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笔者认为阿伦特的哲学在早年与晚年之间表现出一种巨大的转变,其涉及的现实政治问题和历史问题错综复杂,加之其行文又较为散乱、旁征博引、内涵丰富,也是较难攻克的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研究背景
政治论文怎么写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一直以来始终受到学界的热切关注,其理论更是通过各路学者的解读和发展不断地迸发出与时俱进的活力。在任何一个时代,康德的哲学都能够独具价值18世纪末,启蒙运动高举人类理性大旗以开启民智,然而康德却指出,人类理性自身早已陷入了一种特殊的困境,这些由人类理性自身提出的问题反过来超出了人类理性能力的解释范围。人类理性所运用的原理自身缺乏解释力而令人怀疑,人类理性也跌入了无望的黑暗和矛盾之中无法自拔,只有彻底揭露隐藏于其中的错误才能挽救人类理性和整个形而上学于危机之中。届时独断论的专制更是早已招致了诸多的不满,起而反对之的怀疑论者又试图推翻整个形而上学的大厦。在这样的危机下,成熟的判断力成为了这个时代哲学领域所呼唤的救星,理性必须摆脱虚假的知识重新确立起自身。而康德为这一困境提供的解决途径就是对理性能力自身进行批判和重建,从而使新哲学的出现成为可能,为建立全新的形而上学体系铺平道路。①在当下这个时代,研读康德仍然对我们社会政治生活具有轨物范世的作用,虽然其建立的批判哲学体系早已历经了无数后来者的修正和反思,但是其思想中的深邃智慧仍足以令我们敬畏。
而阿伦特,作为20世纪最著名、最具原创性的犹太裔女哲学家,立足于自身的经历及其对20世纪整个世界所呈现出的新状况的观察和分析,在不断的反思和发展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在纳粹统治的黑暗笼罩下,她的哲学饱含了对人类境况的关怀和对世人的爱。在晚年,阿伦特旁听了战犯艾希曼的审判。经过对此等战犯的了解,她反思了自己早年的理论,继而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哲学转向。她通过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分析,深入理解了这场灾难的面目,并不断地从前代历任哲学家那里汲取养分,重建漂浮在时间洪流中的人类境况与人类历史之间的联系,挽救深陷于泥潭中的迷茫的现代人。在这一过程中,康德哲学成为了她晚年心灵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她对于康德哲学的个人解读和进一步的创新性阐释无一不彰显了她深厚的哲理思辨能力和对这个世界敏锐的洞察力。本文就立足于阿伦特晚年对其个人哲学体系的重构和完善,挖掘其理论中对康德哲学的借鉴和发展之处,分析和论述两者哲学思想的关联,并进一步阐释阿伦特这一哲学转向的起因及其对政治哲学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
第二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康德和阿伦特各自的哲学理论研究已较为丰富,涉及到了两者理论的各个方面。关于阿伦特对康德哲学的借鉴、发展和个人解读也有不少的关注和论述。根据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现状,现总结如下。
一国内研究现状
首先国内学者对于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转向和艾希曼事件有过不少相关论述。
其中,刘丽娟将极权主义之下的恶分为了迎合之恶、平庸之恶和根本恶三种;①刘文瑾认为,现代生活加剧了人的异化,致使人的道德判断能力缺失,而艾希曼作恶的过程恰恰就体现了一种集体道德的崩溃,是一种良知与无思的奇异结盟。②这一做法说明她渐渐放弃了根本恶中的神权因素,转向了对世俗个体责任的追究。刘剑涛认为极权主义带来的是道德与良心危机,而此时思考能够激活良知。③张永、龙红霞则对根本之恶与平庸之恶进行了比较,并指出这两者之间是纳粹主义者与参与者的区别,只有诉诸思考、意志和判断力才能抵御这种平庸之恶;④朱蔷薇指出只有建立于友谊之上、突破了私人领域的公共道德才能沟通这两个领域,抵抗极权主义之恶;⑤而陈高华在《从多余性到无思性:论根本恶的平庸》之中通过对“恶”这一概念的分析,指出艾希曼的平庸恶不同于所谓的根本恶,是一种由不思考所造成的恶。⑥针对这一问题,学者徐亮认为阿伦特在艾希曼的悲剧中看到了个人思考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无凭借的思考,勇于承担政治责任,从而减少作恶的可能性。⑦河北师范大学的王尚林对“平庸之恶”这一现象做了深入的探讨;孙晓静认为阿伦特之所以抽象出一个恶之平庸性的艾希曼,根本目的是为了表明纳粹机制下参与者的大众行为准则,从而反思每一个个体的行为;⑧康凤认为平庸性的人格是现代化的产物,而邪恶则来自外在偶然因素;⑨周毅将艾希曼的无思归结为个人道德判断能力的缺失。在政治层面,无思意味着盲目的服从。
.............................
