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绩效--基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思考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126566 论文编号:sb2023110917355751358 日期:2023-11-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本研究运用深度访谈方法研究了质量管理实践测度及其构成因素,实证验证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引入吸收能力揭示了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丰富了质量管理实践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现状
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自1953年成立,1956年7月13日我国第一辆汽车——CA10型解放牌卡车缓缓驶下装配线,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体系已初具成形。改革开放以来,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分工越来越明确,外资整车厂(OEM)及零部件企业开始逐渐进入中国汽车工业。自1983年克莱斯勒与北京吉普车合资开始,1985年上汽集团和德国大众公司合资,1991年一汽与德国大众合资,2001年长安汽车和福特汽车合资,2002年东风汽车与法国雪铁龙合资,2003年东风汽车和日本本田合资,2004年广汽集团与日本丰田合资等,合资企业为我国汽车工业带来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利用比较优势,通过人口红利和产业需求优势迅速将汽车工业做大。2009年,中国全年汽车的生产数量为为1379.10万辆,全年销售数量为1364.48万辆,产销量较去年同比分别增长48.30%和46.15%,中国汽车在年生产及销售数量上首次超越美国,跃居全球第一1。我国汽车制造业一直高速发展,如图1-1所示,自2009年至2020年,汽车产销量一直占据首位,如2020年我国汽车销量2531万辆,占全球销量的32.5%。
外资汽车企业的技术引进带动和促进我国汽车制造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汽车制造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趋同后,发展速度缓慢,与中国的工业体系一样,作为汽车制造大国,依然是大而不强,具体体现在工业基础薄弱、乘用车平台技术、汽车动力系统及电控技术、新能源及新材料等缺乏关键技术,尚未形成共性技术平台与创新体系支撑2。

博士论文怎么写
博士论文怎么写

................................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汽车工业是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被纳入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中有关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专项栏目中,因此,根据以上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的分析,本研究以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作为实证样本,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紧密围绕“质量管理实践如何影响创新绩效”这个主题,综合运用文献归纳法、问卷调查,熵值赋权法和层次回归分析法,结合AMOS及SPSS等统计软件,建立“质量管理实践--吸收能力--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 本研究由浅入深地开展以下三个逻辑严谨的研究问题,以解决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影响机制。
(1)首先,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的维度测度,以及质量管理实践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2)其次,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是怎样的?
(3)最后,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是什么?环境不确定性在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影响时有什么作用?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首先,已有研究对质量管理实践的构成要素尚未统一,具体实践意义尚待进一步完善,而且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质量管理实践,本研究在一个由资源和产品消费者、关键供应商、监管机构、其他生产相似的产品和服务的组织所组成的可被识别的制度领域内,基于质量管理实践的相似性(Matsui,2002b),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内对质量管理实践进行测度,提出三项测度10个质量管理实践构成因素,理论与实践相结果,该场域内的研究效度较高,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其次,现有关于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质量管理实践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本研究根据实践情况,提出了研究方法,研究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质量管理实践和创新绩效之间影响作用。
最后,本研究导入吸收能力,揭示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厘清了两者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的实证研究。同时,将环境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环境不确定性在质量管理对创新绩效影响的调节作用。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理论基础
2.1.1资源理论
(1)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 RBV)最初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聚焦于企业内部,在战略管理方面揭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过程,并解决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资源的概念是Penrose(1959)最先提出的,Penrose在其著作《企业增长理论》中提出企业就是资源的集聚体,其中,该资源的定位主要集中在生产性资源,涉及企业运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Rubin(1973)在研究时秉承Penrose(1959)的思想,即企业是资源的集聚。资源基础理论开始形成与发展以Wemerfel(1984)的著作《企业资源基础论》发表为标志,主要讨论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性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维持的影响。
Wemerfel(1984)认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是企业拥有的关键性资源、企业知识和其具备的能力。Barney(1986)继续对资源基础观进行了拓展和完善,他认为资源除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外,还包括企业的组织特性和能力等无形资源。
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基于企业内部视角,认为企业是一系列资源的集聚,企业所拥有稀缺的、有价值的、难以替代的和难以模仿的异质性资源是取得竞争优势的来源,其中异质性资源的特性是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替代的企业所拥有的独特性资源(Barney,1991)。Barney(1991)对企业资源特征的描述:稀缺、有价值、难以替代和难以模仿,拥有这四个特征的资源具有异质性,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资源。企业异质性资源的价值及稀缺属性,决定了企业有其他企业不具备的、独特的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或价值增值,从而有了竞争优势;而异质性资源的难以替代和难以模仿的属性,无形中形成了其他企业发展的障碍。获取战略资源的主要方式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外部战略要素市场中获取;二是从企业内部积累和培育中获取(Barney,1991)。
.............................
2.2质量管理实践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2.1质量的内涵界定
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综合国力的集中反映9,随着工业化进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理论的演绎及实践的不断完善,在不同历史时期,质量有着不同的定义,从单纯意义上的产品/服务质量,发展到过程质量、知识(包括软件)质量、经营质量和环境质量等,质量的外延不断得到延伸及拓展。质量大师基于实践的了解及知识的认知,对质量的概念有着各自的理解和应用,从不同的视角探究质量的构念:
1)基于顾客视角,质量即是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顾客的期望。其代表人物有朱兰、戴明及费根堡姆等。朱兰(1988)提出了“质量即适用性”,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戴明(1982)没有对质量的定义做出一个清晰的解释,但从 “过程”、“持续改进”,规范及“经营”等视角来描述质量,并提出质量是建立在过程减少变异及持续改进的基础之上,PDCA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费根堡姆提出质量的定义是在市场营销、制造、工程和维护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特性,要通过这些特性使用来满足顾客的期望。
2)基于生产者视角,质量是产品和服务的特性满足既定的规格。其代表人物有田口玄一和克劳士比。Crospy(1979)提出的 “质量即符合性”,田口玄一(1985)从社会质量损失来定义质量,基于对产品或服务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提出从二次质量损失函数来认知质量。
3)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视角,质量要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还应该满足潜在需求,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质量,即魅力质量。其代表人物为狩野纪昭, 狩野纪昭(2002)认为质量仅仅是满足符合规定要求,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不断探索和研究顾客潜在需求及满足,产品质量超越顾客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
第3章 我国质量管理实践的测度及其构成因素 ................................ 61
3.1 质量管理实践的维度研究 .......................... 61
3.2 质量管理实践的构成因素研究 ............................... 63
3.3 质量管理实践测度及其构成因素的访谈研究 ............................ 65
第4章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 81
4.1 质量管理实践各维度间之相互关系 ........................... 81
4.2 吸收能力各维度间之相互关系 ...................... 82
4.3 质量管理实践对吸收能力的影响 ....................... 83
第5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 101
5.1 问卷设计 .................................... 101
5.1.1 问卷设计过程 ............................ 101
5.1.2 问卷防偏措施 ............................. 102
第6章 研究结果及实施分析
6.1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6.1.1大样本数据收集
(1)调研对象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制造业的企业质量管理实践、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为了增加研究效度,本研究选择汽车行业委员会督促、顾客驱动下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所选汽车零部件企业均通过IATF16949认证的企业,而且要求调查对象对所在企业的质量管理情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选择的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同时,涉及较少的基层管理人员,目的是全面了解企业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我国有6个较大规模的产业基地,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南、东北和环渤海产业基地15,从地域进行划分,江浙沪等地零部件制造业的产值占全行业的60%16。从企业类型划分,国内自主零部件企业(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与中外合资及外商独资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0%,30%和50%17。因此,在问卷发放时,以长三角地区为主,同时兼顾珠三角、中部、西南、东北和环渤海产业基地,所调研企业类型包括国内自主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
(2)问卷发放
本研究于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发放时,本研究为了提高研究效度,在制造业中选取的调研对象均为通过IATF 16949:2016标准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在研究中采取了方便抽样的方法,同时兼顾调研对象所在行业及地域。以长三角地区为主,兼顾珠三角、中部、西南、东北和环渤海产业基地,行业涉及钢铁、机械、电子、橡胶及化工等行业。调查问卷主要通过邮件、微信及现场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对象均为通过IATF16949标准认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高层及中层领导,同时兼顾基层领导与一线作业人员。统计数据表明,已收集的有效数据显示,接受调研的高、中层领导占比69.05%。

