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场表达理论的非典型频度副词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263 论文编号:sb2025020720170253094 日期:2025-02-2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本文主要运用了“主观立场表达”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与三个平面理论、历时语言学与词汇化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老是”“动不动”“一味”“一个劲(儿)”的主观立场表达能力进行验证,对其整体特征和个性特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并依据相关鉴定标准得出主观立场表达功能强弱等级序列,以及对其演变过程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目的和意义
 Biber&Finegan(1989)指出,“立场是对信息命题内容的态度、感觉、判断或者承诺的词汇或语法表达”。前人关于副词的立场表达研究,多数聚焦于情态副词。而崔希亮(2022)从立场表达的角度出发,把程度副词分为两个大类:一类参与表达言者的主观立场,一类只是客观地描写和刻画某一状态或陈述某一事实。本文借鉴这一思路,认为频度副词可以再分成两个小类:一类是较为客观地描写动作或事件发生频率的高低;一类是除了表达频率高低这一命题意义外,还参与表达言者的主观立场。
“频度”一词,也常称为“频率”,《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解释为“在单位时间内某种事情发生的次数”。现代汉语中表示频率的成分是副词,我们把它称为“频度副词”。频度副词是表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个动作行为、同一个事件反复发生或者同一种状态持续出现的次数。在语义上,频度副词主要表达动作或事件所发生的频率的高低这一概念意义;在句法上,它们主要出现于动词性成份之前作修饰语;在语用功能上,频度副词在语体风格和语气强度上各有差异。
张谊生(2005)认为高频频率副词“总是”“老是”在语用功能上存在差异,“总是”的基本语用功能是客观判断,“老是”的基本语用功能为主观评价。杨凯荣(2020)认为“老是”更加接近“真性语气副词”。朱军(2012)认为“动不动”除表中频义外,还具有较强的评注性,所以应该把它看作“评注性副词”。张言军(2017)把“一味”看作表达说话人主观性的情态副词。魏雪(2021)指出频度副词“一个劲”具有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表达功能。虽然目前学者还没有把“动不动”“一味”“一个劲”归入到频率副词层级系统中,然而我们认为它们和“老是”一样除了具有频度大小的基本义之外,还具有副词其他小类的特征,并且它们四个都体现了主观立场的基本语用功能。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现状
1.2.1关于立场表达的相关研究
Biber & Finegan(1988)最先提出“立场”这一概念,把立场定义为“说话者或作者对信息的态度、感觉、判断或者承诺的显性表达”,之后进一步完善,定义为“说话者或作者对信息的态度、感觉、判断或者承诺的词汇或语法表达”。
Biber 等(1999)认为,说话者和作者在互动过程中除了交流命题内容,通常还表达个人感觉、态度、价值判断或者评估,即“立场”。许多方式都可以表达“立场”,如语法手段、词汇选择和副语言手段。
Conrad & Biber(2000)进一步指出立场的三个范畴:认识立场、态度立场、风格立场。认识立场是指说话者对所述命题的确信度以及来源的评论,态度立场是指说话者对所述命题的情感态度表达,风格立场是指说话者的表述方式。
Berman等(2002)考察了“话语立场”研究框架,认为“立场”应该包括三个相互有联系的维度:取向、态度和概括性。其中“态度”是“话语立场”的核心,态度包括认识态度、道义态度和情感态度。
Hyland(2005)将立场定义为“作者的语篇‘声音’或者社区公认的个性,认为立场的研究模式应该包括言据性、情感和出场三个范畴,立场的表达手段包括强势语、态度标记和自我提及等。
Englebretson (2007)归纳了“立场”的性质,认为“立场”通常发生在身体行为、个人心理行为和社会道德三个层面,具有公开性、互动性和指向性。
DuBios (2007)分析了日常会话中“立场”是如何表达,人们是如何使用的,提出了最具有影响力的“立场三角”理论,该理论认为立场含有三个因素,包括“第一立场主体”“第二立场主体”“共享立场客体”,这三方共同发挥作用,来表达“评价”“定位”等功能。
.........................
第二章 非典型频度副词主观立场表达能力的验证
2.1否定限制
“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可以作为鉴别频度副词主观立场表达能力的一个标准。沈家煊(1993)对“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的定义作了阐释,“语义否定”是否定句子命题的真实性,即否定句子的真值条件;“语用否定”不是否定句子的真值条件,而是否定句子表达命题方式的适合性,即否定语句的适宜条件。我们通过检索语料发现,非典型频度副词不能被语义否定,却可以被语用否定。
2.1.1不能被语义否定
当一般的频度副词作状语的时候是一种相对客观的描写,“频度副词+VP”主要是陈述行为或事件的重复率的大小,前面加否定词“不”就是对该事件发生频率的否定,因此是可以成立的。
如果直接在“老是”“动不动”“一味”“一个劲(儿)”前面加“不”,如“不老是配备专门医生”“不一个劲(儿)交谈”,这样的句子在语境中不仅不通顺,也不符合人们的认知。因此,非典型频度副词并不适用于“语义否定”。
2.1.2可以被语用否定
当“老是”“动不动”“一味”“一个劲”出现在句子中时,除了表达频度量这一基本语义特征外,还表达言者一定的主观立场,是不能轻易被否定的。在BCC语料库检索过程中,分别对它们四个随机抽取200条语料,去掉个别无效语料,前面出现“不”的情况都不到1%。此外,发现大部分可以出现在“不行”“不应该”“不能”“别/不要”这样的语境中。
............................
