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峪古堡的聚落生成及形态特征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966 论文编号:sb2023110316181351335 日期:2023-11-1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论文以郭峪古堡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分析郭峪古堡的自然环境及社会背景,探讨古堡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其次,在形态特征方面,将古堡内的建筑分为防御建筑、庙宇建筑、私人建筑三种不同类型,分别阐述各自的特点,并通过从宏观到微观的方法分析古堡的整体布局以及街巷和住宅空间的特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传统村落作为乡村文化记忆的保留地,见证了千百年来历史的兴衰,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对生活不断探索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但半个世纪以来,乡村经济衰退、人口老龄化、教育缺失等问题逐渐凸显,人口急剧减少,传统乡村文化逐渐凋敝,村落消失的速度也不断加快。面对日益严重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逐渐丢失的局面,国家不断在加大对乡村的支持力度。2017年总书记首次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此后国家各个部门即开始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的有序实施。
此外,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愈发重视,部分村落也由最早的被动保护逐渐转为主动探索,积极寻求新的发展。从2012年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的公布截止到2021年底,共有五批6819个村落入选。山西作为古建筑遗存大省,众多传统村落是其中的瑰宝,传统村落中又尤以晋东南堡寨建筑最为引人注目。
“堡”是指建有防御性围墙的聚落,历史上的“堡”有两种,一种指军事战争所用的防御性的堡,另一种指民间的古堡,晋东南的堡寨群建筑属于后者。晋东南地区过去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群山环绕,植被茂密,矿藏资源丰富,河流主要以沁河、丹河、漳河为主,历史建筑遗存丰富多样。明朝末年受战乱匪患的影响,百姓纷纷修堡自救,因此留下较多保存相对完好的民间堡寨建筑群,一般具有防御和居住两种功能。与以防御功能为主的军事堡寨不同,民间堡寨一般以居住功能为主,有突发情况时防御占主要地位。它们作为传统村落中的一种特殊建筑形态,其独特的形成背景与空间布局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目光。
......................
第二节研究目的及意义

