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理论梳理:现有争论与理论解释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为特殊的行为体,欧盟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早在20多年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鲍德温(Robert Baldwin)就认为,世界上的区域一体化总体上将遵循欧洲模式。自 1992 年丹麦人拒绝接受《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来,公投对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往往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全民公投已经成为西方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的重要补充形式。但是,英国脱欧公投却是欧洲一体化发展至今最为重要的争论点。“英国脱欧”投票首次表明一个成员国可以通过全民投票的方式退出欧盟这个重要的超国家机构。对此,研究欧洲一体化的一部分学者认为,“脱欧”事件可能作为典范为成员国反对欧盟提供经验,进而引发欧盟深层次的分裂。这一部分观点的支持性意见主要如下:
第一,英国脱欧暴露出欧盟内部难以调和的利益分歧与合法性危机。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及《里斯本条约》这两个历史性条约签订后,欧洲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深入的同时,对欧洲一体化的质疑声也不断出现。2014 年的欧洲议会大选已经标志着“疑欧主义的政治影响力发生了结构性转变”。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宽容共识”逐渐降低,合法性危机不断凸显。如果说欧债危机反映了欧盟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局限性,难民危机使成员国之间的相关团结与援助义务产生了高度分歧,那么“脱欧”事件则体现出成员国对欧盟不满的一种发泄。47英国“脱欧”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特定历史文化传统和近年来卡梅伦政府的政策失误所致,也反映出欧盟所面临的深刻合法性危机。
第二,英国脱欧的“示范效应”可能会引发欧洲一体化逆潮。近十年来,许多反对欧洲一体化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如荷兰的极右翼自由党、丹麦的人民党、瑞典的民主党在国内大选中已经获得了广泛的选民支持。这些政治精英相比普通人其言辞更加容易吸引人。在英国公投之后,法国极右翼党——国民阵线主席玛丽莲·勒庞(Marine LePen)便发表疑欧言论,声明若 2017 年大选胜利,她将仿照英国举行脱欧全民公投。虽然在 2017 年的法国大选中玛丽莲·勒庞落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参与投票的选民中,依然有 30%多的选民选择支持勒庞。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Orban Viktor)则坚持就欧盟的难民配额举行全民公投,以对抗欧盟当前的庇护政策。在欧盟成员国中愈演愈烈的公投运动正成为欧洲一体化中的一个反转力量。
..........................
第二节 现有理论对欧洲一体化近期挫折的解释
欧洲一体化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面对欧盟过去十年所出现的一系列重大挫折,一些研究欧盟的重要学者也试图运用各种理论流派来分析、理解与解释欧盟所经历的危机。他们主要从交易理论、新功能主义、政府间主义以及制度主义等理论流派对当前欧洲所发生的危机进行解释。新的理论正在出现,但是针对英国脱欧还未有重要理论解释。这些学者为解释欧洲一体化危机带来了新的假设以及模型。他们主张注意霸权稳定理论与国内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政治社区建设的力度、多层次治理理论中的权力竞争等等。由于考虑不同理论的影响力不同,新出现的理论就目前而言被国内外学术界认可程度较低。因此,笔者主要梳理了新功能主义、自由政府间主义这些主流分析流派对欧洲一体化危机的解释。

..............................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残酷性,巨大的战争灾难让欧洲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促使他们积极探寻保证欧洲和平的可行方案。其中影响力最深远的一种便是欧洲联合思想,又称之为“泛欧”。一战结束后,区域化时代来临,英帝国蜕变为与欧洲大陆平行的区域联合体。因此,英国不包括在“泛欧”联合之内。并且,被称之为“现代欧洲思想之父”的卡莱基也认为,“英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会加入到欧洲联合的活动中”。二战后,欧洲各国均遭受重创,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并且由于战争的原因社会治理也困难重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西欧爆发了“欧洲联合”运动,法国与西德是这一运动的积极倡导者。由此统一的号角开始在欧洲吹起,欧洲一体化也正式进入轨道。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英国的国内经济开始衰弱,“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不复存在。昔日的霸主逐渐沦落为美国依附者的地位。
...........................
