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相兼思想在活动雕塑创作实践中的推广探索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6522 论文编号:sb2024071414393952595 日期:2024-07-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笔者通过对活动雕塑动静关系开始入手,梳理传统文化里的动静思想包括物理领域、哲学领域、再到艺术领域的文献资料,整理活动雕塑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为下面的研究做好铺垫。
第二章活动雕塑和动静思想的概念
第一节人类文化观念中的动静概念
关于动静理论相关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主要从传统文化角度分类为物理层面、哲学层面、和艺术层面三个维度。三个维度的内容层层递进、相互关联,从而对个人的活动雕塑创作提供理论支撑。
一、物理中的动静
物理中的动,通常是指物体的运动过程,是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运动是物理学的核心概念,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其产生被称为力学。理论力学包含静力学和动力学运动学三部分,动力学是理论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作用于物体的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静力学是研究物体的平衡问题的科学。对于动力学来说,物体的运动是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进行的;而对于静力学来说,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所受力的平衡。
物理学属于自然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学科。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他指出,静止是从一定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总的来说物理中的运动是绝对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而静止是一种相对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是只是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能取代运动作为物质的基本属性。
........................
第二节活动雕塑
活动雕塑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能够活动的雕塑,也可称之为动态雕塑,动态雕塑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现代雕塑,隶属于动态艺术,“kinetic art”一词最早是雕塑家诺姆·加博(Naum Gabo)于1920年在《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的,即利用人类视觉的错视产生运动效果的艺术形式,这种视觉表达形式逐渐被归为欧普艺术。①英文“kineticsculpture”,“kinetic”于希腊文的意思kinesis,kinetikos,代表“运动”②。相对于传统雕塑来说活动雕塑的核心就是能够“运动”。然而,能够将雕塑“运动”起来的背后是借助外界力进行驱使,这些外力包括机械电力、电磁效应、自然界中的风力、水力、光能、气候因素。早期的人们由于物质的匮乏和技术手段有限雕塑家们通过自然界取材去表现艺术语言,静态雕塑一直是主流,随时时代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的多样性和技术手段的丰富,当下人们文化价值导向、人们审美水平能力的提高、各学科知识融汇贯通跨界交流、更多雕塑艺术家去尝试。活动雕塑也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人们注重运动对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效果影响的运用,让雕塑艺术中出现了动态雕塑、数字雕塑、生态雕塑、声光雕塑等非传统的艺术形式。活动雕塑突破了传统静态雕塑由长度、宽度、深度构成三维空间的边界、形成四维空间的雕塑。活动雕塑能够直接产生运动,不同于静态雕塑所产生的“运动”趋势、或者运动效果,是实实在在的物理上的位移,一种时间和空间的艺术。
.......................
第三章动静艺术观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艺术的“场”:动势与力的交织
本节主要探讨艺术中的动与静,格式塔心理学中视知觉的相关构成理论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逻辑。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当人们在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时,通常会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这里的“整体”并非简单地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拼凑在一起,是一种固有的、先天性的知觉倾向。这种倾向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知觉组织以一种“整体大于部分”的思维模式,从觉察和分辨到确认,完成对整个事物的认知过程。即使面对一个不完整或有缺陷的客体,人们的心理也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试图通过完形压强来填补那些不完美的部分,从而使这个客体以一个完整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一形塑着人们观看机制的动力,即为“知觉力”,这一知觉力不仅显现在整体观看的动态性建构过程中,也发生在对静止视觉图像的观看中,使得“静”的图像同样拥有“动”的机能。“知觉力”存在在一个场里,这个场既是艺术作品的存在之场,也是观看之场。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理论逐渐与艺术学和美学研究相结合。这些研究特别关注在视觉知觉过程中,主体和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它们探讨完形倾向与艺术审美之间的主客观统一,以及如何通过视觉知觉的形式动力来解释和构建视觉形象。

