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就在于控制思想理念的普遍必然性,所以哲学是关于事物思想的调查,它是以思想本身为内容的思想。普通说来思想的产物即思想,而对思想的方式进一步加以规则的话,就是概念。其中阐明了要把反映思想的系列概念作为再认识、再思想的对象,思想我们的思想,思想也只要经过概念来诠释,来释放。黑格尔便运用了共同的哲学言语、概念、术语来阐明和把握世界,并反映出其思辨思想的深度。
这一时期的哲学以“主体”、“理性”为引导哲学思想与理论开展的关键词,这些哲学言语反映出了“明智的形而上学”思辨的性质,蕴涵和记载着它的思想及其开展的进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被西方言语学家称为是逻辑分析的典型范例。他在逻辑上倡导“逻辑主义”,其在《我的哲学的展开》一书中这样说:一切的纯数学都是从地道的逻辑前提中推演出来的,都仅仅运用一些可用逻辑术语加以定义的概念。罗素把数学归为逻辑的基础,而又把全部的哲学问题归为逻辑问题。所以,哲学的任务就是要以逻辑的方法对哲学命题中止分析。
罗素的哲学言语又惹起了后人的考虑,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把逻辑也视为哲学的实质,以为“哲学工作主要是由解释构成,哲学的结果不是某些数量的‘哲学命题’,而是任务题明晰。哲学应该阐明和分明地划分,否则就像是含糊不清的思想”。在他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廓清言语的活动,就是研讨言语的逻辑,使思想在逻辑上明晰。固然他们把全部哲学放在对言语的批判上有些偏颇,但实践上深化了近代哲学的自我认识,其标明着哲学言语在引导和标示着哲学思想的不时深化。
在言语哲学中虽然有某些概念,如主体、客体、本体、自我、谬误、经历等曾在传统哲学中呈现过,但已新陈代谢,这些哲学言语、概念引发着现代哲学家以逻辑剖析的办法阐发或赋予其新的意义。由于言语哲学着重研讨言语在运用中的辨认与取得意义或确保意义的存在,研讨它在思想和理论中作用,因此有其共同的哲学术语,如指称、意义、谬误、意向、命题、函项、悖论、摹状词、图像、逻辑原子等概念便 占领了重要位置,原有的传统意义上的主体、客体、本体等概念逐步淡出。
哲学言语在开展,哲学思想在行进。另外,在现代哲学中,还有现象、意志、交往理性等概念,其中都反映出某一特定的哲学理论。它们拓展着哲学范畴,推进着哲学的开展。其进一步阐明“道”为万物之源。《韩非子·解老篇》中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即“道”是万物构成的原理,是万物构成的总汇。理是构成万物的外在形象;“道”是生成万物形象的缘由,所以说,“道”是条理化的东西。
玄学家王弼视“道”为“无”,以为“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万物必生于无形无名者,它是“万物之宗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寂然至无,是其本也。而“道”者即“无”之称也。所以“无”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因而提出了“贵无论”及新的概念,由此论证世界的本体。后来张载也谈到“道”,但他是以气言“道”,以为气化 的过程就是“道”。他提出了“太和”的概念,即气的全体或阴阳和合的矛盾统一体,他在《正蒙·太和篇》中指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铟媪、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道”指太和之气变化盛行的过程。所以张载的“道”与老子的“道”意义有别,老子之“道”指先于天地的本根和终究的规律,而张载之“道”则指“气”(事物)的存在或变化的进程,因而“气化”有“道”之名。除老子的“道”论引至人们的思索外,还有哲学家提出了“气”为万物本原,以“气”之概念解释宇宙的生化。如“精气说”,以为构成万物的根本元素 即“精气”,“精气”是生命和聪明的本源。汉代王充提出“气一元论”之说,以为元气是万物的原始物质根底,“夫天者,体也,与地同”,“天地,含气之 自然”。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进一步充实、丰厚了“理”的观念,他以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先有理,后有气。“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以为有此理后,才有此气,理在气先,理是万物的根本,然后依次生成万物,故理是永世 固存的,是万物的本原。
理学进一步展开了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思想。除提出“道”、“气”、“理”等哲学概念、范畴外,哲人们还 由此而引导着许多新的哲学范畴、命题的生成。这表现了中国哲人的思想层次不时地提升,认识不时地深化。
哲学概念构成和展开的过程也是哲学思想和哲学理论行进与深化的过程。无论是从纵向还是从横向上来说,哲学理论历史性地展开与展开都尽显于哲学言语、概念之中。在一定意义上说,哲学言语的历史就是哲学思想和哲学理论的展开史,也可以说,哲学史就是一部哲学概念史。
哲学就是在各种学说、理论的相互批判和 自我批判中不时地引出或规范出新的哲学概念和命题,搭建出新的概念框架,致使构成新的哲学理论 ,使哲学不时地获得重生。
现代系统论关于中国古代有机论哲学也是一种否认,但古代有机论哲学的准绳还在,也可称它为现代普通系统论的原始方式。这些准绳正是渗透、蕴涵在不时更叠的哲学概念之中,也正是哲学言语的更叠和开展才使这些传统的东西不时得以发扬光大。哲学言语、概念铸起了哲学生命。生命不是静止的,它是一种活动,而哲学的生命就是肉体活动,这一延绵不绝的“概念运动”或由它助推的这种肉体活动如甘泉一样涌入了哲学的历史,而正是哲学言语、概念成为整个哲学有机生命“不变灭”的根底。
新的哲学言语、概念的降生与演化常常是在旧的言语资料运用的根底上呈现的。哲学言语不但给人们呈现出已知的谬误,而且经过哲学言语不时发明更新,也成为人们提醒未知谬误的手腕。在理论的根底上,哲学言语促使了哲学思想的进步,反过来,哲学思想的开展也使哲人们对事物及其认识作出新的笼统和概括,取得、提炼出新的概念。随着理论的开展,历史的进化,哲学言语在活动中不时添加和创新,在它的引导下,哲学思想成果也相应地增加和变化,从而促使哲学向更为深远的方向开展,使哲学的历史不时地持续下去。
总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哲学言语,哲学概念固然在方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有其历史开展和演化的过程,使我们从不同的哲学言语中看到了哲学思想开展的倾向与深度以及哲学思想开展的脉络,从而标明哲学言语是哲学思想和哲学开展史中“不变灭”的根底这一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