艺术论文怎么写
艺术论文怎么写

郭峪古堡是晋东南地区百姓在面对灾难下的智慧结晶,至今仍是他们的生活居住地。它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其特殊的聚落形态有别于其他地区。研究郭峪古堡的生成与发展,不仅能够弘扬中国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对继续深入我国防御性聚落的研究也有很大帮助。郭峪古堡虽然很早就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国家也在保护方面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但近年来,郭峪古堡的后续发展与相距不到500米的皇城相府作比较,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点,旅游价值未能得到合理开发,游客年接待量达不到它的十分之一。没有较多的经济收入便无法更好的保护郭峪古堡,无法复兴原有的建筑及村落文化,对古堡的永续发展有较大的限制。笔者在本文中通过结合目前已有的一些著作、论文等资料,了解古堡的历史沿革,结合实地考察获取最新的古堡动态,具体分析郭峪古堡的独特特征,揭示其背后的形成原因、空间类型,挖掘古堡的文化特色,为古堡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更好的保护此类建筑文化遗产。
..........................
第二章郭峪古堡概况及聚落形态生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郭峪古堡概况
郭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同皇城相府相隔500米左右(图1.1)。村落地处丘陵地区,沟壑多,平地少,前面是耸立的松山,后面是海拔700多度的庄岭,樊溪河自北而南,穿村而过,郭峪也因此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该古堡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的第一批传统古村落名录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全村共820户,常住人口2500人。根据村委最新统计,村内人口年龄结构为0-15岁有456人,占比约为20%。16-59岁为1380人,占比约为60%。60岁以上共464人,占比约为20%。目前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为煤炭与旅游,产值在3000万元左右。郭峪古堡内部古建筑遗存丰富,现留存有明、清古宅80多院2000余间,古井13眼,古磨29盘,古碾17盘,古槐2棵。建筑中保存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有始建于元代的汤帝庙,为全国同类庙宇中少见的九开间建筑形式;有战乱年间可容纳千余人避难的“豫楼”;有宏伟的陈家祖宅“老狮院”;有号称“连升三级”、“科第世家”的张家老屋“小狮院”;有堡内巨贾商人王重新叔侄的王家院落群等。这些建筑被过去许多国内知名专家亲临现场考察,得到一致认可。虽然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但却人才辈出,拥有的文化底蕴较为深厚。从明中期到清初,堡内举人与进士的数目多达四十位,顺治十六年郭峪也因同时产生三位进士而受人关注,“樊南吟社”的成立与壮大也侧面显示了郭峪村人文的鼎盛。它集中展示了所覆盖的区域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官宦文化、防御文化等,研究价值突出,是研究明清时期晋东南民间建筑的一手资料。
..................
第二节郭峪古堡自然环境特征
一、气候条件
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一个地方是否适合人类居住与生存。晋东南地区丘岭、盆地众多,森林覆盖率高,属于山西雨水较为充沛的地区。郭峪古堡所在的阳城盆地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地处山西最东南,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平均气温在26摄氏度左右,冬季在-4摄氏度左右,日照时间充足,无霜期从四月开始到十月左右,共有190余天,适合种植北方常见的小麦、玉米及红薯等农作物。此外,郭峪古堡海拔大约600米,一年平均降水量大约为570毫米,雨水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冬季寒冷干燥,整体属于半湿润区,适宜人类从事生产生活。
二、地形地貌特点
山西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山地与丘陵分布面积广,整体东北高、西南低,地势起伏较大。晋东南处在山西东南处,地势更为崎岖,境内仅有巴公盆地、晋城盆地等小部分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郭峪古堡位于晋东南的阳城盆地内,地形复杂,沟壑纵横,交通不便,能够作为耕地与居住的土地面积较少,所以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古堡具体位置为东经112.58°,北纬35.51°,村落东北处隔樊溪河是苍龙岭,东南是史山岭,北为翱凤岭,西边紧挨庄岭,呈群山环绕之势,地形较为平坦,适合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堡内的建筑随形就势,依山而建,整体地势西高东低,最高处是汤帝庙,最低处为景阳门所在位置。此外,河流作为人们重要的生产生活用水来源,制约着村落的分布与发展。晋东南地区河流众多,主要分为海河水系和黄河水系,许多古村落都沿河分布。阳城县的河流均属于黄河水系,樊溪河是史山水的支流,主要通过从郭峪谷底的水沟汇入史山水,最终一同汇入沁河,河流自北向南经过沟底村、黄城村穿村而过,每逢雨季,河水上涨,雨水纷纷汇入樊溪河。郭峪古堡所在的位置是樊溪河河谷中较宽的一处,三面环山,藏风聚气,环境较为封闭,受地理位置局限呈团状生长,内部建筑高低错落有序。
...........................
第三章郭峪古堡的空间布局及形态特征..............................14
第一节凝气聚财的总体布局......................14
一、防御建筑布局.................................14
二、庙宇建筑布局................................22
第四章郭峪古堡在新时代下的发展..............................46
第一节堡内公共空间的新建设............................46
一、文旅发展下空间功能的多元化...........................46
二、乡村振兴下空间的合理化更新........................................49
第五章郭峪古堡的现存问题及保护策略........................57
第一节现存问题分析.....................................57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57
二、旅游开发缺乏文化深度..............................58
第五章郭峪古堡的现存问题及保护策略
第一节现存问题分析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首先,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抖音、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的大力宣传,郭峪古堡的知名度也在进一步提高,交通的便利程度对它来说尤为重要。由于郭峪古堡紧挨各方面发展较为完善的皇城相府,游客可以选择自驾游,高速出行方便,如果是较远的省外游客,无论是到达晋城客运东站还是到达晋城高铁站后都有前往皇城相府与郭峪古堡的专项客车,平均二十分钟一次。基本交通通达度能够达到要求,但根据笔者走访调查及考察时雨天出行的切身体会,此处原有的出租车因为线路调整不再前往皇城景区,如果是非自驾游游客旅游结束想要离开此地时,只能等待唯一半小时可以往来的一次的班车。暑假是旅游高峰期但同时也是晋东南地区多雨的季节,由于郭峪景区位置较为偏远,雨雪天气出行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所以班车时间并不固定,此时只能选择乘坐附近缺乏管理体系、随意要价的黑车离开景区,带给游客的体验感较差,对非自驾游的游客不是很友好,交通方面还是有待完善。

艺术论文参考
艺术论文参考

..........................
第六章结论
郭峪古堡是晋东南古堡建筑的典型代表,它最初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煤矿资源优势。郭峪从普通的商业贸易村落转变为防御性古堡建筑群的关键节点为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的一系列烧杀抢掠事件,这种情况直接促成了郭峪古堡的形成。在对古堡内部建筑的详细分类研究中,防御建筑中豫楼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古堡的防御能力,完善了堡内的防御体系;从整个樊溪河河谷的防御性角度来看,它又与侍郎寨、皇城相府的河山楼形成品字状的大防御辐射区,更大程度的保护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私人建筑中,陈、王、张三个氏族的势力大小对堡内建筑区域的划分产生较大影响,院落多为二进或三进的群组式院落,规模宏大,建造精美,门楼高大且样式丰富,将木雕、石雕、砖雕的进行了完美的有机结合,呈现在院中各处,体现出晋东南地区独有的建筑特色。街巷方面,由于郭峪古堡的内部布局是先于外来流民侵犯前所形成,所以内部街巷的分布和走向与当地处于河谷地带西高东低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雨水排洪问题及繁荣的商业贸易关系更为紧密,且受局促地形及防御需求的影响,堡内不同位置的街巷形态也各有特点,例如人口密集区的狭窄方形过街楼、靠近堡内边缘的街巷则类似看家楼,高度较高,防御特性明显。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广胜寺飞虹塔建筑琉璃艺术特征之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艺术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