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近代以来日本儿童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明治维新时期第一次儿童道德教育改革
明治维新后的第一次道德教育改革主要是受到西方忠君爱国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改革内容主要是围绕国家主义和皇国史观思想为主线,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国家的政治需要。
明治维新后的第一次道德教育改革主要是受到西方忠君爱国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改革内容主要是围绕国家主义和皇国史观思想为主线,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国家的政治需要。
一、以适应国家需要为背景的儿童道德教育
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统治,开始实行天皇亲政.为了更好的维护天皇统治,统治阶级开始大力宣传神道教,有意神话日本,神化天皇。新政权建立之初,维护国家统一,统一民众思想,培养人才成了当务之急,因此开始大力发展教育,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得到了保障。这也是日本教育改革的开始,道德教育在这个时候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时候的日本受西方极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对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于1872 年颁布了《学制》,《学制》中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出现有关道德教育的课程,其中的内容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但作为一门道德课沿袭至今。《学制》涵盖了一些西方进步主义思想,但是其中“立身出世”等实用主义很多不符合当时日本的国情,在日本产生了严重的水土不服,遭到了人民的抵抗。到 1879 年,文部省发布《教育令》取代《学制》。但是《教育令》过度效仿美国的自由主义,对道德教育采取放任政策,导致全国道德教育的崩塌,因此很快就被废除。1879 年 9 月,日本颁布《教学圣旨》,《教学圣旨》主要以“忠孝、仁义、知识、人道”等为主要内容,直指明治维新以来的西方文化是“破品行,伤风俗者”、“祖宗之法,明君臣父子之大义”、虽一时取西洋之长揍日新之效,然其流弊弃仁义于后,徒竟洋风故也”;并指明道德教育应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明确了儒家伦理思想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国家主义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为明治维新时期维护天皇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提供了依据,对日本后来道德教育的发展影响甚远.
............................
第二节 战后初期第二次儿童道德教育改革
随着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尽管日本将摒弃军国主义作为这一时期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实际上军国主义和皇国主义仍然贯穿其中。
一、以摒弃军国主义教育为目标
第三章 战后日本儿童道德教育评价及对我国的启示 ....................... 26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统治,开始实行天皇亲政.为了更好的维护天皇统治,统治阶级开始大力宣传神道教,有意神话日本,神化天皇。新政权建立之初,维护国家统一,统一民众思想,培养人才成了当务之急,因此开始大力发展教育,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得到了保障。这也是日本教育改革的开始,道德教育在这个时候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时候的日本受西方极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对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于1872 年颁布了《学制》,《学制》中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出现有关道德教育的课程,其中的内容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但作为一门道德课沿袭至今。《学制》涵盖了一些西方进步主义思想,但是其中“立身出世”等实用主义很多不符合当时日本的国情,在日本产生了严重的水土不服,遭到了人民的抵抗。到 1879 年,文部省发布《教育令》取代《学制》。但是《教育令》过度效仿美国的自由主义,对道德教育采取放任政策,导致全国道德教育的崩塌,因此很快就被废除。1879 年 9 月,日本颁布《教学圣旨》,《教学圣旨》主要以“忠孝、仁义、知识、人道”等为主要内容,直指明治维新以来的西方文化是“破品行,伤风俗者”、“祖宗之法,明君臣父子之大义”、虽一时取西洋之长揍日新之效,然其流弊弃仁义于后,徒竟洋风故也”;并指明道德教育应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明确了儒家伦理思想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国家主义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为明治维新时期维护天皇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提供了依据,对日本后来道德教育的发展影响甚远.
............................
第二节 战后初期第二次儿童道德教育改革
随着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尽管日本将摒弃军国主义作为这一时期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实际上军国主义和皇国主义仍然贯穿其中。
一、以摒弃军国主义教育为目标
1945 年,随着二战的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同年九月,日本文部省发布“新日本建设的教育方针”,道德教育的改革在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中拉开序幕。1946 年,应美方的要求,修身科被废除,并于次年颁布了《教育基本法》。该法律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作为和平国家的建设者,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5]。这一时期的儿童道德教育主要任务是摒弃战时的军国主义,培养儿童对和平的热爱,灌输努力建设祖国发挥个人价值的道德观念。
1947 年,日本将“地理、历史、修身等科目合并,统称为社会科。社会科是将道德教育融入到这些人文学科当中,使儿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道德品格,通过对国家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了解,将道德品格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科的设立,标志着以社会科为中心的全面主义道德教育的开始”[6]。但由于社会科目标是将道德要求渗透到儿童的日常当中,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行为,因此概念性较强,并且与其他课程结合后,道德教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因此,1953 年 8 月,日本教育部提出,同意从小学高年级起对地理、历史课作出分别的系统教育。而对于道德教育,则还是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此后,日本文部省的官员又提出“将道德教育设为独立的学科”。1958 年,日本文部省对《学习指导纲要》进行了修改,正式设立道德课,全国的中小学每周要进行课外活动和特别的教育活动。尽管存在许多弊端,但是相较于战前修身科是有很大进步的,1968 年再一次对《学习指导纲要》进行修改,修改后的道德教育无论是在内容和教育方法都有了很大改进,依据教育基本法、宪法等法律精神废除了“忠君爱国、对天皇的绝对崇拜”,开始真正的关注儿童的发展,培养道德情感和价值观上面来。
........................