2.2内嵌限制
典型频度副词具有陈述命题的概念功能,因此可以较自由地内嵌于关系小句中;而非典型频度副词具有句子上的言语活动功能,所以在内嵌于小句或者其他格式中很受限制。下面我们从“频度副词+VP”能否作修饰语以及能否进入表强调的“是……的”格式来鉴别立场表达能力的强弱。
崔希亮(2022)在鉴别程度副词主观立场表达能力时,把“程度副词+Adj”能不能充当修饰成分作为一个鉴别标准。因为充当定语的时候,这个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是一种客观描写或陈述。同样,频度副词主观立场表达能力也可以使用此鉴别标准,即“频度副词+VP”若可以做修饰语,则证明此频度副词是相对客观的。
崔希亮(2022)认为,当“程度副词+Adj”不能作修饰语时,能够体现出程度副词具有较强的主观立场表达能力。而在BCC语料库中对“老是”“动不动”“一味”“一个劲”所出现的语料中进行检索时,发现“非典型频度副词+VP+的”也是会出现的。我们在BCC语料库中分别选取含有“老是”“动不动”“一味”“一个劲(儿)”的500条有效语料,并对其进行数据统计,发现“老是+VP+的”所出现的语料只占“老是”总语料的0.83%,“动不动就VP的”所出现的语料只占“动不动”总语料的1.12%,“一味+VP+的”所出现的语料只占“一味”总语料的1.16%,“一个劲(儿)+VP+的”所出现的语料只占“一个劲”总语料的0.3%。
..........................
第三章 非典型频度副词的共性特征分析 ............................ 19
3.1非典型频度副词的句法特征 ................................. 19
3.1.1句法位置 .............................................. 19
3.1.2修饰成分 .............................................. 20
第四章 非典型频度副词的对比分析 ................................ 33
4.1“老是”“动不动”的对比分析.............................. 33
4.1.1句法组合 .............................................. 33
4.1.2语义特征 .............................................. 38
第五章 非典型频度副词的历时演变及动因 .......................... 47
5.1非典型频度副词的历时考察 ................................. 47
5.1.1“老是”的历时演变轨迹 ................................ 47
5.1.2“动不动”的历时演变轨迹 .............................. 49 
第五章 非典型频度副词的历时演变及动因
5.1非典型频度副词的历时考察
王静(2015)对副词“老是”的形成进行了探讨;朱军(2012)、崔姗姗(2021)等对副词“动不动”的来源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徐时仪(2006)对“一味”的词汇化过程进行了梳理;万晓玥(2021)对习语词汇化的“一个劲”作出不同阶段的描写。下面我们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老是”“动不动”“一味”“一个劲(儿)”的演变轨迹进行梳理。
在明清以前,“老”可单独表示“老子”,也可表示形容词“年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明清时期,“老”又衍生出表“状态重复发生”这一意义,在此时可以看作是“老”作为频度副词的初始源头。大约在清代,副词“老”和系动词“是”在句法上有一定的关联,“老”开始修饰“是”。
 由于“是”是系动词,往往用于体词性成分之前,副词“老”修饰系动词“是”成为一个偏正短语,二者还没有完全凝固在一起。例(3)中,“老是”表示“他这副傻样儿”状态的频繁发生;例(4)中,“老是”修饰“这样”,形容“眼空似海目中无人”这一状态的重复发生。
“老”从最初的表示“年老的”形容词之义,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从“不老”到“老”的动态过程。根据人们的心理认知,人们都希望自己年轻有活力,不希望自己成为年老之人,“老”也就含有一定的负面消极意义。因此,在与“是”凝固为一个频度副词时,“老”的负面消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副词“老是”,使得“老是”的负面主观立场表达功能日益凸显出来。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
第六章 结语
本文主要运用了“主观立场表达”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与三个平面理论、历时语言学与词汇化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老是”“动不动”“一味”“一个劲(儿)”的主观立场表达能力进行验证,对其整体特征和个性特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并依据相关鉴定标准得出主观立场表达功能强弱等级序列,以及对其演变过程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为了证明“老是”“动不动”“一味”“一个劲(儿)”具有较强的主观立场表达能力,本文主要通过“否定限制”“内嵌限制”以及“疑问限制”三种方法,来体现它们四者与“总是”“经常”“常常”这样的典型的频度副词的差异性,从而证明了他们具有较强的主观立场表达能力。首先,在否定限制上,与典型的频度副词不同,非典型频度副词前面加“不”的情况较少,但是可以使用“别”“不要”来表示否定,也就是偏向于“语用否定”。其次,在内嵌限制上,分别从“频度副词+VP”能否作名词的修饰语以及强调格式“是……的”两个角度来鉴别,认为虽然“频度副词+VP”可以作修饰成分,但是由于与典型频度副词相比,“VP”情况的不同从侧面证明了其立场表达能力;强调格式“是……的”不能容纳评注性较强的副词,在语料库中并没有发现其与非典型频度副词搭配的语料。最后,在疑问限制方面,非典型频度副词没有办法来进行疑问,即使表达疑问,前面常与“为什么”类似的外状语搭配,主要是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因此,我们认为“老是”“动不动”“一味”“一个劲(儿)”的基本语用功能是主观立场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语言学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