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互助文化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耦合探讨——以H县D村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566 论文编号:sb2023092416310651076 日期:2023-09-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研究基于所选个案的思考,初步形成耦合的对策路径,即:一是完善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关系去提升社会互助的积极性;二是强调要以法治为导向,大力推进互助的现代转型;三是基于“爱心银行”的建设理念,创新完善互助机制。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传统互助文化
关于什么是传统互助文化,国内已经有很多学者很早就给出了相关的概念说法。其中,最早提出互助概念的孔子认为“在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仁爱”就是一种互助的理念,互助是一种道德义务”①。其次,当今对传统互助文化研究的学者大都认为“传统互助文化是建立在乡土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一种互助理念,是现代乡村社会的关键组成部分”②。学者刘金海认为,“在中国农村历史上,不管是生产互助行为,还是资金互助行为的发生,都是建立在坚实的互助关系基础上的”③。由此可见,国内学者虽然有很多关于传统互助文化的观点看法,但大都是将传统互助文化包含在某一大的观点下去定义,对互助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去说明,而且对于互助理念的观点没有系统性、概括性,这对人们准确把握传统互助文化的外延带来困难。鉴于当前有关传统互助文化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适应本研究的需要,在此对传统互助文化的内涵进行界定。
(1)传统互助文化的内涵
中国几千年以来对于互助文化的相关概念说法也是众说纷纭,其中最著名的有圣人孔子在其《论语》、《孝经》中提出的关于“仁”的思想观点,从儒家的观点来看“仁”就是互助,也就是互相帮助。在《孝经》中提出“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④。孔子的观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从孝敬父母的人伦道德中延伸出“爱人”“仁爱”等礼仪仁法,从互助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人之间的互助和伦理义务是建立在家庭血缘关系中的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并慢慢延伸成为社会交往的依据”。儒家思想中传统互助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是一种应尽的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即延伸为乡村社会中的“传统互助文化”。在《论语中》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①。这表明“仁”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因此,上述的互助文化内涵及外延主要体现的是血缘宗族关系间的互助伦理和义务。 