第二章 战后日本儿童道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第一节 战后日本儿童道德教育方式
儿童首先是通过家庭成员的影响第一次接触到“道德教育”,而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实施者主要是母亲。学校的道德教育有专门的“道德时间课”和各个学科所传递的隐性道德教育,社会的道德教育则是通过各种社会团体和有关部门进行的。
一、以母亲言传身教为核心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11]日本有一句谚语译为中文叫做“孩子是望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在日本的教育体系中,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实际上,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处于三个月大的婴儿就会开始产生影响;而日本社会中,母亲是家庭道德教育的主导力量,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而且要在孩子各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教育和疏导,而且这种教育在很多家庭中都是由母亲独自完成的。日本的幼儿园和我国的幼儿园不同,日本的幼儿园会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如社会体验、踏青、郊游、夏冬令营等等;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经常会看到日本妈妈带着家里更小的孩子来陪同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亲子活动,她们通常不会将孩子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看;尽管日本社会也存在着类似我国的三代同堂的父母和儿女同住的现象,但是老人和子女各自有各自的饮食起居和生活习惯互不干扰,所以外祖父母很少会长期替子女照看孩子;因为他们觉得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由父母来陪伴的,而父亲通常又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很少能经常陪伴孩子,因此母亲就成为了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日本妈妈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和科学的教育方式。在当今的日本家庭中,不会出现类似我国的“溺爱教育”,他们在孩子的儿童时期起,就将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与孩子进行一种平等关系下的沟通和引导。在日本小学生通常不会由父母负责接送,孩子会按照家里的居住地址被老师事先分成小组,放学后孩子们自觉和自己小组的同学排着队回家,在路上按照信号灯有规则的行走,路上的交警和志愿者也会特别照顾孩子们的安全。

..........................
第二节 战后日本儿童道德教育内容
从内容上来看,日本儿童的道德教育可以概括为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三方面进行的,这与我国的道德教育内容大体相似,但是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其最大的特点是其道德教育内容的“实践性”更为明显,就是将教育内容更好的落实到实践中。
一、以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个人品德教育
日本的道德教育十分重视个人品德的培养,文明礼貌,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等。而最受重视的是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在日本的家庭中,作为主要施教者的母亲为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她们会故意为孩子制造逆境;在日本冬天的街道,随处可见只穿着一条单裙和毛衣去学校上课的学生,日本妈妈通常不会在冬季给孩子穿过厚的衣服裹着厚厚的围巾,她们认为孩子穿六分暖吃七分饱是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的,日本儿童通常也不会由家长接送上下学,都是几个住的不远的孩子结伴通行,他们每天会自己提着一个袋子去学校,里面装着便当、去学校需要换的运动服、画笔等等,这样一个袋子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并不轻松,可孩子们都是自己提着袋子上下学,日本的家长认为这些孩子可以做到的力所能及的事是不需要父母过多干预的,这也是培养孩子耐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体现。近来在网络上的一组日本爱子公主跑步去上学的照片引来广大网友的热议;爱子公主是当今日本皇太子和雅子妃唯一的女儿,目前在上初中,皇太子认为每天开车接送爱子上学会给孩子从小养成“特殊化”的心理,不利于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平等相处也违背了日本社会所提倡的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因此只将爱子送到学校附近不起眼的角落,再由小公主自己步行去学校。这也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日本的课外活动占教育时间的比例很高,无论是在幼儿园时期还是小学阶段,学校经常组织孩子们春游,户外体验,劳动学习等活动,这些活动很多都是要求父母一同参加的,在户外体验中,例如爬山活动,孩子一开始会出现体力跟不上而不适应,这个时候母亲不会过多的干预给予帮助,而是默默等待孩子休息够了再一起前行,日本妈妈认为爬山是训练孩子毅力与耐受力最好的方式,这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及遇到挫折时个人的应对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日本的学校里,吃苦耐劳同样是十分重要的道德教育内容。日本自 1952 年起所有的小学校就实行了免费午餐供应,各学校都有自己的菜园,孩子们吃的午餐全部自给自足;学校会让孩子们亲自参与菜园的种植,除草,收割工作,因为这样即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能力,知道了餐桌上的饭菜来之不易,又能学会更多的生活技能,丰富了生活体验。学校还会让孩子们自己收拾餐桌碗筷,自己打扫教室,日本学校的教室都是由学生分组自行打扫,每天放学后打扫完教室才能回家,学生会把自己的劳动视为很骄傲的成果很多时候还会和自己的父母分享。
.............................