第二章阿伦特早年行动理论及其哲学理论体系的转向
第一节阿伦特的行动理论简介
一积极生活中行动的重要性
20世纪的危机催生了阿伦特的哲学理论,并对其终生的思想流变产生了巨大影响。阿伦特认为,西方哲学传统对政治生活的鄙视削弱了人们对政治事件应有的关注力,使得人们从行动世界中退却,从而滋生了极权主义和道德危机。作为应对,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一书里提出了积极生活这一概念,并将其与传统哲学家在沉思生活中对永恒和不朽的追求进行了对比。而后关于人类的积极生活,她也做出了自己的分类,将其分为了三种不同的形式,分别是:劳动、行动和制作。早年的阿伦特曾师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并在此熏陶之下基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视角对政治行动大为赞扬,将其视为实现人类积极生活的根本所在,是一种最为高尚的人类生活方式。
根据阿伦特的理论,行动是唯一一种不以任何物或事为中介的,而直接在人们之间进行的活动,①与之相对应的是复数性的人之条件,即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人们。它体现了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和栖居于世界这一事实,阿伦特此处的世界概念实际借用于海德格尔。行动的展开要求公共领域的存在,这一领域由无数的人际关系网组成,是一个供人们共同生活的场所。构成政治的首要要素——权力,也就是构成公共领域显现空间的基本条件,更是其重要结果之一。权力必须被众人认可,一旦人们共同行动的能力被打散,退化为了各自画地为牢的孤岛,权力就会烟消云散,甚至为无序、伤害性极强的暴力所代替,人类生活也将随之陷入混乱。由此可知,人类的政治生活端赖于公共领域的存在和他人的在场。唯有在这个领域中,平等而独特的个体才能产生深厚的友谊,从而建立起一个良序的共同体。
..............................
第二节阿伦特早年的理论体系中关于实践生活中判断的阐释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是来源于古希腊的一个名词,最早出现于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之中。实践智慧一词的含义就是政治领域的行动者妥当、合理地处理公共政治事务的能力,是一种“去行动”的政治实践能力,是政治行动家的首要德性,与哲学家的沉思有着本质的区别。书中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都包含于理智德性之下。④阿伦特早年的判断力理论,借鉴了亚里士多德的“审慎”学说,实际上脱胎于他所谓的“理智德性”。
“理智德性”作为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古老概念,与灵魂中的道德德性相对,受到“逻各斯”的指导。根据其思考对象的变化与否,理智德性又可分为知识与推理两部分,分别叫做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不同的是,实践智慧既可以在普遍层面上进行运作,又可以在特殊事物上进行运作。也即是说,实践智慧一方面关注实践判断的真实性并为人类构建行动的普遍准则;另一方面,实践智慧还在特殊的层面上发挥作用,将上述普遍规则具体地运用于每一生活场景,指导我们的日常行动。后来的研究者对于实践智慧也纷纷给出过不同的解读,其中以奥迪为代表的研究者将其解释为追求合理性并经由深思熟虑给出理由,而以里弗为代表的研究者则认为在对场景的感知、辨别和顿悟之下采取行动才是实践智慧的真谛,最后以邓恩为代表的研究者坚持实践智慧必须体现道德德性,行动者必须知道如何向善,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包含了一种把握具体行动之特征的实践性直观以及一种寻求如何达到目的的途径与手段的实践三段论。
................................
第三章康德的审美判断力理论及其政治运用的缺失...............................25
第一节鉴赏判断的概念阐释.....................................25
第二节鉴赏判断的主要内容........................................26
第四章阿伦特对康德审美判断力理论的政治运用性解读............................34
第一节审美品味的主观性与独立自主的政治判断的共同性............................34
第二节关注外观的审美活动与外观的政治判断..........................36
第五章阿伦特晚年判断力理论的贡献:实现普遍与特殊的和解........................44
第一节特殊物如何在普遍性中获得自身的意义?......................44
第二节康德的目的论判断力理论中的普遍性因素...........................45
第五章阿伦特晚年判断力理论的贡献:实现普遍与特殊的和解
第一节特殊物如何在普遍性中获得自身的意义?