政治论文怎么写
政治论文怎么写

..............................
(二)理论基础
1.协同治理理论
首先,协同治理理论是由协同理论发展演变而来,协同理论也叫“协同学”或“协和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物理学理念,是由著名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次提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协同学,目的在于通过某种形式的互动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空间、时间以及功能结构进行研究①。“协同”一词有指在劳作中合作之意,后来学者又将有关协同论的理论和方法论用来指导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以此达到善治的目标,帮助治理效能达到最大化。依据不同学者对于协同理论和治理理论的共同之处整合,可将协同理论放置于治理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中,让治理更加多元化,协同化,于此延伸出了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理论,是一种新兴的交叉理论,它是由“治理理论”和“协同论”组合而成的。“治理”的本质描述为“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并不依靠政府的权威或制裁,它之所以发挥作用是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②。此外,协同治理理论是用协同论的理论和方法论来指导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以此达到善治的目标。国内学者根据治理理论和协同理论的阐述,将协同治理定义为“处于同一治理网络中的多元主体间通过协调合作,形成彼此啮合、相互依存、共同行动、共担风险的局面,产生有序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①。从协同治理的内涵中可以看出协同治理其实蕴含了协同和治理之间相互协作的含义,而协同治理则更强调协同与治理的关系,关注多元化的相互协同合作。
..........................
二、乡村传统互助文化的内容及与治理现代化耦合之必要性、可行性
(一)乡村传统互助文化的内容
乡村传统互助文化内容体现的一种理论逻辑主要是一种社会资本的运作流通理论,一是季节性的互助中季节性资源的合理流通利用、流转、互补;二是地缘性的互助中远亲不如近邻,熟人社会环境下的资源流通;三是一种血缘性的互助,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使得血缘情感资本的流通。
1.季节性的互助:资源的时空性流动
季节性的互助实质上是一种传统形式的互帮互助行为,其体现的是一种在农村社会中比较稳定的个人与个人之间单一的互助行为,依托熟人社会而拓展,诸如乡村的基本生产活动中的耕田、插秧、修建房屋等生活基础设施的互帮互助。学者起建凌认为“季节性的互助行为包括了生产上的共耕、助耕,生活上的要粮、共建房屋等,且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①。以上学者的观点实质上体现了一种资源的时空性流动,乡村群众合理利用手中的自然资源去生产生活。但随着现代性的因素渐渐融入传统乡村社会,季节性互助中资源的时空性流动也会自然的形成一些合法的民间互助组织,从而形成稳定而规范的现代互助体系,如曾经乡村社会中的生产队、人民公社等互助组织。在乡村社会的场域中,季节性的资源空间互助涵盖了此区域不同人员、不同民族间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互助行为、习俗及制度规范,且同一区域的人员养成了在生活习俗上相互适应,文化上相互借鉴认同,重大自然灾害一切共同应对,守望相助、彼此帮扶的互助行为,以满足帮助自身更高效的进行生产资料、生活谋生的基本需求。
2.地缘性的互助:远亲不如近邻——熟人环境下的资源流通
在传统的社会里,信任基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而非 “理性契约,熟人间的信任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基础和前提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仅仅靠一种简单性的季节性互助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因此,人们在依靠这种季节性的互助行为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一种熟人环境下的资源流通,在当前被简称为“人情”。人们正是依靠这样的一种人情关系去保持维持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所提到的那样“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③。
............................
(二)传统互助文化与乡村治理现代化耦合之必要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视为促进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将传统互助文化嵌入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使两者相互耦合融合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反之,我们在进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如何保护传统互助文化这样的优秀治理文化,使之可以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传统互助文化与乡村治理现代化耦合研究中需要注重的方面,两者耦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互助文化是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传统互助文化一直以来都存在于乡村社会的治理中,而传统互助文化在乡村社会这个场域下演变为了一种优秀的自治文化,所以传统互助文化是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其内生于乡村社会的中。而传统的乡土文明正是由乡土文化诞生的载体,乡土文化是乡村治理所必须依赖的一种优秀的自治文化,正如由传统互助文化所延伸的互助治理文化构造了乡村社会生活中乡土文化结构,诸如像“伦理本位”、“血缘宗法”、“家族主义”、“地缘观念”、“差序格局”等构成了乡村互助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正是这些构成了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其次,互助文化一直无形的藏匿在乡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其缓慢的 进化为乡村社会的一种风俗习惯,始终贯穿乡村自治的过程中,并发挥其内生力量的功能属性。另外,互助文化内生于乡村社会中的一种基本风俗,不断维护着乡村社会治理的生命力,形成乡村社会的基本道德伦理,延伸为乡村礼俗、人情等乡村社会关系,构建了乡村社会一种“互助互惠”的乡村治理格局。总之,乡村传统社会一直能传承乡土文化本质不变,而且仍然还可以保持可以延续下去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以人情礼俗构成了其内在延续的价值逻辑导向,而互助刚好是形成这样一种价值逻辑导向的重要内容。因此,从源远流长的乡村社会发展进程来看,乡村传统互助文化及其实践是与乡村自治的体系是相一致的,互助文化及其行为自古以来就在乡村社会生活中发育,是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
三、传统互助文化与乡村治理现代化耦合的困境及原因 ........ 28
(一)基层政府职能的扩张与互助空间的弱化 ............. 28
(二)市场自利机制异化乡村治理互助文化的基础 ......... 33
(三)乡村就业机会增多,弱化了传统的互助需求 ......... 36
四、传统互助文化与乡村治理现代化耦合的路径 .............. 40
(一)完善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提升社会互助内在动力 . 40
(二)以法治为导向,推进互助形式的现代转型 ........... 42
(三)基于“爱心银行”建设的理念,创新互助机制 ....... 44
结语 ........................ 47
(一)结论 .................... 47
(二)展望 ........................ 47
四、传统互助文化与乡村治理现代化耦合的路径
(一)完善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提升社会互助内在动力
实现乡村传统互助文化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耦合需要依据以上的问题,完善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提升互助内在动力,将政府的治理能力及乡村自治的能力与传统互助相耦合。其推进路径主要有: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恢复传统互助内生动力,鼓励乡村自治,还权于乡村群众;加强政府的引领和市场化的协同,推进乡村社会互助组织的生长;推进政府治理及乡村自治与传统互助文化的兼容耦合,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1.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恢复传统互助内生动力
从传统互助文化的角度去强调政府服务职能的完善,恢复传统互助内生动力,有助于鼓励乡村更好地自治,推进传统文化高效的融合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同上,完善政府的服务职能的一个基本目的是在于要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可以充分行使自治的权利,使得传统互助的自治有效发挥其内生动力。由此,要保障乡村民众的基本自治权利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必须在广大乡村地区强调政府的一种服务理念,将原本属于乡村群众的权利还给他们自己,政府在其中大多数充当服务功能,并充分尊重原有的传统自治互助文化的功能属性,恢复传统互助文化的内生动力,实现与政府治理及乡村治理的耦合。总之,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保证传统互助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发挥,一方面有助于针对性解决如今乡村传统地区的互助文化异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乡村群众自我建设乡村的智慧和积极性,更是有益于传承优秀自治文化,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美丽富饶的乡村。

政治论文参考
政治论文参考

.................................
结语
(一)结论
第一,研究基于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视角探索传统互助文化与乡村现代化的耦合模式,建构传统互助文化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机制,结合当下中国乡村乡土社会的基本规律和问题所在提出传统互助文化与乡村治理的耦合路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也对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现代治理的融合、乡村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二,基于国家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把传统互助文化与乡村治理现代化耦合的研究当成一个新的研究趋势和热点去深入探索,并通过对相关基础概念的解读,理论基础的剖析,寻找传统互助文化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相互耦合的内在关联,再有找到两者之间的共性之处,创新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其次,通过对传统互助文化内容学术逻辑上的提炼,并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现代化的特征论证传统互助文化与乡村治理现代化耦合的可行性、必要性,为论文的进一步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学理分析。
最后,研究以具有传统互助文化风情的D村为例,以“传统互助文化”为切入视角,聚焦传统的互助文化如何与乡村现代治理相耦合融合为研究方向,通过相关资料解读、问卷调查、访谈材料、多样的典型案例分析,系统阐释传统互助文化与乡村治理现代化耦合的理论基础、相关概念、发展现状及问题。因此,研究基于所选个案的思考,初步形成耦合的对策路径,即:一是完善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关系去提升社会互助的积极性;二是强调要以法治为导向,大力推进互助的现代转型;三是基于“爱心银行”的建设理念,创新完善互助机制。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新时期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