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缘起
十九大提出了我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互联网以我们完全没有预估到的速度迅速兴起与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不可预测的影响,从关系我们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小事到涉及国家发展兴衰的大事,“互联网+”的元素已经融入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互联网的应用管理以及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已经上升到国家治理与国家安全的高度,国家各级党政部门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大力发展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的同时,也要把握好良好的网络生态建设,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尤其是高校要做好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也正经历着一场空前激烈的社会变革,改革进程中的一些“短板”效应和不平衡问题开始显现,使得社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非稳定”状态,原有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亟需不断的变革来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社会,这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的社会形式的存在,使得公众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空间,网络成为反应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舆情作为反映公众意见的“晴雨表”,给各级党政机关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的共享性、及时性、隐匿性等特征,加之近年来即时通讯工具以及各种 APP 的推广与上线,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弊端。2017 年 8 月 4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 4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在 2017 年 6 月份达到 7.51 亿,占到全球总数的五分之一,网络普及率也达到 54.3%,已超全球平均水平。如图 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1 有关网络舆情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为民意沟通与表达提供了新的更为便利和活跃的平台,网络舆情也迅速得到普及,因此越来越学者以及党政机关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重视起来。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专著从多个角度为其他学者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比如张春华主编的《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从社会学角度进行论述;刘毅主编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则重点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入手,结合实际案例,对网络舆情进行深入研究等。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学术界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整体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而且笔者通过梳理发现,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专著甚至少之又少,大多是见于期刊论文中,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可见,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大部分学者的重视,但是基于现有的理论基础之上,使在“互联网+”视域下,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
1.2.1.2 有关网络舆情与大数据技术的研究
3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其引导的必要性 ............... 20
“大数据”的出现给网络舆情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挖掘与分析网络平台上海量用户产生的数据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公众的真实想法与情绪变化,通过监测技术,可以制定更为有效的应对措施。据报道,统计学家内特·西尔弗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成功预测了 2012 年美国大选结果,中国也有机构创建了大数据分析平台——“沃德社会气象台”,它对于舆情的精确分析已经取得良好成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大数据毕竟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在我们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以及技术支持使大数据应用到每一个领域,对于高校来说,运用大数据技术来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1.3 有关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1.2.1.3 有关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关于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意义、以及新时代针对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该如何开展的问题。白璟认为,通过高校网络舆情可以窥探出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学生实际出发,更有针对性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黄素君认为,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要改变传统舆情的管控方法,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虽然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工作越来越重视,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处理好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
2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概述
2.1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内涵
2.1.1 舆情的界定
“舆”字最早是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指代古代的一种车,那么,舆与人有关联最初是指造车的人,后来又指车夫、随车的士卒等与车有关的各种人,都称为“舆人”,“舆人”一词又渐渐演化成为与坐车的官吏相对应的平民百姓的意思,也就是指代众人,“舆”字按照当今的语义来说,就是民众、公众。
“情”字,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礼记·礼运》中就写到,人们与生俱来带有“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绪,这里的所描述的“情”,就是当今年我们所说的情绪。
显而易见,“舆”与“情”从最基本的语义出发,就是指公众的情绪,目前在中国历代各种正式文献的记载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那时候二者作为一个词一起出现。在唐昭宗的一份诏书中写道“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从此以后,“舆情”便作为一个词组开始运用在各种文书记载中,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李中的《献乔侍郎》:“格论思名士,舆情渴直臣”。有学者对中国古代历史上舆情所指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张文英认为,舆情在康熙时期首先是指民众的意愿,其次是民间的情况,最后泛指民众。冯希莹认为,“舆情”主要是指百姓的意见,其次是指民众的情绪,最后才指百姓的疾苦。
目前,学术界对于舆情的概念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王来华从政治以及国家治理的角度,认为,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社会的主体,也就是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也即社会的客体,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张克生从民意的角度,将舆情界定为“国家的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客观活动,以及民众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所产生的主观政治态度”。
丁柏铨将舆情定义为民意的情况,即公众对于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的公开意见或者情绪反应。
............................
2.2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从网络舆情诞生起,网络舆情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情绪化与理性化之间的关系、谣言和流言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网络舆情的特点等,都成为学者重点研究内容。高校网络舆情不仅具备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还有其独特性。
2.2.1 外显性与隐匿性并存
本文研究的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这一群体对于大部分事情都抱有一颗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新鲜事物;他们每天活跃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同时,他们个性鲜明,渴望表达自己,彰显个性;他们怀有满腔热血,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他们认为的实现价值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便是依赖于校园网络,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现有的价值观,对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言论与看法。高校学生性格中的外显性,使得他们通常都是网络舆情的制造者与传播者,甚至他们本身就是事件的当事人的时候,他们便在校园网络上对事件进行宣传,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起大众的注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高校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的表现与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现实环境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他们会顾忌很多,大多数学生网民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或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网络环境隐匿了他们的姓名、性别、学院等关乎个人隐私的真实身份,他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示出最深层次的自我,而且也无需为自己的言论承担任何责任,所以,虚拟的网络环境,隐藏了网民的真实身份,使得他们在网络上的可以发表最为真实活跃的言论,引发现实社会中未敢发的惊人的言论。
2.2.2 突发性与时效性并存
互联网是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的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头的社会,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空前自由表达的社会发展阶段。话题能够在不经意间产生,而且每个人也都会参与其中,所以说网络舆情便可以在瞬间形成,并快速传播。高校学生都是生活在校园内,居住环境较为集中,校园网是他们上网的主要平台与渠道,当某一新闻事件引发关注时,学生网民便会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转帖、跟帖、自主发表意见,舆情的导火索就会产生。而高校学生由于空闲时间较多、上网时间较长,当某一热点问题发生时,他们可以立刻在网络中发表意见、表达情绪,并迅速汇集成公共意见。
..........................
