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民俗学视域下影视作品中山西多元文化形象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2522 论文编号:sb2024011109023551732 日期:2024-01-1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笔者认为文化与旅游、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历来都不是相互排斥的,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地域文化形象的影像化塑造与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用影像化的文化表达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文化精髓,能够用视听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展现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第一章纯朴本真:影视作品中的山西饮食文化形象
1.1以面为主:影视中的面食文化内涵与民俗表达
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认为“人为生而食,非为食而生”,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每一句关于“食”的说法在不同程度上均表明了饮食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地域文化差异,使百里不同俗,山西作为北方地区,农作物品种单一,故多以面食为主,经岁月变迁,其面食文化闻名中外。在众多表现山西故事或内容的作品中,山西风味的饮食在影像中极具标识性。
万事必有因,无风不起浪。世间万物从其诞生之日起,至形成、发展成熟,直至最后消退在历史舞台,一定有着其存在的历史背景与缘由。山西各个片区形成略有差别的饮食文化,主要受到经济因素、地理因素、历史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山西面食文化之所以历经千年的传承发展尚能在世界享有“面食之乡”的盛誉,也是基于以上三点原因。从影视剧中也能窥见山西人对于面食的钟爱,不乏在谈及山西时总出现山西的各种面食,或是一碗自家现做的面,或是一碗小店里做的河捞,或是一碗山西人开在西口外莜面馆里的莜面。

