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意象五要素下的宾川县城市风貌提升改造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2422 论文编号:sb2023072716400450759 日期:2023-08-0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笔者在理论依据选取时,结合当前国内和云南省城市风貌提升的客观现实,本文综合采用了国内外两种不同的理论和指标共同服务于宾川县城市风貌的提升。一方面,本文以经典的城市意象理论作为基本参照。
第一章绪论
1.1设计选题
1.1.1选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城市更新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统筹规划不到位、缺乏核心亮点与特色、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城市开发的范围与强度不能与本地资源匹配等。在此现实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政策,强调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有特色的美丽城镇。云南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干净、宜居、特色”三大要素,出台了“美丽县城”政策,提出要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化“美丽县城”。①这其中不仅提出了风貌整治和生态宜居等方面的要求,还强调区域发展的核心作用以及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地域特色。之后出台的《云南省“美丽县城”建设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是云南省政府根据本省省情制定的美丽县城建设标准,针对当前县域城市风貌中的环境卫生问题、路网建设问题、公共服务问题和特色风貌问题进行了分类,为城市风貌的提升改造提供了参照。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指标体系与城市意象五要素有很高的契合度。城市意象理论自提出以来就被认为是城市风貌提升改造的经典理论,指标体系在“加强县城路网建设”、“加大建筑外立面改造力度”、“打造主题街区”等多个指标的设置上,与该理论中的道路、节点和标志物等要素指向性有较高的重合,因此在理论上二者有内在的耦合机制,在实际应用上,二者的结合也能够对解决当前云南省县域范围内的一些普遍问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1.2研究综述
1.2.1国内研究
关于城市意象和城市风貌的研究,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关注的领域主要是城市意象理论与实践、城市风貌本体研究、风貌规划研究和风貌改造研究。
(1)城市意象相关研究
理论研究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早期学者较为关注具体理论内容的解读。张建华结合城市意象理论对文化历史问题进行了梳理。沈益人认为从城市意象入手进行城市特色的打造是可行的。汪原对城市意象理论进行了客观总结和批评。
进入新世纪以来,杨健和郭建华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完成了长沙市城市意象的调查。顾朝林、宋国臣对北京的城市意象空间进行了分析。郑卫、丁康乐对比了唐长安里坊制城市和南宋临安坊巷制城市的城市意象。费一鸣对苏州市城市意象打造的三个阶段进行了解读。程鹏以山东青岛小鱼山为调研对象对城市意象进行了总结。
以上研究的突出特点是:①较为关注城市意象理论,既有对理论的扩展也有对其适用性的现实批判;②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将城市意象理论应用于城市风貌的规划中。存在的不足是:①城市意象理论与本地权威规划的结合应用不多;②对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省的关注较少。
(2)关于城市风貌本体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关注城市风貌的定义、框架和原理。如王敏归纳了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风貌研究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以此为基础确立了当代城市风貌研究的主题与特征。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21世纪起开始了对其适用性的探讨。刘瑾分析了城市风貌的基本要素,分布阐述了各个要素的性质,最后以宝鸡市为例提出城市风貌的规划要从“识别”到“分析”迈进。蔡晓丰将重点放在城市风貌的研究现状上面,从其目的、策划内容和策划方针进行了分析,其基本逻辑是从城市风貌的整体构成和要素内在关联来进行项目管理。
以上研究关注了城市风貌的本体,对各个要素进行了理论阐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验证。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五要素的运用较多,城市文化及本土特色未能充分体现。
.............................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耦合机制
2.1相关概念
(1)城市风貌
1982年重庆规划局编写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风貌与景观做了以下定义:城市风貌与景观指人们对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意向性结构中所产生的审美意象。
郝慎钧所译的《城市风貌设计》一书对城市风貌如此解释:“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反映出一个城市特有景观和面貌、风采和神态,表现了城市的气质和性格,体现出市民的文明、礼貌和昂扬的进取精神,同时还显示出城市的经济实力、商业的繁荣、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达。总之,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最有力、最精彩的高度概括。”
张继刚先生在《二十一世纪城市风貌探》一文中对城市风貌做了如下定义:“城市风貌”简单地讲就是城市抽象的、形而上的风格和具象的、形而下的面貌。
彭远翔先生在《山地风貌及其保护规划》一文中对城市风貌如此解释:“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格和面貌,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综合以上说法,风貌可被认为是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集合,其中包括了有形空间如建筑、道路和无形空间如社交距离、心理空间等。风貌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外在环境和精神特质。因此,本文认为,城市风貌是一种环境特征,这种环境特征包含了自然的、人文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面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与生活特质。
...................................
2.2城市意象与美丽县城的耦合点
《城市意象》五要素为城市风貌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城市风貌是美丽县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城市意象五要素与美丽县城存在客观的可以相互结合的机制。
2019年开始,云南按照“创建+推进”的方式,以“干净、宜居、特色”为目标,开展“美丽县城”建设,将重点放在现有建成区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①《指导意见》提出了“共建干净家园、营造宜居环境、打造特色风貌”三个方面21项重点建设内容。