2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概述
2.1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内涵
2.1.1 舆情的界定
“舆”字最早是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指代古代的一种车,那么,舆与人有关联最初是指造车的人,后来又指车夫、随车的士卒等与车有关的各种人,都称为“舆人”,“舆人”一词又渐渐演化成为与坐车的官吏相对应的平民百姓的意思,也就是指代众人,“舆”字按照当今的语义来说,就是民众、公众。
“情”字,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礼记·礼运》中就写到,人们与生俱来带有“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绪,这里的所描述的“情”,就是当今年我们所说的情绪。
显而易见,“舆”与“情”从最基本的语义出发,就是指公众的情绪,目前在中国历代各种正式文献的记载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那时候二者作为一个词一起出现。在唐昭宗的一份诏书中写道“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从此以后,“舆情”便作为一个词组开始运用在各种文书记载中,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李中的《献乔侍郎》:“格论思名士,舆情渴直臣”。有学者对中国古代历史上舆情所指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张文英认为,舆情在康熙时期首先是指民众的意愿,其次是民间的情况,最后泛指民众。冯希莹认为,“舆情”主要是指百姓的意见,其次是指民众的情绪,最后才指百姓的疾苦。
目前,学术界对于舆情的概念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王来华从政治以及国家治理的角度,认为,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社会的主体,也就是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也即社会的客体,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张克生从民意的角度,将舆情界定为“国家的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客观活动,以及民众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所产生的主观政治态度”。
丁柏铨将舆情定义为民意的情况,即公众对于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的公开意见或者情绪反应。
............................
2.2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从网络舆情诞生起,网络舆情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情绪化与理性化之间的关系、谣言和流言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网络舆情的特点等,都成为学者重点研究内容。高校网络舆情不仅具备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还有其独特性。
2.2.1 外显性与隐匿性并存
本文研究的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这一群体对于大部分事情都抱有一颗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新鲜事物;他们每天活跃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同时,他们个性鲜明,渴望表达自己,彰显个性;他们怀有满腔热血,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他们认为的实现价值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便是依赖于校园网络,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现有的价值观,对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言论与看法。高校学生性格中的外显性,使得他们通常都是网络舆情的制造者与传播者,甚至他们本身就是事件的当事人的时候,他们便在校园网络上对事件进行宣传,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起大众的注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高校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的表现与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现实环境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他们会顾忌很多,大多数学生网民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或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网络环境隐匿了他们的姓名、性别、学院等关乎个人隐私的真实身份,他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示出最深层次的自我,而且也无需为自己的言论承担任何责任,所以,虚拟的网络环境,隐藏了网民的真实身份,使得他们在网络上的可以发表最为真实活跃的言论,引发现实社会中未敢发的惊人的言论。
2.2.2 突发性与时效性并存
互联网是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的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头的社会,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空前自由表达的社会发展阶段。话题能够在不经意间产生,而且每个人也都会参与其中,所以说网络舆情便可以在瞬间形成,并快速传播。高校学生都是生活在校园内,居住环境较为集中,校园网是他们上网的主要平台与渠道,当某一新闻事件引发关注时,学生网民便会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转帖、跟帖、自主发表意见,舆情的导火索就会产生。而高校学生由于空闲时间较多、上网时间较长,当某一热点问题发生时,他们可以立刻在网络中发表意见、表达情绪,并迅速汇集成公共意见。
..........................
3.1 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 .................. 20
3.1.1 高校网络舆情的正面影响 ............... 20
3.1.2 高校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 21
4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 ........................ 27
4.1 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性逐渐成为共识 ....................... 27
4.1.1 党和国家日益重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 ................... 27
4.1.2 学校逐步建立高校网络舆情队伍 ........... 27
5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机制研究 ............................. 32
5.1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 ...................... 32
5.1.1 理念:尊重理解学生,妥善解决问题 ........................... 32
5.1.2 立场:遵守法律法规,保持谨慎立场 ...................... 32
5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机制研究
5.1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
5.1.1 理念:尊重理解学生,妥善解决问题

..........................
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仍在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的同时,也渐渐由乱走向了治。其中占据网民绝大多数的学生群体热衷于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表达情绪,所以,高校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作为新生事物,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对于舆情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成因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分别就队伍保障、监控技术、危机预警、管理机制、事后引导五个方面探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总之,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关注,也需要学校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在校学生们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建设和谐有序稳定的校园环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但是,由于笔者学识有限,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尤其对于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初步探索阶段,加之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缺乏实践经验,对于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仍在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的同时,也渐渐由乱走向了治。其中占据网民绝大多数的学生群体热衷于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表达情绪,所以,高校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作为新生事物,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对于舆情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成因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分别就队伍保障、监控技术、危机预警、管理机制、事后引导五个方面探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总之,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关注,也需要学校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在校学生们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建设和谐有序稳定的校园环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但是,由于笔者学识有限,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尤其对于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初步探索阶段,加之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缺乏实践经验,对于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