博士论文参考
博士论文参考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知识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面对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日趋复杂,且变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企业的自身竞争优势也在创造和失去之间转化。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只有不断的对外部知识的识别和吸收、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的转化和应用,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和持续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驱动,质量为先,是我国制造2025基本方针的内容之一,在企业层面,质量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协同创新管理共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然而,对于质量管理在企业的有效实施,及质量管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尚未有统一结论。在通信技术发展的时代,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及数字化工厂的背景下,企业如何面对内、外部环境及有效实施质量管理实践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是企业亟需解决的战略问题。
本研究以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为实证样本,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紧密围绕“企业质量管理实践如何影响创新绩效”这个主题,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员工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和层次回归分析法,利用SPSS和AMOS 等统计软件,建立“质量管理实践—吸收能力—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具体解决了四个问题:(1)质量管理实践的测度及质量管理实践的构成因素。(2)企业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3)企业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4)环境的不确定性分别对质量管理实践和创新绩之间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论包括:
(1)识别了基于过程方法构建的质量管理实践的三项测度和10个质量管理实践构成因素,其中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包括领导力、QMS认证、改进和问题解决;支持质量管理实践包括顾客关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包括人力资源、采购、基础设施。
学者在研究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时,在质量管理实践的测度大多通过人或物、技术的或社会的,机械的或非机械的方式将质量管理实践划分为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但质量管理实践是一个复杂系统,各项质量管理实践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两维度的划分方式虽然便于研究,但是在企业界却较难区分。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以过程方法为基础,顾客驱动意愿强烈,因此顾客价值理论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中得以充分实施。在对长三角地区16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质量管理实践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过程中,通过中高层领导及员工的深度访谈建立文本资料,通过定性分析,包括内容分析及类目构建,获取三个质量管理实践测度及10个质量管理实践构成因素,并与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效度较好,后续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该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博士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