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本文笔者通过搜集克里姆特艺术材料,分析艺术作品,梳理创作思路等,对克里姆特的作品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对克里姆特艺术成长之路,艺术特征及艺术作品表达的内涵等方面有了更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章装饰性绘画及克里姆特的艺术概述
第一节装饰性绘画概述
装饰,《辞源》解释为“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加以文采也。”是指人们对于生活中所看见的器物在其表面增加或者减少一些纹样和色彩,使其变得更加美观。语言是人与人沟通最基本的手段和工具,而在绘画领域,人们则是将语言转变成艺术作品,通过笔、纸、颜料等作为艺术语言载体,通过色彩、线条、构图为传达媒介,并且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其中来表现、传达、反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装饰性绘画语言是现代绘画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它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宗教、民族、时代发展、艺术媒介材料以及艺术家对装饰性的探索和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其发展是无法脱离绘画作品本身独立呈现,而是需要以作品为依托来表达出来,所以装饰性绘画语言的发展由于材料、表现方式等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说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装饰性绘画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平面化的装饰性绘画语言是最容易被把握和运用的,平面化的装饰性绘画语言不仅局限于实用的价值,逐步成为独立的装饰性绘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各时代艺术思潮的影响,装饰性绘画语言也是在不断进步和演变的,不断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第二节克里姆装饰性绘画产生的缘起
谈起克利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年)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其作品画面中的装饰性,装饰性绘画语言是其艺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克里姆特在1862年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金器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金银器雕刻师,母亲是一位音乐家,即使家庭生活拮据,但是受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响,克里姆特从小就对艺术耳濡目染,父亲工作性质的原因使他尤其是对金银材质的物品有着强烈的艺术情感。1876年在克里姆特14岁时,来到了维也纳工艺美术学校进行基础绘画艺术的学习,自此,克里姆特艺术生涯的齿轮开始转动了。在学习期间,克里姆特就显现出了艺术天分,当时的艺术启蒙老师费迪纳·罗夫伯杰和朱丽叶·维克托·伯杰所教授他的古典学院技法为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80年克里姆特毕业后与朋友、兄弟共同创立了艺术工作室,并在1888年为维也纳博物馆创作的壁画《阿波罗祭坛》、《达奥米娜的剧场》(图1-1),作品整体气势宏伟、金碧辉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当时得到了皇室的认可和嘉奖。自此,他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并且名气越来越大。但在之后,由于父亲和弟弟的相继去世对克里姆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他开始思考人生、生命的意义,他的作品开始从原来的欢快轻松逐渐变得深沉,画面中出现了爱情、生死、人生意义的思考等极具象征性的内容。在其之后为《寓言与象征》创作的插图作品《爱情》(图1-2)中有所体现出来。画中一对情侣正在拥吻,他们的上方出现了一排人头代表了人一生不同的阶段生老病死等。他们凝视着这对甜蜜的恋人,他们周围的树枝犹如一双大手将两人紧紧抱住。画面表达了克里姆特对爱情、人生的思考。
.............................
