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文最大的创新之处是选题新及视角新,目前学术界关于对爷台山反击战的宣传研究并未深入涉及,也尚未发现有关专题性研究成果,现存的学术论文及专著,只是片面零散的提及。
一、爷台山反击战概况
(一)爷台山地区的地理概况
1.自然环境方面
政治论文怎么写
爷台山地处历史悠久、钟灵毓秀的三秦之腹、泾水之阳——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爷台山,古称“大唐山”,因唐高祖常派人在此山采茶而得名,后因在山上修建数座庙宇,供奉神祇,当地人将神祇称作“爷”,故得名“爷台山”。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和抵御国民党军队入侵的前哨阵地,英勇不屈的淳化人民,肩负着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的神圣使命。据统计,爷台山地区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处于东经108°28’—108°29’,北纬34°52’—35°03’之间。
爷台山地区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位于连绵起伏的乔山山脉南端,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长约8公里,宽约3公里。平均海拔1120米,主峰海拔1313米。雄踞渭北高原,地势险要,东临耀州的张果老崖,西毗豹子沟、桐树渠、火抱山和老庄梁,南接陶家庄,北连千沟万壑,山势雄伟壮丽,“境内南北大山皆为天然屏障,有屯兵、易守之地利。塬间河沟相隔,山地敞阔,谷深林密,水清草肥,为兵家常争之关隘要地。”①它既是扼制进出淳化、耀县、三原等县的“咽喉要道”,又是陕甘宁边区南至关中、西安的必经之路。
爷台山地区位于渭北黄土高原南缘,地处北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以春旱、干燥、多风、气温多变;夏季炎热,多雷阵雨;秋季温凉,多连阴雨;冬季寒冷,雨雪偏少为基本特征。年平均气温9.8℃,年降雨量600.6毫米”②,气候宜人,林草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达75%,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山体多为砂石和礓石,植被类型以刺槐林和油松林为主,山中野生药材丰富多样,如黄芪、苍耳、防风、茵陈等。
...............................
(二)爷台山反击战的历史背景
爷台山反击战爆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落下帷幕,中国内战即将风云突起之际,它的爆发绝非偶然,表面上看似是国共双方的一次小摩擦,背后却蕴藏着国共双方军事、政治等方面的较量。
1945年新年伊始,蒋介石发表元旦广播演讲,声称:“今年把握发动反攻最后时机,不待战争结束召开国民大会”①,这实际上是蒋介石设置的一个政治骗局。1月至5月,国共双方多次进行谈判,但因立场的不同导致双方始终未达成共识,最终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谈判宣告停止。多次谈判虽然并无定论,但于中共而言“每次谈判都对我们有益,每谈一次就孤立了一次顽固派。”①赫尔利作为国共关系“两面派”的调停人,他一面极力攻击和诬陷中国共产党,一面又与国民党同流合污,极力为蒋介石主张召开的“国民大会”捧场。毛泽东在《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一文中尖锐地指出:“赫尔利蒋介石这一套,不管他们怎样吹得像煞有介事,总之是要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进一步破坏中国人民的团结,安放下中国大规模内战的地雷,从而也破坏美国人民及其他同盟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和战后和平共处的共同利益。”
同年7月,国际局势突发历史巨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法西斯战线已全面崩溃,日本帝国主义已穷途末路。同时,此年也是中共与美国政策发生转折之年,美国的对华政策从“援蒋抗日”转变为“扶蒋反共”,对此中国共产党同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进行了坚决斗争,并以怀疑、警惕和克制的态度从容应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毛泽东在多篇文章中尖锐地指出:“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说明了美国反动派的猖狂。但是一切中外反动派的阻止中国人民胜利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③“这个以赫尔利为代表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危险性,就在于它助长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增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④直至“七大期间及随后的决定标志着中共与美国的合作政策画上了句号。”
..........................
二、中共对爷台山反击战的全面应对
(一)政治上:坚决反击
中国共产党在爷台山战斗的全过程中,审时度势、顾全大局,始终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始终站在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政治高度,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政治上坚决反击,同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作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应对措施之一。
1.战前:坚定立场
1943年5月22日共产国际宣布解散之后,蒋介石就密谋了作战计划,“迅速收复囊形地带(指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因这块区域呈囊形而得名)”,必要时“收得陕北地区”。幸得长期潜伏在胡宗南身边的机要秘书,中共地下党员熊向晖及时准确地将这一重大情报传递给了党中央,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深刻揭露了蒋介石的阴谋。在国内外政治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不得已急刹车。虽然闪击延安计划最终并未成功,但国共关系却陷入了僵局。面对国民党的反共阴谋,中共以大局为重,适可而止,及时主动停止了宣传攻势,以此来表明缓和国共紧张关系的态度,并着力于国共合作抗日。
1943年8月2日,周恩来在延安欢迎晚会上发表演说,阐述三年以来的国际国内形势,批判国民党当局在抗战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念,高度肯定了共产党三年来取得的伟大进步,例如两度制止了内战的危机(皖南事变)和国民党在第三次反共高潮期间,准备闪击陕甘宁边区的阴谋。他坚决表明共产党仍准备与国民党进行协商,坚持国内团结,共同消灭内战危机,愿意“与其他各抗日党派各抗日力量进行合作,以坚持抗战,以推动进步。”
1944年2月10日,毛泽东、彭德怀发给邓小平、滕代远关于识破并揭露蒋介石以反共缓敌进攻的诡计的电报,指出国民党“去年七月向边区威胁,受到英美及国内责难,目前国际情势更不利于大张旗鼓反共。”其中向各关系透露蒋介石“以不进攻陕甘宁边区,减少包围边区兵力”以示对中共让步。
...............................
