中,这为进一步深化中巴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大力推进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对于深化中巴经贸合作、维护能源安全、带动两国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当前两国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两国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其建设如深化战略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强能源合作、推进产业合作。陆树林(2015)认为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利于中巴两国共同的发展,将对“一带一路”战略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和示范作用。中巴经济走廊如果最终建成定会极大地影响中巴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实现东西部均衡发展,同时为东西方国家提供一个发展平台,促进亚洲区域内的发展和同区域外国家的经济联系。陈继东,张建全(2016)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既独特,又重要;它既是“一带一路”的一个不可或缺组成部分,又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样板工程和旗舰项目,同时具有“一带一路”枢纽与交汇点的重要功能。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全局性战略意义。首先,有利于带动沿线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其次,有利于维护能源安全需要;第三,有利于促进中巴参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最后,有利于地区乃至全球发展。臧秀玲,朱逊敏(2017)认为中巴经济走廊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和密切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毋庸置疑它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样板工程和旗舰项目,也为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目前,虽然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仍然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比如巴基斯坦国内的风险和国外势力的阻挠。只有充分了解、认真评估、积极应对面临的各种风险,才能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也称为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分工,可以表现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这种分工由于能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因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如果每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用自己最擅长生产的东西去换来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么这种交换对双方都有好处。所贯穿的核心思想就是,两国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绝对高低导致了两国生产成本的绝对高低,而生产成本的绝对高低就是两国分工、交换和贸易发生的基础。各国在生产成本差异的基础上,可以决定哪些商品由本国生产和出口,哪些商品由他国生产并从他国进口,贸易的格局就确定了。
在中巴贸易中,由后文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可知,在 HS 编码分类的十八类商品中中国占绝对优势的商品比较多,巴基斯坦只在活动物等某几类商品中占绝对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又称比较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 1817 年提出的,在斯密理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步,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存在商品的相对成本差异,就有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并获得贸易利益的可能。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质是“两优择其重,两劣取其轻”,根据这个原则来比较两个国家的生产成本,如果两个国家在生产成本上存在相对不同,这样就可以确定两个国家分别具有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也就确定了两国生产格局和贸易格局。
..................
第二节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于 1919 年首先提出,1933 年他的学生俄林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这个理论。这一理论就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也称为赫.俄模型。
目前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正处于热潮期,国内外关于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从研究范围上看,主要集中于中巴经济走廊对中巴两国贸易的影响、重要意义、中巴贸易的现状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意义
陈利君(2014)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地建设已经引起中巴高层的高度关注,并首次写进了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正式文件中,这为进一步深化中巴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大力推进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对于深化中巴经贸合作、维护能源安全、带动两国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当前两国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两国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其建设如深化战略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强能源合作、推进产业合作。陆树林(2015)认为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利于中巴两国共同的发展,将对“一带一路”战略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和示范作用。中巴经济走廊如果最终建成定会极大地影响中巴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实现东西部均衡发展,同时为东西方国家提供一个发展平台,促进亚洲区域内的发展和同区域外国家的经济联系。陈继东,张建全(2016)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既独特,又重要;它既是“一带一路”的一个不可或缺组成部分,又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样板工程和旗舰项目,同时具有“一带一路”枢纽与交汇点的重要功能。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全局性战略意义。首先,有利于带动沿线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其次,有利于维护能源安全需要;第三,有利于促进中巴参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最后,有利于地区乃至全球发展。臧秀玲,朱逊敏(2017)认为中巴经济走廊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和密切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毋庸置疑它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样板工程和旗舰项目,也为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目前,虽然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仍然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比如巴基斯坦国内的风险和国外势力的阻挠。只有充分了解、认真评估、积极应对面临的各种风险,才能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也称为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分工,可以表现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这种分工由于能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因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如果每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用自己最擅长生产的东西去换来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么这种交换对双方都有好处。所贯穿的核心思想就是,两国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绝对高低导致了两国生产成本的绝对高低,而生产成本的绝对高低就是两国分工、交换和贸易发生的基础。各国在生产成本差异的基础上,可以决定哪些商品由本国生产和出口,哪些商品由他国生产并从他国进口,贸易的格局就确定了。
在中巴贸易中,由后文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可知,在 HS 编码分类的十八类商品中中国占绝对优势的商品比较多,巴基斯坦只在活动物等某几类商品中占绝对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又称比较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 1817 年提出的,在斯密理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步,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存在商品的相对成本差异,就有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并获得贸易利益的可能。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质是“两优择其重,两劣取其轻”,根据这个原则来比较两个国家的生产成本,如果两个国家在生产成本上存在相对不同,这样就可以确定两个国家分别具有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也就确定了两国生产格局和贸易格局。
..................
