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微茫惨淡”之美学意境探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3522 论文编号:sb2024110209343652855 日期:2024-11-0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本文立足于文人绘画,从诗性的角度出发,以诗词的意象进行勾勒,提炼出三种意象形态:“谁见幽人独往来”的孤寂之境;“山色有无中”的空灵之美;“悠然见南山”的超越与永恒之美。
第一章文人画“微茫惨淡”之美的内涵
第一节文人画的精神指向
文人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的繁荣,直至今日依然有其深远的影响。其精髓在于对意境的深入挖掘,而非仅仅追求技法的精湛。文人画追求的是一种深邃且含蓄的韵味,它超越了表面的形式,强调画家个性的彰显、情感的流露以及精神的传达,写意、淡泊和闲逸等特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常以山水、花鸟为主要创作题材,其核心并非简单地描摹自然景色或物象,而是透过这些元素,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感受与情感。这体现了文人对于人文精神和生命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追求。简而言之,文人画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文人心灵世界和人生哲学的映射。
何谓文人画?陈师曾先生在《文人画之价值》中提到:“何为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殊不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1]。陈师曾先生的这段论述深入地探讨了文人画的特质和价值,他强调了文人画的核心在于其“含有文人之趣味”和“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这说明了文人画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巧的表现,更是一种文人情感、思想和性灵的体现。巧妙地将主体与客体、现实与自然融为一体,深入理解并遵循其内在的法则和规律,在自然之中,以心去画出这种自然的生命、性情,创造出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在其笔墨世界中,画家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心灵境界得以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仿佛是一扇敞开的窗户,让外界得以窥见画家内心的世界。这种表达不仅凸显了文人画的艺术魅力,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和谐共生的思想。

艺术论文怎么写
艺术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微茫惨淡”之美的内涵
在历代的画论以及文人的随笔中,“微茫惨淡”的美学概念虽有提及,但专门研究的文本不多,零星可见于李日华与恽寿平的一些著作和题画诗。直到当代,这个概念才被艺术理论家重视并开始研究,其中以北大哲学系教授朱良志老师最为深入,著有《总在微茫惨淡处——恽寿平绘画的“乱”象》一书。
追根溯源,“微茫惨淡”作为一个美学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明代李日华的《竹嬾画媵》,文章中讲“绘事必以微茫惨淡为妙境,非性灵廓彻者,未易证入,所谓气韵必在生知,正在虚淡中,所含意多耳”[2]。意思是绘画的精髓往往在于那微妙而含蓄的意境,这种境界并非轻易可以达到,唯有那些心灵开阔、性情灵动的人,方能深入体验并展现出来。所谓气韵生动,其实源自于画家内心的真实领悟,是对“微茫惨淡”人生的超越、升华与通脱,在这种淡泊虚空的笔墨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清代恽寿平在其题画诗《瓯香馆集》中提到“绘画之妙总在微茫惨淡处”。一幅作品的真正精神往往常常藏匿于那些看似微茫、含蓄且略带暗淡的细微之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元素,实际上蕴含着画家的深邃思考与无尽情感,是画作灵魂之所在。它们如同画中的点睛之笔,为整幅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韵味与意境。对于画家而言,捕捉并呈现这些微茫惨淡之处,是对其技艺与修养的双重考验。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深厚艺术功底和敏锐洞察力的画家,才能准确地把握这些细微之处,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同时,这些微茫惨淡之处也是观者与画作产生共鸣的关键所在。它们能够引发观者的深思与联想,使人们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画家的内心世界与艺术追求。
............................
第二章“微茫惨淡”之美的意象形态
第一节妙契无言
古人推崇“微茫惨淡”之美,其实是通过人生微茫惨淡的“常”来体悟“无常”,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它是超知识、超逻辑的“大化如流”,是一种无言的美,是一种直接的人生体验。这就要求艺术家要以一颗无我之心去听、去看,以澄澈的心灵去体验,舍筏登岸,与世界融为一体,超越认识的表象,直击人心。在中国艺术理论中,十分注意“无言”之妙境,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如此。
“微茫惨淡”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和解和默契。如果说这个世界是我们认识的对象,那么我们与其是割裂的,世界永远在认识的彼岸,所以认识世界的真正方式应该是内心的真实体验。老子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是根本的美,是回归自然之道的美,是一种和于自然之道的整体浑成之美,是无法用语言来述说的美。“大音希声”,所强调的并不是音乐,而是与这世界相契合的大美世界,是超越言说的欲望。他提倡自然无为之道,因为在他看来,道法自然,自然是无言的。朱良志先生将“无言之美”誉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至高境界,这种美是绝对的,它超越了言语的界限,深入人心的幽微之处[4]。它是人在摒弃外界纷扰后,所触及到的那种深沉而纯粹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并非基于知识和功利,而是在一种超然物外的状态中,激发出的生命内在的飞跃与升华。《老子·十八章》中的“慧智”,所表达的是通过知识去认识这个世界,只能得到虚假的图像,是对世界的误解,同时也不美,美是在于自然而然的显现,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谓玄同”[5]。
...........................
第二节玄虚空灵
“微茫惨淡”之美的艺术表达涉及着“时”与“空”的“无限”之思,其实是要通过微茫且惨淡的“有限”来领悟“无限”,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严羽说:“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7]。诗人在“空灵”的境界中营造一种无痕、纯净无暇、浩瀚深远的意境。这里将“空”作为“灵的空间”来理解,它是立体的、无边的,展现出一种壮阔幽深的空间、高超莹洁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艺术家所创造的独特空间,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空间,而是一种“灵的境界”,是超越空间之后的世界,是在生命“灵想”中回荡的空间。
“微茫惨淡”之美于幽微中包孕苍茫,惨淡经营而生机勃发。王微主张“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画家“以小观大”,深游于自然山水之中,感悟山水之神,在茫茫虚空之中,用心灵俯仰的眼睛来体验空间万象,将其纳入胸中。正因虚空而体现创造,生命也因为有这空白而变成无限的可能。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说:“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8]便是如此。李白诗云:“地形连海尽,天影落江虚”[9]。有限的地形连接无限的大海,天影虽高,俯落江面,是无限到有限,天光云影混沌出一片虚白之气,点化成一片空灵。
苏轼《白纸赞》“素纨不画意高哉,倘著丹青堕二来。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10]领悟空无的无限可能。陶潜谈及无弦琴,白居易喜好素屏,苏轼则寄情于白纸,尽管他们寄托情感的对象各异,但其意是一样的。陶潜、白居易、苏轼三人的虚白之论,是对虚空的一种深邃思考,这种虚空并非有限,而是无边无际。它旨在洗尽所有外在的杂质,超越空间的束缚,回归至虚静灵素本原状态,与世界相悠游。“孤鸿灭没于荒天之外”,以有限的空间来表达无限的境界,是寂寞的、深邃的、幽远的。
...........................
第三章 “微茫惨淡”之境 ............................ 11
第一节 谁见幽人独往来 ......................... 11
第二节 山色有无中 ........................ 17
第三节 悠然见南山 ............................. 24
第四章 “微茫惨淡”之美的启示与实践 ........................ 28
第一节 作品立意 .............................. 28
第二节 “微茫惨淡”之美对个人实践创作的启示 .............................. 29
第三节 “微茫惨淡”之美在个人创作中的运用 .................................. 30
结论 ........................ 33 
第四章“微茫惨淡”之美的启示与实践