第二章克里姆特装饰性绘画语言特征分析
第一节克里姆特作品中绚烂的色彩
色彩是创作中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元素,艺术家们很擅长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艺术家们在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时,不仅是要将客观的光影明暗关系等色彩内容表现好,更多的是将自己创作是的情感和冲动融入其中,使作品更加的饱满和生动。例如梵高曾在信中写到的:“在创作时我的情感变得十分强烈,整个人都沉浸其中,笔画连贯犹如每段话中的词语一样,没法将其拆散。”所以很多人在观赏梵高的作品时都会被吸引从而产生共鸣,这正是说明了色彩在艺术作品中情感表达的影响性。
艺术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克里姆特作品中装饰性的构图
构图是装饰性绘画语言中重要的一个组成因素,所谓构图是指创作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装饰性绘中构图是艺术家对自己装饰风格的整体体现,他们的画面通常是充满理想性的,比较自由的,不受客观现实的影响,不受科学透视关系的束缚,例如装饰性绘画语言中的平面化,画家在创作时不再受到透视和空间的限制,对自己看到和想到的事物进行夸张、重构、变形等手法进行创作,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建设,装饰性绘画语言的构图虽然以追求自我内心世界的表现,但是它的画面构图在呈现时依旧是遵循美的原则。但是克里姆特在转变风格时候他作品中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在遵循传统的构图方法,他的构图方法变得极具个性化,其主要体现在他在构图上对二维平面的追求,对主体物视觉效果的突出和遮盖,将平面化几何图形的切割和利用,抛弃了传统的画面空间表现方式,用简单重复出现的纹样、几何图形来代替曾经一度追求的空间纵深感。
这些改变让克里姆特的作品在具有平面性的同时又存在空间感,即使画面的空间被简化但是人物依旧突出,人物与背景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和谐统一,从而克里姆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使画面主体和内涵突出,更加能引起观赏者的心理共鸣。例如他的作品《满足》(图2-6),画面中的情侣被金色的背景包围,但是背景卷曲的线条一方面表达画面的柔美同时将人物与背景作出了分割,装饰性极强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克里姆特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的同时在有学院派学习背景之下的他又有着扎实的基本功,所以他对造型的把控得心应手。他喜欢运华丽大胆的装饰性绘画语言来进行创作从而表达出他对生命的感悟、体验和传达。在创作初期,克里姆特对于空间造型的表达严格遵循着传统的透视要求,这应该是克里姆特最后“正常阶段”的肖像画。
............................
第三章 克里姆特装饰性绘画语言对笔者创作启示 ............................ 16
第一节 《新时代之美好生活进行时》创作分析 ............................. 16
第二节 《守护者》创作分析 ........................... 19
结语 ..................................... 22
第三章克里姆特装饰性绘画语言对笔者创作启示
第一节《新时代之美好生活进行时》创作分析
一、创作选材和构思
笔者创作初期的作品定位在了从小生活到大的房屋街巷为创作主要内容想要通过对老房子的描绘来回忆过去,但是由于从本科到研究生初期的学习阶段中,笔者对创作画面的表达方式只局限在最基础的层次,所以研究生初期所创作的作品不敢进行大胆的改变,笔触用法,材料媒介的运用也很拘谨,所以画面内容都比较简单,表现手法也很单一,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点,缺少一些创新精神。所以笔者在之后开始多看、多学,吸取精华,不断去尝试探索适合笔者自己的创作道路。在接触到克里姆特作品的时候笔者对他画面风格、材料媒介的使用等所深深吸引,首先对克里姆特装饰性造型分析,同时在结合建筑的特点将两者结合,在突出建筑主题的同时使建筑的内在更为丰富。通过观察克里姆特作品不难发现,其作品是繁而带简的,运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或点线面等将其进行提炼、概括、组合等便能表现出极其丰富出彩的画面内容。使得画面具有秩序性的同时又体现出创作情感。同时画面“松”“紧”有度,极具节奏感、顺序感和统一感。
艺术论文参考
............................
结语
作为欧洲新艺术运动的领袖人物,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对于艺术是真诚的,忠于自我的,本文笔者通过搜集克里姆特艺术材料,分析艺术作品,梳理创作思路等,对克里姆特的作品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对克里姆特艺术成长之路,艺术特征及艺术作品表达的内涵等方面有了更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在笔者本人的作品中多次尝试,从而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找到自己的创作手法,整个过程是由无到有,从浅及深的。在搜集克里姆特艺术生涯知识的过程中,使笔者锻炼了自己对文献的阅读整理能力,能更加熟练的对文章、作品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并且在笔者现有知识及材料的基础长可以更快地找到新的切入点。
在笔者创作过程中,笔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尽可能多地去运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创作,从而使画面更丰富的同时使画面更具独特性。并且对克里姆特的剖析使得读者对创作的想法和理解更加丰富。同时克里姆特的作品一直以一种绚烂丰富的效果呈现,并且有着现代思维的融合,这一直激发着笔者的创作热情,感染笔者思想情绪的特殊所在。克里姆特也是在不停地学习各个艺术家的艺术精髓部分,并努力将其与自己的艺术相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符号。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