艺术论文怎么写
艺术论文怎么写

从指标体系第9项可以看出,路网建设在美丽县城建设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县城内主要道路通畅,无“断头路”的要求与城市意向的道路连续性的指向高度重合。第10项要求机动车停车位不影响道路正常通行,与城市意向中空间连续性要求一致。从指标15中可以看出,美丽县城中对于绿化覆盖率和普及率有量化要求,在提升绿化率上可以使用大量的特色种植以形成城市意向中提倡的“城市特殊立面”。从19~21项“特色”指标中可以看出,风貌提升、主题街区和历史文化是美丽县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加大建筑外立面改造力度、打造主题街区、修缮历史文化遗存等,这与城市意象中的道路、区域、标志物等要素能够相互对应,也与本文城市风貌提升改造项目密切相关。
...............................
第三章项目背景解读................................17
3.1上位规划.........................................17
3.2自然条件..............................17
第四章宾川县城市风貌提升改造设计................................37
4.1项目定位..............................................37
4.2设计策略............................................37
第五章结语..........................91
第四章宾川县城市风貌提升改造设计

4.1项目定位
宾川城市特色的确定,要紧紧抓住宾川人文特色和自然特色,并着眼未来,易于识别。
(1)“佛、果、侨多元文化之城”——城市特色风貌充分以体现宾川特有的佛、果、侨三元文化为主,同时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热区文化为文化亮点,点缀城市,做到文化亮城。
(2)“山、水、田生态魅力之乡”——充分利用县城周边自然景观资源,重点打造果园绿城、碧水穿城的生态园林县城。

艺术论文参考
艺术论文参考

.............................
第五章结语
城市风貌是城市历史脉络和风土人情最为直观的表达,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物质、审美、特色和习俗的浓厚沉淀。当今全球化的大浪潮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城市中原有的思维和认知,文化趋同逐步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风貌也很难独善其身。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忽略城市风貌的本土化和特色化,更不能人为抛弃自身禀赋,完全照搬外来模式。
因此在理论依据选取时,结合当前国内和云南省城市风貌提升的客观现实,本文综合采用了国内外两种不同的理论和指标共同服务于宾川县城市风貌的提升。一方面,本文以经典的城市意象理论作为基本参照。城市意象理论自提出以来,五要素在城市风貌中的应用对城市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建设和新时代的城镇化进程中更是被广泛运用。但城市意象五要素缺少对人文要素的提炼和表达,因而后来的学者提出要通过民族、文化元素等对其进行补充。另一方面,云南省美丽县城建设指标体系中除了对城市意象五要素进行细化意外,还将文化特色作为重点单独列举,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市意象五要素在民族地区的话语权缺失问题。综上,本文认为,理论与指标体系有互相结合的契机,结合现实情况对其综合运用对当下提升宾川县城市风貌较为匹配。
在具体方案的设计上,笔者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经过系统的资料整理,从“美丽县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城市意象”、城市风貌相关概念等方面入手,阐释了城市意象与美丽县城的耦合机制,分析了城市意象与美丽县城的结合点,客观上梳理了宾川县城市风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技术上提出了城市风貌提升改造的观点和方法。设计方案主要针对宾川县的整体风貌控制,涵盖了南苑路和佛都路两个主题街区;白塔路、宾祥路、佛都路和大永高速上的七个节点;以当地代表性水果为主题的文化小品等,通过对五要素的把控和宾川当地文化特点的提炼,形成了第四章的改造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