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疗愈视角下运用身体语言的陶艺创作与探讨——以作品《手》系列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2102 论文编号:sb2024040715244952169 日期:2024-04-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本文结合当今时代下大众对于心理疗愈的需求,围绕着艺术疗愈与陶瓷艺术的关系展开讨论并研究了在陶艺创作中运用身体语言的表达,在当代陶艺作品的案例中分析艺术疗愈,陶瓷艺术与身体语言的表达这三个方面。
1引言
1.1选题来源
如今我们身处的生活环境有许多的情感与心理问题。尤瓦尔·赫拉利(YuvalNoah Harari)在《未来简史》中表明,人类在过去所讨论的最可怕的三个议题是疾病、战争和饥荒,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又产生了新的议题——追求快乐、不死和神性。正如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所说的“上帝已死”,权威本源的改变导致了人类更加追求自己的内心感受而非“上帝”的感受,这也使得人们更多的关注当下的快乐与心灵的主观体验。在智能时代的冲击之下,人类的身心发展并不能真正跟得上时代的速度,艺术疗愈在未来的重要性也愈发提高,必然会成为推动人类身心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笔者经过对陶瓷材料的学习和实践,可以相对自由的驾驭这种材料来进行与身体有关的雕塑创作。身体是我们认知世界和探索世界的工具,人体动作体现了生命必需呈现出的动作轨迹。人体的动作可以传达思想与情感,这些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凭借对方的动作即可探索内心的秘密,包括肢体语言与触摸、姿态与容貌、眼神及表情、交流空间与距离等等。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通过对艺术疗愈和陶瓷艺术的理论阐述,提炼运用身体语言的陶瓷艺术“疗愈性”特点,探讨艺术疗愈作用下陶艺的创作方法及其隐藏的疗愈功能。通过当代陶艺的经典案例分析,探索如何使用身体语言的陶艺创作来解决社会图景下出现的重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对于陶瓷艺术创作者如何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运用陶艺作品或含有陶瓷材质的装置作品来解决个人,社会乃至时代的心理问题,探讨“疗愈性”作为当代陶瓷艺术创作方法实践的有效性,并以作品的“疗愈性”来分析艺术作品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艺术疗愈的视角下进行身体语言的陶艺创作对创作者或对观者来说都起到了有效的疗愈作用。探讨在艺术疗愈视角下陶艺的创作方法。希望通过笔者的创作将研究的理论落实到实践创作中,可以对陶艺创作者具有启发和实践的价值。

