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医学论文,本研究基于重症监护数据库(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MIMIC)-Ⅳ,对不同脓毒症患者使用不同麻醉药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关联进行比较,并探讨不同麻醉药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以便针对不同脓毒症患者治疗时采用更可靠,更有效,更有利的麻醉药,为临床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资料与方法
2.1研究对象和实验程序
2.1.1数据来源
重症监护数据库(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MIMIC)是一个大型、开放的多参数的结构化重症监护数据库,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生理学实验室、美国波士顿BID医学中心以及飞利浦医疗公司共同构建。该数据库的MIMIC-IV版本v.2.0收集了2008年至2019年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ICU内住院的患者资料,包括257,366名个体和196,527名成人。研究者需首先完成由麻省理工学院倡议的个人培训考试,取得访问数据库的权限。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MIMIC-IV中提取相关数据资料,以Sepsis 3.0诊断标准定义[8]纳入脓毒症患者。所有患者的隐私信息均已被识别并去除,研究不涉及伦理问题。
2.1.2诊断标准
根据《第三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的国际共识》[8]指南,将因感染入住ICU患者SOFA评分≥2作为脓毒症临床诊断标准(表2-1、2-2)。
医学论文怎么写
..........................
2.2数据提取
使用PostgreSQL v14.0软件在MIMIC-IV.2.0数据库的数据包中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以下内容:(1)基础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体重等;(2)出入院信息如出入院时间、出入ICU时间、白细胞及存活时间等;(3)确诊为脓毒症前后所使用的麻醉药物;(4)患者的主要科室来源;(5)利用PostgreSQL v14.0软件使用SQL语言分析提取的临床数据,计算出使用麻醉药前后时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Comorbidity Index,CCI)等疾病评估评分。若患者存在重复使用相关麻醉药物,纳入诊断脓毒症前后时所使用的麻醉药物。MIMIC-IV数据库中变量数据缺失较常见,排除有相关数据缺失的患者。
.....................................
3结果
3.1纳入患者的一般特征
3.1.1总纳入患者的一般特征
累计纳入9166位脓毒症患者,其中使用肌松药的脓毒症患者有516例,使用镇静药的脓毒症患者有2718例,使用镇痛药的脓毒症患者有5932例,纳入人口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男、女)、体重、SOFA评分、合并症(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痴呆、慢性肺疾病、风湿性疾病、消化性溃疡病、轻度肝病、无慢性糖尿病并发症、有慢性糖尿病并发症、截瘫、肾性疾病、恶性肿瘤、重度肝病、继发性实体瘤和艾滋病)。整体及使用肌松药、镇静药、镇痛药患者的一般特征见(表3.1)
医学论文怎么写
......................
3.2麻醉药对脓毒症患者血浆中炎症细胞的影响
通过统计使用不同麻醉药后脓毒症患者血浆中相关炎症细胞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顺阿曲库铵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第7天高于罗库溴铵组(p<0.05),而罗库溴铵组患者的淋巴细胞百分比在第7天高于顺阿曲库铵组(p<0.05)。
芬太尼组的白细胞计数在第3、4、6天时高于氢吗啡酮组(p<0.05);芬太尼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3、4天高于氢吗啡酮组(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第4天高于氢吗啡酮组(p<0.05);芬太尼组的淋巴细胞百分比在用药当天高于氢吗啡酮组(p<0.05)。
咪达唑仑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在用药当天及第7天高于右美托咪定(p<0.05);而咪达唑仑组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在用药当天均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
......................
3结果...............................11
3.1纳入患者的一般特征.................................11
3.1.1总纳入患者的一般特征...................................11
3.1.2使用肌松药患者的一般特征...............................12
4讨论.................................25
5结论....................29
4讨论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宿主的免疫防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构成了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正常状态下,这些细胞通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然而,在脓毒症的情况下,这些细胞的行为和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炎症反应的进程和组织的损伤程度[42]。
响炎症反应的进程和组织的损伤程度[42]。在脓毒症的早期阶段,单核细胞通过血管迁移到炎症部位,并在此处分化为巨噬细胞。这些活化的巨噬细胞能够产生和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如TNF和IL-6,这些因子会放大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加重[43,44]。与此同时,脓毒症的炎症消退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受损组织的清除和细胞自噬的参与。自噬在降解病原体成分和受损细胞器方面发挥作用,有助于减少炎症和细胞活化,防止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和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Receptors,PRRs)结合,从而抑制过度的免疫激活[45-47]。
在脓毒症的后期,可能会出现免疫抑制的现象,其中包括淋巴细胞的耗竭和T细胞功能的改变。这种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导致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下降,使得脓毒症的病程更加复杂和难以治疗[48-50]。
总之,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它们的行为和功能的变化直接影响炎症反应的激活、维持和解决。了解这些细胞在脓毒症中的角色对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管理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至关重要。图3-5中显示在脓毒症早期其血浆中的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水平是高于正常值,因为MIMIC中不包括炎症因子等相关数据,所以为对此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会在后续的相关实验中进行进一步研究。
医学论文参考
...........................
5结论
(1)使用顺阿曲库铵、罗库溴铵可以增加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使用右美托咪定、氢吗啡酮均可明显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2)肌松药中,顺阿曲库铵组和罗库溴铵组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无差异;镇静药中,右美托咪定组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优于咪达唑仑组;镇痛药中,氢吗啡酮组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优于芬太尼;咪达唑仑联合氢吗啡酮的使用比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的使用更有利于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3)当脓毒症患者合并轻度肝病时,顺阿曲库铵组患者的病死率高于罗库溴铵组,而在合并慢性糖尿病并发症时罗库溴铵组患者的病死率高于顺阿曲库铵组;当脓毒症患者存在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痴呆、慢性肺疾病、风湿性疾病、轻度肝病、有慢性糖尿病并发症、无慢性糖尿病并发症、肾脏疾病、恶性肿瘤和继发性实体瘤时,咪达唑仑组患者的病死率比右美托咪定组高;当脓毒症患者合并周围血管疾病、风湿性疾病、无慢性糖尿病并发症和恶性肿瘤时芬太尼组患者的病死率高于氢吗啡酮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