第二节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于 1919 年首先提出,1933 年他的学生俄林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这个理论。这一理论就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也称为赫.俄模型。
赫.俄定理把相同产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作为出发点来研究贸易发生的原因,与斯密和李嘉图不同的是,这一理论认为,两国间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贸易发生。它的核心思想是,每个国家都利用本国比较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专业化生产商品然后去进行国际交换,这样本国就可以占有相对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本国利用国内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进行专业化生产商品然后去进行国际交换,本国就会占有相对不利的地位。简言之,在一个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要素的模型里,一国总是出口那些自己国家利用相对丰富的要素专业化生产的产品,而进口那些本国要素相对稀缺进行生产的产品。
因为,每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丰富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相对丰富,有的相对稀缺;其要素价格也是有的高些,有的低些。一般,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价格较低,而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较高,因此为了降低成本,获得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各国一般都选择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富的、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来生产产品以供出口。那么,这种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就成了相对成本差异产生的决定因素。
在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贸易中,巴基斯坦矿产品丰富以及棉花种植丰富,畜牧业发达相应的皮革业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此巴基斯坦密集出口矿产品、棉花等纺织原料制品和皮革原料及制品等商品。
.....................
第三章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状况.....................18
第一节 中巴双边贸易发展历程.................... 18
第二节 中国和巴基斯坦贸易发展情况....................19
第四章 中巴双边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34
第一节 中巴贸易引力模型构建......................... 34
一、贸易引力模型构建说明和变量选取............34
二、模型的形式和数据来源.............................35
第五章 “中巴经济走廊”下推动中巴贸易发展的对策.................... 44
一、建立中巴交通运输网络,降低运输成本.............................44
二、扩大对巴基斯坦投资,促进巴基斯坦经济增长...................... 44
第五章“中巴经济走廊”下推动中巴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中巴交通运输网络,降低运输成本
.....................
第三章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状况.....................18
第一节 中巴双边贸易发展历程.................... 18
第二节 中国和巴基斯坦贸易发展情况....................19
第四章 中巴双边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34
第一节 中巴贸易引力模型构建......................... 34
一、贸易引力模型构建说明和变量选取............34
二、模型的形式和数据来源.............................35
第五章 “中巴经济走廊”下推动中巴贸易发展的对策.................... 44
一、建立中巴交通运输网络,降低运输成本.............................44
二、扩大对巴基斯坦投资,促进巴基斯坦经济增长...................... 44
第五章“中巴经济走廊”下推动中巴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中巴交通运输网络,降低运输成本
从前边建立的贸易实证模型可以看出,距离的系数符号是负的,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距离每增加 1%,中国对外的出口额下降 1.028%,中国对外的进口额下降 0.552%。距离其实反映的是运输成本,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高,越不利于两个国家的贸易。中巴贸易如果想要实现飞跃,交通运输应该做到通畅,先要确定公路是否顺畅,中国和巴基斯坦进行贸易往来主要通过昆仑公路,2006 年2 月,在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访华的时候,中巴就曾联合承诺,“双方原则同意合作改扩建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经过扩建后的喀喇昆仑公路将从现在的 10米宽增加到为 30 米宽,车辆时速也可以达到 80 公里,相应的运输能力也将比以前提高 3 倍,大型载重车辆也可以允许通行。这个工程造价初步估计为 3.5亿美元。扩建后的昆仑公路更加有利于两国的贸易往来,2015 年 9 月 2 日喀喇昆仑公路将开通,汽车从中国新疆红其拉甫口岸到巴基斯坦雷科特桥的行驶时间将从以前的 14 小时减少到 7 小时,相应的两国贸易物流时间大约缩短 8 天,每吨货物运输费用也大约可以减少 100 美元。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二期项目又于 2015 年 12 月签订商务合同,可见以后的中巴贸易会越来越便利化。对于航空运输,从喀什至伊斯兰堡航线的航班数量要足够多,空运这一运输方式不能忽略,提高商品运输的质量,增加商品运输的数量,加快货物运输速度,进而使两国的运输规模扩大。
.....................