1947 年,日本将“地理、历史、修身等科目合并,统称为社会科。社会科是将道德教育融入到这些人文学科当中,使儿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道德品格,通过对国家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了解,将道德品格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科的设立,标志着以社会科为中心的全面主义道德教育的开始”[6]。但由于社会科目标是将道德要求渗透到儿童的日常当中,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行为,因此概念性较强,并且与其他课程结合后,道德教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因此,1953 年 8 月,日本教育部提出,同意从小学高年级起对地理、历史课作出分别的系统教育。而对于道德教育,则还是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此后,日本文部省的官员又提出“将道德教育设为独立的学科”。1958 年,日本文部省对《学习指导纲要》进行了修改,正式设立道德课,全国的中小学每周要进行课外活动和特别的教育活动。尽管存在许多弊端,但是相较于战前修身科是有很大进步的,1968 年再一次对《学习指导纲要》进行修改,修改后的道德教育无论是在内容和教育方法都有了很大改进,依据教育基本法、宪法等法律精神废除了“忠君爱国、对天皇的绝对崇拜”,开始真正的关注儿童的发展,培养道德情感和价值观上面来。
........................
第二章 战后日本儿童道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第一节 战后日本儿童道德教育方式
儿童首先是通过家庭成员的影响第一次接触到“道德教育”,而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实施者主要是母亲。学校的道德教育有专门的“道德时间课”和各个学科所传递的隐性道德教育,社会的道德教育则是通过各种社会团体和有关部门进行的。
一、以母亲言传身教为核心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11]日本有一句谚语译为中文叫做“孩子是望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在日本的教育体系中,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实际上,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处于三个月大的婴儿就会开始产生影响;而日本社会中,母亲是家庭道德教育的主导力量,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而且要在孩子各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教育和疏导,而且这种教育在很多家庭中都是由母亲独自完成的。日本的幼儿园和我国的幼儿园不同,日本的幼儿园会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如社会体验、踏青、郊游、夏冬令营等等;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经常会看到日本妈妈带着家里更小的孩子来陪同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亲子活动,她们通常不会将孩子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看;尽管日本社会也存在着类似我国的三代同堂的父母和儿女同住的现象,但是老人和子女各自有各自的饮食起居和生活习惯互不干扰,所以外祖父母很少会长期替子女照看孩子;因为他们觉得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由父母来陪伴的,而父亲通常又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很少能经常陪伴孩子,因此母亲就成为了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日本妈妈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和科学的教育方式。在当今的日本家庭中,不会出现类似我国的“溺爱教育”,他们在孩子的儿童时期起,就将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与孩子进行一种平等关系下的沟通和引导。在日本小学生通常不会由父母负责接送,孩子会按照家里的居住地址被老师事先分成小组,放学后孩子们自觉和自己小组的同学排着队回家,在路上按照信号灯有规则的行走,路上的交警和志愿者也会特别照顾孩子们的安全。

..........................