艺术论文参考
艺术论文参考

...................................
2相关概念的阐述
2.1艺术疗愈
艺术疗愈从定义上来看,是一种辅助性的心理治疗,与常规心理治疗中的语言沟通不同,它以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形式,使得接触者通过艺术创作去分析,探索个人的问题,是通过观看艺术作品或者是进行艺术创作行为来宣泄情绪和治愈自己的办法。艺术疗愈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精神病学家汉斯·普林茨霍恩(Hans Prinzhorn)在1922出版了一部名为《精神病人的图画》的书。从精神病学,艺术和自我表达界限的角度出发,分析十位患有精神疾病的艺术家的作品,将其与原始艺术,儿童艺术和梵高,格列柯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并认为精神病患者绘画的构性冲动可以追溯到人类普遍的精神历史中去,这就打开了精神病学与艺术领域交融的契机。
随着该理论在艺术和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美术治疗的创始人玛格利特·南伯格(Margaret Naumburg)将绘画作为媒介应用到心理干涉领域,发展出完整的艺术心理疗法,将“艺术疗愈”确立了明确的概念,成为一名新的专门的学科。同时,艺术家艾德里安·希尔(Adrian Hill)和伊迪丝·克莱曼(Edith Kleinman)同样肯定了艺术的疗愈功能,提倡运用艺术使得患者提升自我认识促进自身成长,实现患者的心理治愈。
在当今时代,艺术疗愈已经盛行与欧美等国家,例如,在美国有上百家专业的艺术治疗机构组织,将这一理论广泛地运用于教育与心理学研究领域,治疗对象也更加广泛:精神分裂患者,自闭症患者,抑郁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等等。
从“艺术疗愈”这一概念的出现到到明确化,直到现在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艺术疗愈也成为了普通大众解决精神压力,进行自我探寻和艺术创作思考的一种常用的疗愈手段。
.......................
2.2陶瓷艺术及其功能
陶瓷的材料特性决定其拥有区别于在各类艺术创作中,媒才作为必不可少的呈现表达艺术思想的主体。在陶艺创作中,主要是以泥来当作塑形材料,通过火的高温“洗礼”使泥料的物理性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化。不同泥料所制作出的陶艺作品也可以让陶艺创作者可以表达丰富的作品质感与情绪。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有人们通过制作陶瓷实现便利生活,美化和记录故事等功能。泥土作为陶艺创作的基础材料,人类不仅通过泥土创造出了许多的陶瓷作品,也与人类的生命繁衍息息相关,有远古神话的女娲捏泥造人到生命终点落叶归根埋葬大地,从泥土中耕种获取粮食到使用泥土构筑生活的庇护所,人类对泥土拥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就像人们常说的“泥性与人性浑然天成”。无论我们是蹒跚学步的孩童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都可以放下戒备去感受触摸这天然柔软的材料,感受这大自然造物的源泉。泥土本身的包容性和亲和性,和制作的门槛较低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去尝试运用,感受泥土的自然和谐。陶瓷艺术家们在长期对泥土的接触中对泥性学习,相互交流,直到最后彼此性格相互同化,达到一种自由的创作状态,最终实现对泥土这种材料认知的升华。
..............................
3 疗愈性在陶瓷艺术中的体现 ......................... 7
3.1 大谷滋的陶艺创作 ......................................... 7
3.2 岩村远(En lwamura) ................................. 7
4 身体语言在装置艺术中的情绪表达 ................................. 9
4.1 奥伦·皮纳(Oren Pinhass) .............................. 9
4.2 萨莉亚·阿帕里西奥(Saelia Aparicio) .......................... 10
5 运用身体语言的疗愈性陶艺创作实践 ...................... 11
5.1 作品《手》系列一的创作实践 ......................... 11
5.1.1 创作构思与草图绘制 ................................ 11
5.1.2 展示效果 ........................................ 15
6作品《手》系列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通过笔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梳理和回顾,以创作者的身份分析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治愈自己,并探讨在艺术疗愈视角下陶艺的创作方法。希望通过笔者的创作将研究的理论落实到实践创作中,这无疑对陶艺创作者具有启发和实践的价值。
《手》系列一以笔者生活的背景为基础进行思考创作,参考了插画的平面处理关系,探讨并表现了景德镇部分手艺人群体生活的现状,从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探索自我与他人、陶艺作品与艺术疗愈之间的关系。作品《手》系列大部分通过手捏成型的方式进行制作,用泥土的语言和疗愈的特性作为陶艺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并展现出来。《手》系列二尝试结合了家具的形式进行创作,突破了传统的陶瓷器皿或雕塑的局限,思考并探索了疗愈视角下陶瓷家具的表现形式,使作品更容易与观者产生共鸣,使用饱满的手的造型和温暖的色彩,以达到陶瓷作品对于观者的疗愈功能,为陶艺创作者或个案提供了一种新的出发点进行创作和自我疗愈作用。
笔者以“疗愈性”为陶艺创作方法对探索内心世界具有启发与引导时间的价值和意义,创作案例也为日后的陶艺创作心理治疗提供了可研究的范本。

艺术论文怎么写
艺术论文怎么写

............................
7结论
本文探索了在艺术疗愈视角下运用身体语言的陶艺表达的创作与实践,对陶瓷艺术疗愈的创作方向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文结合当今时代下大众对于心理疗愈的需求,围绕着艺术疗愈与陶瓷艺术的关系展开讨论并研究了在陶艺创作中运用身体语言的表达,在当代陶艺作品的案例中分析艺术疗愈,陶瓷艺术与身体语言的表达这三个方面,探究陶瓷艺术中“疗愈性”体现并总结归纳出艺术疗愈作用下运用身体语言的陶艺作品创作方法。
本项研究综合使用了文献研究法,分析对比法和实践法,以创作者的角度剖析艺术疗愈视角下的陶艺创作方法,笔者在个体创作与实践中,关注并借鉴到了许多当代的陶瓷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的疗愈手段来治愈自己和他人的。在运用泥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的内在自我与泥土进行着无言的沟通,创作的过程与结果都会成为个体的回忆与记录,使心灵得到压力的放松,烧制完成的陶艺作品则带着泥土本身的质感呈现在观者的面前,运用身体语言的表达更是拉近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使创作者的表达更容易被理解传递,从而达到艺术疗愈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