第一节作品立意
生命万物在且开且落之间循环不止,有着语言所不能达到的自性。但却能去除杂念,让人获得内心安宁。天地山水不会只属于某一个人,山川不语,却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人间。人类亲近自然是一种本能,是在内心的召唤。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出于自然,皆是本心之所在。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回归自然,它是一种道,一种意念,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是艺术家倾尽毕生精力所要修炼的,只有坚持信仰,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艺术的杰出也许并不在其作品本身,更在于所体现的一种艺术精神,一种能使人有所思想的艺术品格。
在笔者的作品中“精神”始终是作品中的灵魂。没有精神,徒有高妙的笔墨也难以打动人心。所以在画每一张画之时,都会先思考为什么要画这张画?如果没有想法宁可不动笔。这也正是文人画中所强调的“意在笔先”。鲜活的作品是需要经历多次的外部打磨和内心的觉知才能得以生长,那么,对于笔者的创作而言,真实的目的不是想要向他人展示什么,而是在不断寻找自然真实生命的过程。通过创作实践,慢慢接近现实和理想交汇的边界,创造出一个“微茫惨淡”的灵性空间(图4-1、4-2)。这个“微茫惨淡”的灵性空间,既是笔者艺术创作的结果,也是心灵深处对于自然和生命本质的一种体悟和表达。它可能包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也可能包含着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超越。这个空间虽然看似“微茫惨淡”,但却蕴含着无尽的可能性和深刻的内涵。

艺术论文参考
艺术论文参考

............................
结论
明代李日华将“微茫惨淡”归于“性灵廓彻”。性灵廓彻者,乃心灵之通明透彻,超越物质之束缚,融入宇宙之大生命。中国美学之核心,在于生命体验和超越学说,是一种生命的真实体验。文人通过诗词、绘画的方式来表达对生命真实的感悟。不是在“经验的”世界认识美,而是在“超验的”世界体会美,将世界从“感性”“对象”中拯救出来[44]。在中国美学的独特视角中,人们并不痴迷于外在美的琐碎知识,也不满足于通过外在事物所激发的短暂审美快感。真正的美学,它引领我们回归内心的深邃与广阔,在荡涤知识的尘埃后,用纯净的心灵去触摸世间万物的脉搏。这种体验,仿佛一条隐形的纽带,将我们与天地相连,与万物相通。当我们沉浸在这种与宇宙共鸣的和谐中时,我们仿佛化身为风,与山林共舞;化身为水,与江河共流。我们的灵魂,在这无尽的交融中找到了归宿,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适意与自在。
在文人画家的眼中,他的作品是寄托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灵想”,其作品非为悦目,而是为触动心灵。一如老子所说的“为腹不为目”。
“微茫惨淡”是画家作品中追求的一种境界,如戴熙云说:画之境应是“阴阴沉沉若风雨杂遝而骤至,飘飘渺渺若云烟吞吐于太空”。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好的美感。这不是简单的模糊不清,而是意绪的微茫难明,似有还无,若存若失。又如牧溪、苏轼、恽寿平等作品中早已表现出微茫惨淡之感,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真实性的体悟。
文人画“微茫惨淡”之美是一种人生感、历史感与宇宙感,在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影响下,超越时间、空间、知识的束缚,荡涤心灵深处,在人生的成长体验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多种艺术形态来表达其绘画意境,对艺术创作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艺术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