第二节 战后日本儿童道德教育内容
从内容上来看,日本儿童的道德教育可以概括为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三方面进行的,这与我国的道德教育内容大体相似,但是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其最大的特点是其道德教育内容的“实践性”更为明显,就是将教育内容更好的落实到实践中。
一、以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个人品德教育
日本的道德教育十分重视个人品德的培养,文明礼貌,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等。而最受重视的是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在日本的家庭中,作为主要施教者的母亲为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她们会故意为孩子制造逆境;在日本冬天的街道,随处可见只穿着一条单裙和毛衣去学校上课的学生,日本妈妈通常不会在冬季给孩子穿过厚的衣服裹着厚厚的围巾,她们认为孩子穿六分暖吃七分饱是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的,日本儿童通常也不会由家长接送上下学,都是几个住的不远的孩子结伴通行,他们每天会自己提着一个袋子去学校,里面装着便当、去学校需要换的运动服、画笔等等,这样一个袋子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并不轻松,可孩子们都是自己提着袋子上下学,日本的家长认为这些孩子可以做到的力所能及的事是不需要父母过多干预的,这也是培养孩子耐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体现。近来在网络上的一组日本爱子公主跑步去上学的照片引来广大网友的热议;爱子公主是当今日本皇太子和雅子妃唯一的女儿,目前在上初中,皇太子认为每天开车接送爱子上学会给孩子从小养成“特殊化”的心理,不利于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平等相处也违背了日本社会所提倡的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因此只将爱子送到学校附近不起眼的角落,再由小公主自己步行去学校。这也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日本的课外活动占教育时间的比例很高,无论是在幼儿园时期还是小学阶段,学校经常组织孩子们春游,户外体验,劳动学习等活动,这些活动很多都是要求父母一同参加的,在户外体验中,例如爬山活动,孩子一开始会出现体力跟不上而不适应,这个时候母亲不会过多的干预给予帮助,而是默默等待孩子休息够了再一起前行,日本妈妈认为爬山是训练孩子毅力与耐受力最好的方式,这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及遇到挫折时个人的应对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日本的学校里,吃苦耐劳同样是十分重要的道德教育内容。日本自 1952 年起所有的小学校就实行了免费午餐供应,各学校都有自己的菜园,孩子们吃的午餐全部自给自足;学校会让孩子们亲自参与菜园的种植,除草,收割工作,因为这样即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能力,知道了餐桌上的饭菜来之不易,又能学会更多的生活技能,丰富了生活体验。学校还会让孩子们自己收拾餐桌碗筷,自己打扫教室,日本学校的教室都是由学生分组自行打扫,每天放学后打扫完教室才能回家,学生会把自己的劳动视为很骄傲的成果很多时候还会和自己的父母分享。
.............................
第一节 战后日本儿童道德教育评价 ...................................... 26
一、国家高度重视下培育出具有较高公德素质的儿童 .............................. 26
二、儿童道德教育出现隐患 ....................................... 28
第三章 战后日本儿童道德教育评价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战后日本儿童道德教育评价
战后日本儿童的道德教育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通过历次改革逐渐发展完善,尽管其中有很多不妥之处,如“改革后的道德教育仍存在皇国主义残余”,但总体上是不断进步的,包括当今日本许多社会机构对于侵华历史的正视也是对于日本儿童道德教育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由于日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其道德教育的改革还是任重道远。
一、国家高度重视下培育出具有较高公德素质的儿童
政府直接干预道德道德教育工作。日本政府对于道德教育问题十分重视,甚至将道德教育放在一切教育工作之首。日本在战后的两年经济匮乏,国家财政极度困难,这个时候相继出台了《学校教育法》和《教育基本法》,将原来 6 年的小学义务教育增加三年的初级中学教育;这就意味着日本在战败后全国上下一片凄凉的情况下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可见日本对教育的重视。日本从 1952 年 4 月起,就实现了所有小学校的免费午餐供应,于 1954 年 6 月制定了《学校供餐法》,在此后的 2 年时间里实现了全日本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免费午餐供应。此外,应 PTA 组织的要求,日本政府在之后还实行了免费教科书。

...........................

...........................
结语
日本儿童道德教育在世界的道德教育领域有着重要影响,这不仅仅是由于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道德教育领域的高投入,其历史因素也必须要考虑在内。经过三次道德教育改革,日本逐渐对道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完善,笔者为充分研究其道德教育的发展脉络,将明治维新时期的第一次教育改革也收入文中;通过对历次道德教育改革的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日本道德教育的改革受国内政治势力的 影响,改革内容整体围绕国家的政治需要;2.日本在道德教育改革中多次以摒弃军国主义和天皇权威为出发点,但受文化传统和政治的影响,改革的并不彻底,时至今日仍有残余;3.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国民受教育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极高,这都离不开完善的道德教育。从日本的道德教育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得到借鉴和启示,在教育观念、教育投入和教育模式上进行全面的改进;但由于本人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课题的复杂性、外文文献的研究限制,文章还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日本儿童道德教育在世界的道德教育领域有着重要影响,这不仅仅是由于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道德教育领域的高投入,其历史因素也必须要考虑在内。经过三次道德教育改革,日本逐渐对道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完善,笔者为充分研究其道德教育的发展脉络,将明治维新时期的第一次教育改革也收入文中;通过对历次道德教育改革的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日本道德教育的改革受国内政治势力的 影响,改革内容整体围绕国家的政治需要;2.日本在道德教育改革中多次以摒弃军国主义和天皇权威为出发点,但受文化传统和政治的影响,改革的并不彻底,时至今日仍有残余;3.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国民受教育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极高,这都离不开完善的道德教育。从日本的道德教育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得到借鉴和启示,在教育观念、教育投入和教育模式上进行全面的改进;但由于本人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课题的复杂性、外文文献的研究限制,文章还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