第二节 英国申请入欧上与法国的博弈
欧洲一体化进程一共经历了 6 次范围的扩大,从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英国是加入欧共体非常早的成员国之一。如果从共同荣誉感而言,英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第一个选择公开退出欧盟的国家。因为除了最先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的西欧六国之外,英国是第二批加入欧共体的国家之一。但是如果从“路径依赖”的角度分析,这一段历史对于解释英国脱欧至关重要。整体上看,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过程非常曲折,并且其加入也是被逼无奈的选择。自1961 年开始,英国共三次提交申请加入欧共体之中,但前两次都因为戴高乐的否决而失败,从申请到最终入欧时间跨度长达 12 年之久。
在英国政治、经济情况持续下滑的情况下,英国政府以及民众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那便是“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不复存在。特别是 1956 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更是被很多研究者认为是英国从帝国开始不断走下坡路的分水岭,同时苏伊士运河也致使英美关系出现裂痕。110在麦克米伦执政期间,英国政府认识到加入欧共体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于是,英国政府组建了专门观察英国和欧洲体发展事态的机构“经济筹划委员会”。通过调查,该委员会得出结论,加入欧洲共同体将会使英国得到巨大的实惠。1961 年 8 月 9 日,在取得英国政府内部一致同意和美国政府的支持下,英国向欧洲经济共同体的 6 个成员国提交了申请协议。双方就英国加入事宜谈判了超过一年时间之久,却没有得到实质的进展。主要问题在于英国单方面想获得作为欧共体一员的诸多优惠的同时,却不愿意做出相应的让步。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麦克米伦决定前往巴黎,与戴高乐进行谈判。在会谈中,麦克米伦表示英国愿意做出相应的让步,希望能够尽快加入到欧共体之中。但是无论英国怎么示好,法国政府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看法都没有发生转变。1961 年 1 月,在欧洲共同市场会议上,法国政府使用了否决权,正式拒绝了英国的入欧申请。由此,英国第一次入欧申请遭到否决。
第三章 逻辑理解:一种多因素分析视角的解读 ................................. 33
第一节 外部环境变迁下治理秩序失范 ......................................... 34
第二节 关键性事件对社会运动的影响 ..................................... 37
第四章 发展态势:脱欧事件对英国的深层次影响 ........................... 49
第一节 政府运作面临内在困境 ....................................... 49
第二节 分离主义运动因势而动 ............................50
第四章 发展态势:脱欧事件对英国的深层次影响
现任首相特蕾莎·梅 2016 年 7 月在公投结束后受命组阁,自此脱欧路径以及脱欧谈判便成为英国政府所面临的主要任务。英国以及英国人的所有生活也几乎紧紧围绕脱欧这个话题。脱欧谈判一波三折,政府的相关政策以及议题或多或少的都与脱欧这个话题相互挂钩。为此,新内阁特意增添了两个新职务,分别是“脱欧事务大臣”以及“国际贸易大臣”。同时保守党政府也因疲于应对脱欧挑战,在国家治理以及社会治理上所推行的政策以及成效乏善可陈,引发了民众进一步的不满。以民众的住房问题为例,2017 年 10 月的英国通货膨胀率以及达到自 2012 年以来的新高,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已攀升至 3%。虽然英国政府在 2017 年初便宣布将投资 20 亿英镑建造政府救济房以及廉租房,以便于解决贫困民众的住房问题。185财政大臣哈蒙德在 2017 年的秋季预算报告中也承诺在未来五年内将在住房方面投入 440 亿英镑。英国政府虽在大选失利后意识到缓解紧缩政策,进一步落实承诺的重要性。但是脱欧谈判的复杂程度、脱欧后英国经济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都挤压了政府回应民众诉求的能力与空间。

...........................
结语
英国脱欧事件可以说是欧洲一体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次“巧合”。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意外的产物。目前而言,西方主流理论以及新兴流派还未有针对英国脱欧事件的理论解释,仿佛从理论上英国“脱欧”事件是难以成立的。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与深入,理论的滞后性逐渐凸显。而之前针对欧债危机、难民危机的解释也难以运用到“脱欧”事件之中。 “脱欧”事件作为一个个案发生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理论很难解释这一个案。而纵观英欧关系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发现,英国政府以及英国人民对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态度充满了“疑欧主义”与“实用主义”。所处时代外部环境的变化,致使英国务实的加入到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加入之后,为了保证其独特的民族特性以及岛国特性,英国不断做出“离心”动作。因此,“脱欧”事件的发生也自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以及现实原因。
历史上,英国的“疑欧”主义就比其他大多数欧盟国家要盛行。而最近的欧债危机以及逆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又给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塑造了不利的外部环境,移民、难民危机作为一次突发事件再激发英国民众不满的同时又引发深层次的文化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反对党为了获取选票,执政党为了平息民怒皆从脱欧方面入手进而导致事情发展超出控制引发脱欧事件。在这里,英国政党作为一个主要的行动者需要承担大部分的责任,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英国政党盲目宣传英国在欧盟中所承受不公平的待遇,在顺应“民意”的同时又试图控制选民。这与当时英国恰逢大选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政党精英对于“脱欧”运动的社会动员有着极其广泛地影响力。因此,无论是勒庞还是维克托也都试图运用疑欧来获取选民的支持。但与英国不同的是法国和匈牙利的疑欧主义势力不够强大。换言之,不像英国那样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都把“疑欧”作为争取选民的武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