艺术论文怎么写
艺术论文怎么写

...........................
1.2以酒为媒:影视中的汾酒文化渊源与民俗传承
在饮酒这一行为形成风气时,酒文化应运而生。“酉”是“酒”的本字,甲骨文“酉”是指事字,字形像是有一酒篓伸进酒坛大缸,大缸中的一横表示液体酒水本身。“酉”字的原本作为酒坛的本意消失之后,为强调坛中之物的液体性质,于是加之水形。金文基本承袭了甲骨文的字形,隶化后的楷书将篆书中的“水”化形为“三点水”这一书写形状,而“酉”字在字面意思上也是时辰之意,即下午五点到七点,正逢古时人们结束工作后,会在下午五点到七点这段时间去酒楼喝酒吃饭。在《汉书·食客志》中有文,“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礼之会,非酒不行”,这便是将酒认为是上天的馈赠,被称作“天之美禄”的出处。在此,以影视作品中最为常见的汾酒为例,借此机会观照影视剧中的山西饮食文化——酒文化。
谈到山西的酒文化,山西民俗学者聂元龙认为“山西民俗是黄河区域文化乃至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整个黄河流域具有不容忽视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在中国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中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10]因山西深受儒道两家文化的浸染,对酒的态度最终定格为崇礼重义。如在山西酒文化中,主人待客之时,民间有礼节“茶七、饭八、酒十分”的说法。“茶七”意味主人以茶待客时,讲究斟茶多半碗为宜,斟茶留有余地,便于客人饮茶时可品茶香也可轻轻吹拂;“饭八”意味主人以请吃饭为待客之礼时,盛饭不能过满,以便于客人能够将菜放入碗中,以此显示文雅就餐之意;“酒十分”意为主人双手拿酒壶为客人斟酒,以满为敬,故为表现主人待客热情,主人要将杯中之酒斟满且对客人劝酒,与此相对应客人应端起酒杯轻轻抿一口表示礼仪,席间客人还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若多次夹菜不放筷子,会被视为礼数不周。在每逢节庆之时或红白喜事,必定以酒助兴,所谓无酒不成席。山西的酒,除了见到汾酒就是家中的汾酒,还有“竹酒澄芳”的竹叶青酒,有“上党潞酒,天下少有”而闻名的长治潞酒,有“六曲飘香”的祁县六曲香酒,有“蒲城桑落熟,灞岸菊花秋”中的蒲州桑落酒,有“不见汾水上,年年秋雁飞”而得名的汾雁香酒,还有具备安神明目之效的垣曲菖蒲酒,可祛风固表的隰县玉屏酒等等。
.......................
第二章外雄内秀:影视作品中的山西居住文化形象
2.1窑洞民居:影视中传统窑洞建筑的审美文化表征
形形色色的地域造就了形形色色的民居,一个地域的民居文化兼具共性与个性。从共性角度看,山西民居文化形成深受地理与历史条件的影响,使得不同时期形成的居住文化具有相似性;从个性角度看,山西民居文化的形成还受到思想文化环境的影响,即使处于同一个省,各地居住文化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传统窑居基础样式分为靠崖式土窑和独立式窑洞。”[15]靠崖式窑洞民居建筑作为山西窑洞表现方式之一,也可与独立式窑洞结合形成接口式窑洞。以上两种形式的窑洞民居在影视剧中的表现频率较高,成为影像凝固化的山西窑洞民居的典型代表,兼具实用与审美、与环境相融的风水思想、就地取材的选址习俗的审美文化表征。
窑洞民居凝聚了黄土高原人民对现有物质条件进行充分发掘的古老智慧。“中国民居最早的形式是以北方的穴居与南方的巢居为主要表现形式。”[3]“将窑洞作为住屋的形式起源于人类脱离巢居而‘仿兽穴居’时期,是由新石器时代的横穴居和竖穴居沿袭演化而来,”[16]“原始的穴居有‘横穴居’和‘竖穴居’之分,‘横穴居’是指石器时代已有黄土沟坡崖面,横向水平掘进开挖形成的生土窑洞居室。借鉴横穴居室的建造经验,古人学会了向地下挖掘洞穴,由此形成了‘竖穴居室’。”[17]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穴”释为“土室也”[18]。受北方黄土地条件限制,多番验证得知垂直分布的纹理不适宜横向挖掘。山西是中国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西民居建筑中也多见形态各异的窑洞。通过调查山西地形和地貌可知山西地形较为复杂,有山、丘陵、高原等不同风格的地形地貌。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比达到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平原面积不到20%,除河川沟谷中裸露的基岩外,大部分都覆盖着黄土,厚度从10米到30米不等,海拔高度在1000多米。
................................
2.2晋商大院:影视中大院民居建筑的审美文化内涵
建筑蕴含文化,建筑是民俗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影视作品中常在讲述晋商文化时为观众呈现山西大院民居文化。经数千年发展,山西现存的院式民居多以大院形式存在;从明清时期开始,晋商文化便是极具代表性的商业文化之一,其载体是合院式外化而成的晋商大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山西范围内的很多私人宅院被国家直接挂牌,成为对外开放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晋商大院能够直接挂牌开放源于晋商大院的设计者在设计之初便思考到要建设一座可以向世人展示的宅院,以此证明晋商财富集聚、实力雄厚。山西商人在外经商致富后,出于受“根文化”观念的影响形成很强的眷恋乡土意识,有着“不娶外妇,不入外籍,不在外置不动产;业成之后,筑室买田,养亲娶妇,必在故乡”[24]的传统风俗。晋商兴旺发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仅是五百年的短暂影响,更留存于岁月积淀中形成流传后世的晋商大院文化。本节主要选取电视剧《乔家大院》、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展现晋商大院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乔家大院进行影视民俗文化观照,兼以电视剧《走西口》中的大院民居进行补充。
从山西地方志可知,“天寒地瘠、十年九旱、人稠地狭、土瘠民贫”[25]这十六字可概括山西自然环境的恶劣情况。有人说:“凡是有鸡鸣狗叫的地方就有晋商”,“晋俗以商贾为重,非弃本而逐末,土狭人满,田不足砖耕也”[26]。在山西的大街小巷甚至流传过“秀才学生意——改邪归正”,“这一歇后语明显是当时晋商的急速发展,导致人们对传统思想中读书为官的极大蔑视”[27]。《乔家大院》介绍乔家发迹与发展传承的兴衰历程,先祖乔贵发家徒四壁,为生活所迫与同村秦姓好友外出打工,推着小推车靠卖豆腐发家致富。封建社会时期“士农工商”阶级秩序早已形成千百年,经商的准入门槛低、市场十分宽阔,商人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早晚能闯出一条宽阔的商路,无数山西人走出贫瘠的故乡从事经商活动。
.............................
第三章 质朴通俗:影视作品中的山西语言文化形象 ........................... 41
3.1 影视语言之“俗”:群众日常生活语言民俗文化 ............................ 41
3.2 影视语言之“行”:特定职业人群语言民俗文化 ............................ 48
3.3 本章小结 ................................ 53
第四章 仁爱忠义:影视作品中的山西信仰文化形象 ........................... 55
4.1 以祠堂为载体:影视中山西人民的祭祖意识 ............................... 55
4.2 以关帝为纽带:影视中山西民众的精神动力 ............................... 60
4.3 本章小结 ......................... 67
结语 ................................ 69 
第四章仁爱忠义:影视作品中的山西信仰文化形象