(二)军事上:积极防御
爷台山反击战的实质是国共两党两军以军事冲突形式在政治上的正面交锋。面对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中共中央在战斗发生前已作出防御性部署,始终争取战略主动;在战斗激烈进行时,中共中央审时度势,采取正确的军事策略严守阵地;战斗结束后,中共中央权衡利弊,决定仍对国民党顽固派保持高度警惕,在军事上采取相关配套措施,积极防御。战斗结果表明,中共中央在对敌作战方面采取的军事英明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高瞻远瞩的军事战略指导思想也为当今时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战前:防患未然在爷台山战斗的号角吹响之前,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强调当务之急是与国民党联合起来,团结抗日,共御外敌,进而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但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时刻高度警惕国民党派的内战阴谋。这是因为国民党觊觎陕甘宁边区已有数年之久。1943年6月,蒋介石询问胡宗南关于西北地区的军事筹备情况,命令其将部队调至延安外围,时刻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毛泽东在《质问国民党》一文中指出,国民党有两个集团军包围陕甘宁边区,“担任河防的第一、第十六、第九十等三个军中,开动了两个军,第一军开到彬县、淳化一带,第九十军开到洛川一带,并积极准备进攻边区,而使对付日寇的河防,大部分空虚起来。”①中国共产党正式向国民党中央提出抗议,要求其纠正“撤退河防大军,准备进攻边区,发动内战”,“破坏团结、侮辱共产党”的错误;向国民党总裁蒋介石提出要求:“下令把胡宗南的军队撤回河防”,“取缔中央社,并惩办汉奸张涤非”;向一切不愿撤离河防进攻边区和不愿解散共产党的国民党人呼吁:“行动起来,制止这个内战危机”,“合作到底,共同挽救民族于危亡。”
...............................
三、各界舆论对爷台山反击战的反响对比 .......................... 38
(一)国民党报对爷台山反击战的宣传:颠倒黑白 ................. 38
1.掩盖事件真相,嫁祸共产党 .......................... 39
2.包庇祸首梁干乔 ............................ 41
四、中共应对爷台山反击战的历史经验 .......................... 64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守自卫原则 ................................ 64
(二)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政素质 ................................ 65
(三)锤炼战斗作风,锻造硬骨头精神 ................................ 65
结语 .......................... 68
四、中共应对爷台山反击战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守自卫原则
政治论文参考
在艰难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遭受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九一八事变、张国焘南下分裂、西安事变、皖南事变和爷台山反击战等突发事件的考验,但中国共产党并未一蹶不振,反而牢固树立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过三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每一次都准备发展为全国范围内的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才没有让蒋介石的阴谋诡计得逞。蒋介石一直以来的政策都是袖手旁观,等待胜利,保存实力,时刻准备发动内战。在爷台山反击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仍未放松警惕,毛泽东科学地预见到蒋介石要“下山”来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了。
自1938年10月以后,国民党大肆主张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蓄意制造多起摩擦事件,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军民根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给予国民党顽固派以彻底的打击。
爷台山反击战,是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有理、有利、有节”的自卫原则,在政治上揭露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在军事上集中优势兵力实施的一次有力反击。鉴于蒋介石对人民“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精辟地提出对应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绝不允许蒋介石轻而易举地损害人民的利益。
...........................
结语
爷台山反击战是抗战后期国共双方发生摩擦的最后一战,是国共双方军事、政治之间的较量,是中国共产党以少胜多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共产党转危为机顺势扩大政治影响和构建其正面形象的一个成功范例。中共在爷台山反击战中的英明决策和灵活应对,对于教育人民、动员人民,甚至对解放战争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结束战斗七十多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次战斗,研究这段历史,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结 语 爷台山反击战是抗战后期国共双方发生摩擦的最后一战,是国共双方军事、政治之间的较量,是中国共产党以少胜多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共产党转危为机顺势扩大政治影响和构建其正面形象的一个成功范例。中共在爷台山反击战中的英明决策和灵活应对,对于教育人民、动员人民,甚至对解放战争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结束战斗七十多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次战斗,研究这段历史,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