艺术论文怎么写
艺术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艺术的“图示”:动静思维的形象显现
在观看艺术作品或者特定的图形时,视知觉维度感受着动势和力的交织,存在于场/力场与艺术场。力交织成力场。力场的动与静,即其运动的方式与静止的存在性形态构成了“图示”,而这里的图示,指的就是艺术作品的视觉样式,也即艺术的形象所在。“动静”在是视知觉的维度,作为具象的动势与感知性的力存在,在这一基础上“动静”进一步成为艺术与艺术作品的生成逻辑,它通过影响观看者的感知体验,与艺术作品的本体语言,成为了艺术的本质生成逻辑。
图示的概念可以追认到康德提出的“图型”概念。将康德的“图型”发展为“符号”,这项任务由卡西尔来完成的②。符号从索绪尔的提出,成为一种人们认知事物、理解事物、建构事物意义的方式,符号的用途就是表达意义,因此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①而在符号思维之前,人类所使用的是形象思维。康德的概念解释了这种形象思维,他举了一个例子,盘子与圆的关系中,圆可以在盘子中直接看到,而盘子体现了圆的抽象概念,二者具有着形象的同质。盘子是经验性的实在物体,而圆是抽象的概念,先有圆再有的盘子。因此,圆是图型,盘子是形象。图示本质,就是作品背后的根本视觉样式,是盘子里的“圆”,它是作品得以创作与形成的根本思维。图示的形成又是由力场运动的方式与静止的形态构成。
................................
第三章动静艺术观的生成机制........................12
第一节艺术的“场”:动势与力的交织......................12
第二节艺术的“图示”:动静思维的形象显现................15
第三节艺术的“本质”:媒介与幻象的流动边界..............18
第四章动静相兼在雕塑艺术中的表达..................21
第一节视知觉维度的动静空间..............................21
第二节形神合一中的动静存在..............................25
第三节真理性结构下象的生成..............................29
第五章活动雕塑创作中动静观的体现..................32
第一节创作构思与赋名中的动静思维........................32
第二节作品结构设计中的动静逻辑..........................40
第三节作品艺术表达中的动静语义..........................43
第五章活动雕塑创作中动静观的体现
第一节创作构思与赋名中的动静思维
下面是对毕业创作作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龙之九子》、《幻视》四套作品进行创作分析,对作品的视觉形态设计、背后蕴含的文化渊源、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制作涉及的技术、赋名思路这几个维度进行分别阐述。
一、《六合同风》
视觉形态上基于六合的概念,即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位。通过对六根柱子围绕中心排列象征着六个方位,同时每一根外侧柱子与中心相连接象征着合一。整体上而言是一个六棱柱外形的框架结构、这种简化镂空的六棱柱与中心柱子共同形成一种动态而稳定的空间结构。六合同风的动态结构是由每根柱子相连接的金属关节,金属关节提供了固定功能同时可以允许一定范围的转动。六合同风的视觉形态是可以变化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只有一种固定的形态供人么观赏,基于四边形结构的六合同风是可以收缩或者扩展,在空间上是可以放大或者缩小。观众可以亲自体验到这种变化,但是一个人很难完成六合同风的变形,这是由于六合同风的四边形结构分布在中心柱的六个方向,活动雕塑本身需要均匀受力,这需要2~3个人在外侧同时向外拉或者向内推,就可轻松完成六合同风的变形。这样体验式的设计可以带给观众“协作”的心里暗示,增加了不同维度的观赏感受,这个时候观众成为了剧场舞台的一部分,艺术的场在这时形成。

艺术论文参考
艺术论文参考

.............................
结语
随着活动雕塑、装置雕塑、机械雕塑、生态雕塑等词语的进入人们视野,人们不再满足与传统雕塑的单一形式,开始向形态丰富、变化莫测、趣味横生的动态雕塑开始驻足。这类雕塑的最大特点就是让传统形式的雕塑动了起来,“运动”成为了新兴雕塑的标志。通过对活动雕塑动静关系开始入手,梳理传统文化里的动静思想包括物理领域、哲学领域、再到艺术领域的文献资料,整理活动雕塑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为下面的研究做好铺垫。借助格式塔心理学对艺术领域动静观的生成进行探究,主要从艺术的场到艺术的图示最后到艺术媒介与幻象的关系完成对动静艺术观的揭示。接下来就是在雕塑艺术领域内从视知觉层面——形神合一——真理性结构三个维度层层递进、深入探索动静相兼思想的运用和表现。最后结合雕塑创作对动静思想在活动雕塑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实践。
活动雕塑对于传统雕塑而言让雕塑艺术有了更多创作主题和形式,这也意味着雕塑艺术的边界逐渐模糊化和机械产品的关系也越来越难以界定。我们之所以重新提及动静观这一传统而深远的观念,是因为现代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危机,在本雅明所描述的机械复制时代全面来临的背景下,许多创作者不再满足于模仿自然,而是转而模仿机械复制品或复制技术本身,这无疑是对艺术幻象的一种解构与颠覆。因此,重申动静观的理念,旨在为我们提供启示,以打破这一危机,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思考。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数字时代背景下戏曲受众拓展策略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艺术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