4.1以祠堂为载体:影视中山西人民的祭祖意识

艺术论文参考
艺术论文参考

在山西遗存至今的传统建筑中,除传统民居建筑外,尚有大量现存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即为聚居的村民提供集体活动的公共场合。“山西公共建筑既是沟通各家联系以及整个聚落的重要元素,也是血缘地缘关系、宗教信仰情感、社会交往习俗的物态载体,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聚落形态的景观特色。”[57]公共建筑是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场所,作为传统的公共建筑,比较典型的就是祠堂、关帝庙、书院、店铺等。公共建筑中蕴含古人对建筑文化的理解,也是思想内涵的外在表现,浓缩了山西人对集体认同感的建筑层面的理解与认识。在人类早期社会生活中,信仰是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承表现形式,主要有自然神信仰、图腾信仰、祖先信仰与其他神信仰。
“祖先信仰是原始信仰发展史上的高级阶段。”[58]祖先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信仰基础源于“灵魂不死”的思想观念,历史渊源可追溯至父系社区取代母系社会,即父系亲族关系在血缘上的清晰与明确,祖先逐渐有据可查。祖先信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深受“灵魂不死”的思维影响,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孔子也有敬鬼神而远之的说法。事实说明,正是由于思维观念与血缘亲族关系的明确使原始图腾崇拜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祖先信仰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经久不息。在一定程度上可知,祖先信仰代代传承,这种精神信仰影响着家族的每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
结语
影视作品与山西文化相辅相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饮食文化表现饮食习惯,受山西地域条件及文化影响,使山西饮食形成以面食为主、以酒为媒、以醋为符的多元饮食影像文化形象。居住文化就地取材,在山西传统民居建筑中,体现着黄土高原风格的窑洞分布于山西的东西南北,展示着三晋大地形态各异的地理环境;在晋商大院建筑中,体现着分布于晋商活跃之地的晋商大院,在继承与创新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影像晋商大院居住文化形象。语言文化约定俗成,颇具生活化气息,山西方言俗语广泛存在于山西人的生活起居与生产实践中,也通过特定职业行话视的形式呈现在银幕与荧屏之上。精神文化世代传承,山西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祖先崇拜与关公信仰,影像化的民俗文化表现山西民众的精神信仰,成为向外界传播山西文化的载体。
影视剧作为影视艺术的一部分,也是大众媒介之一,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责任与义务。通过观照山西的多元文化形象,认识山西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地域文化影像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以饮食、居住、方言、信仰为表达方式的民俗文化是山西文化形象的凝练表达,纷繁包容的山西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共同构建起兼容并包的中华文化,从而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蕴含山西多元文化形象的影视作品能深入且持久地向外界传播山西灿烂的文化,改变观者对落后的山西形象认知,从而吸引更多的观者前来山西旅游,促进山西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与旅游、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历来都不是相互排斥的,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地域文化形象的影像化塑造与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用影像化的文化表达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文化精髓,能够用视听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展现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艺术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