激发阿伦特对时间和意义问题思考的不只是康德,还有奥古斯丁和尼采对于时间问题的探究。
我们虽然要求进步,但是人类的生活能否真正摆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宿命和无聊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并推动历史的进步?这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困扰着哲学家的终极难题,对此难题的困惑早在作为哲学滥觞的古希腊哲学中就已有所体现。古希腊神话中曾多处提到神对忤逆自己的人类施加惩罚,而惩罚的形式根本来说都是将其困在一个永恒的循环中不得解脱。试问还有哪一种惩罚比失去未来、陷入死水般的生活更为可怖呢?每日被啄食肝脏的普罗米修斯、无休止推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都体现着人类对命运这种悲剧式循环的恐惧。古罗马的奥古斯丁第一次提出了看待人类世界历史的时间维度,他指出时间只是人类思想的延申而非支配这个世界运动的物理之流,①从而将上帝和自由意志等永恒之物排除于时间之外,挽救了现象世界。后来,尼采更是明确地提出了一个万物永世轮回的思想实验。他指出存在着支配所有过程的有限数量组合,当数量达到饱和时,先前的组合必会重复,故而我们只需抱有强大的意志和决心即可获得刹那的意义。作为特殊个体的人与世界甚至是整个时间河流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大难题。在中国古代,关于个体人类相对于整个宇宙的渺小这一问题亦曾有无数的文人骚客对之进行过反思与追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若张若虚与李白此类的盛唐喟叹到后来竟演变成了苏轼“寄浮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宋代人生哲学。同样,对于阿伦特来说也不例外,激活了她关于时间问题思索的正是尼采。若是一个人在暮年和疲倦时回首盛年的生活和工作,大概率会使自己陷入忧伤,会发现自己早已因忙于创造和享受而错过了端详生活的机会。因此,对生活和人生的判断只得在六日劳作之后的休息日才肯去发现人生的异常之美。但是这意味着,他错过了最好的时间。②尼采将其称之为“黄昏的判断”。
政治论文参考
................................
总结与展望
思行合一心智生活的判断被认为是阿伦特最伟大的著作,作为其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时的一部分残稿,这部遗世之作涵盖了她一生的哲学与政治智慧。在其中阿伦特对从属于内心运思的判断力进行了探索,与其前期对精神以外那个公共世界的关注已有很大不同。作为阿伦特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该书将成为20世纪人类精神中最为明亮的一盏灯。在这一阶段,阿伦特集中关注的是理论者而非实践者的“存在主义立场”。她将历史判断的特权全然地交付给了独自沉思的旁观者,而非在实践领域中立言立行的行动者。然而,历史判断真的是独属于旁观者的事宜吗?
虽然在康德的审美判断中,拥有品位的判断者确是属于旁观者的范畴,他们持有存在主义的立场,以辨析人事中的意义为此生志业。但是,问题是在历史事件中,赋予回溯性的旁观者比行动中的实践者更大的判断特权真的是必要的吗?在我看来,独立自主的反思性判断追求的是一种主体间性,是人类经验的一个普遍特征。历史判断,不必然局限于鉴赏者的品味,也不必局限于史学家和讲故事者的回溯,而是应该渗透在历史事件的每一个阶段。旁观者对此并无垄断权,演员与观众并不是毫无交集、全然区分的。将历史旁观者的判断置于首要地位不仅不能缓和思与行之间的矛盾,反而将历史判断中的政治性因素剔除掉了,使其行动性、自发性和多元性都大打折扣。故而,判断者需要调和思考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做到思行合一,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
总之,康德的哲学体系非常复杂、庞大,也深奥、难懂,涉及到了哲学、美学、伦理学、人类学、宗教等等众多问题,不可能轻易地被全面把握。阿伦特的哲学在早年与晚年之间表现出一种巨大的转变,其涉及的现实政治问题和历史问题错综复杂,加之其行文又较为散乱、旁征博引、内涵丰富,也是较难攻克的问题。本文在广泛阅读、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两者理论的继承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中所体现出的政治智慧进行了提炼。文章主要涉及到两者理论的对比,包括阿伦特对康德哲学的继承和她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解读和发展及其对政治哲学的贡献。最终,本文立足于关注现实的政治问题。通过对两者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行反思,以求其指导我们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做出正确的思考和判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