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旗舰店的“中巴经济走廊”对中巴两国意义深远。本文在综合分析“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下中巴贸易现状以及中巴商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然后从实证角度分析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下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贸易潜力,并探索出进一步加强中巴贸易的对策,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分析中巴贸易现状可知,中巴贸易规模虽然不大,但是自 2000年以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由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带动的,巴基斯坦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大。2016 年中国是巴基斯坦的第二大出口国仅次于美国而巴基斯坦却不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国。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主要是 SITC5(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这四类,2016 年这四类商品的比重之和占到了 96.94%。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额最大的是 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到了总出口额的40.38%。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出口额整体上比较少,而且相比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出口额要少得多,2016 年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出口额是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额的9.23%。巴基斯坦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是 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0(食品及活动物),SITC2(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尤其是 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出口额占到了 78.38%,展示出了一枝独秀的现象,表示巴基斯坦对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单一情况,这极不利于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出口。
(2)通过分析中巴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可知,中国完全专业化或者接近专业化的产品很多,而巴基斯坦相对较少,例如动植物油脂及制品、化工产品、塑料橡胶及制品、鞋帽制品、木及木制品、纸及纸制品、宝石制品、石陶水泥、贱金属及制品、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光学等仪器。而在活动物;动物产品上巴基斯坦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竞争力极强,对中国的出口接近完全的专业出口化。双方在以上产品上不存在竞争性,互补性极强;然而在植物产品上竞争极为激烈,互补性极弱;在皮革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这两类产品上竞争性较强,互补性较弱;在矿产品上竞争性极弱,互补性较强,巴基斯坦比中国有竞争优势。中巴之间互补性远远大于竞争性,贸易潜力很大。
参考文献(略)
“一带一路”倡议旗舰店的“中巴经济走廊”对中巴两国意义深远。本文在综合分析“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下中巴贸易现状以及中巴商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然后从实证角度分析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下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贸易潜力,并探索出进一步加强中巴贸易的对策,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分析中巴贸易现状可知,中巴贸易规模虽然不大,但是自 2000年以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由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带动的,巴基斯坦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大。2016 年中国是巴基斯坦的第二大出口国仅次于美国而巴基斯坦却不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国。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主要是 SITC5(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这四类,2016 年这四类商品的比重之和占到了 96.94%。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额最大的是 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到了总出口额的40.38%。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出口额整体上比较少,而且相比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出口额要少得多,2016 年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出口额是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额的9.23%。巴基斯坦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是 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0(食品及活动物),SITC2(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尤其是 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出口额占到了 78.38%,展示出了一枝独秀的现象,表示巴基斯坦对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单一情况,这极不利于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出口。
(2)通过分析中巴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可知,中国完全专业化或者接近专业化的产品很多,而巴基斯坦相对较少,例如动植物油脂及制品、化工产品、塑料橡胶及制品、鞋帽制品、木及木制品、纸及纸制品、宝石制品、石陶水泥、贱金属及制品、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光学等仪器。而在活动物;动物产品上巴基斯坦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竞争力极强,对中国的出口接近完全的专业出口化。双方在以上产品上不存在竞争性,互补性极强;然而在植物产品上竞争极为激烈,互补性极弱;在皮革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这两类产品上竞争性较强,互补性较弱;在矿产品上竞争性极弱,互补性较强,巴基斯坦比中国有竞争优势。中巴之间互补性远远大于竞争性,贸易潜力很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