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大学生是推动国家或地区实现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与后备力量,其既承载着中华民族崛起之希望,也肩负着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责任。但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其在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点等方面尚未成熟。2016 年 12 月 7 日—8 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因为这与高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息息相关。在教育过程中,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树立新面貌,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高校重点教育内容已是势在必行,因此,需在提高其实效性上有进一步的突破。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部分高校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学习环境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多以理论讲授、知识灌输等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兴趣。在这种被动的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生很难自觉地将其内容、方法与自身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无法有效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智慧,使得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无法进行合理辨识及判断,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得到有效的传输,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偏差。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上有所突破,就必须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根本,抓住时代特征,全面加快教育主体和客体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步伐。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克服因脱离生活而导致理想化、形式化等弊端,有必要在其渗透力与感染力方面进行强化与提高。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坚持以现实生活为根基,这样才能增强生命力,实现其使命。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所探讨的诺丁斯关怀理论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最终是为了克服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于形式化、抽象化、教条化的弊端,提出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根基、以实践为手段,以关怀为价值取向,通过树立“以关怀学生为目标”的育人理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生活化、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创建关怀性的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活化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美好向往。
1.2.2 研究意义
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呼吁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回归,并以生活为根基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诺丁斯关怀理论则为我们带来了新鲜的理念与视角,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大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提出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以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现状及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将关怀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使关怀理论为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法。此外,从关怀理论的视角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进行深入分析,丰富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2)实践意义
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深入剖析,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偏离生活,教育理念和手段落后,教师以理论灌输道德知识为主,无视学生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况,使师生关系逐渐的发展成为冷淡型甚至是冲突型。因此,本文在关怀理论的视角下试图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入手,对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榜样、实践、对话与认可的方法借鉴,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亲和力。
...........................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诺丁斯关怀理论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社会在工作方式、居住环境、消费理念、生活习惯等一些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学校对此并没有做到足够重视,仍然一味的追求如何提高学生的智力,对学生的关怀不够,忽视了社会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诺丁斯提出了一种全新教育模式,强调要把以关怀学生为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主要目标,将关怀加入课程设置中,运用榜样、对话交流、实践、认可四种最基本的方法,同时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期增强学生关怀他人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1.1 关怀的内涵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指出关怀是人类存在于这个地球上的一种形式。关怀既是人对他人的一种同情,同时也是人在做事情时所进行的慎重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在生活中进行关怀。关怀是一种关系,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接触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变化。在《学会关怀》这本书籍当中,主要是针对关怀进行了两种定义。一是关怀与责任感之间有相似之处,假若一个人正在为某一件事情感到疑惑时,那么他就是在关怀这件事。二是假若某一个人对某人的具体情况高度关注时,那么它就是对这个人进行关怀。关怀行为是指根据生活情景对个体或者是特定关系者之间产生的一种促进对方有利发展的行为。关怀意味着对某件事情或者是某个人高度关注,甚至是负责。关怀并非是一种盲目的行为,它是含有智慧成分的。假若被关怀者未能正确的选择回应,那么就会影响到其长远发展,而关怀者只需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知对方,让被关怀者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即可。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17.............................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所探讨的诺丁斯关怀理论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最终是为了克服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于形式化、抽象化、教条化的弊端,提出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根基、以实践为手段,以关怀为价值取向,通过树立“以关怀学生为目标”的育人理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生活化、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创建关怀性的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活化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美好向往。
1.2.2 研究意义
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呼吁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回归,并以生活为根基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诺丁斯关怀理论则为我们带来了新鲜的理念与视角,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大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提出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以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现状及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将关怀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使关怀理论为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法。此外,从关怀理论的视角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进行深入分析,丰富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2)实践意义
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深入剖析,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偏离生活,教育理念和手段落后,教师以理论灌输道德知识为主,无视学生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况,使师生关系逐渐的发展成为冷淡型甚至是冲突型。因此,本文在关怀理论的视角下试图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入手,对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榜样、实践、对话与认可的方法借鉴,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亲和力。
...........................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诺丁斯关怀理论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社会在工作方式、居住环境、消费理念、生活习惯等一些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学校对此并没有做到足够重视,仍然一味的追求如何提高学生的智力,对学生的关怀不够,忽视了社会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诺丁斯提出了一种全新教育模式,强调要把以关怀学生为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主要目标,将关怀加入课程设置中,运用榜样、对话交流、实践、认可四种最基本的方法,同时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期增强学生关怀他人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1.1 关怀的内涵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指出关怀是人类存在于这个地球上的一种形式。关怀既是人对他人的一种同情,同时也是人在做事情时所进行的慎重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在生活中进行关怀。关怀是一种关系,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接触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变化。在《学会关怀》这本书籍当中,主要是针对关怀进行了两种定义。一是关怀与责任感之间有相似之处,假若一个人正在为某一件事情感到疑惑时,那么他就是在关怀这件事。二是假若某一个人对某人的具体情况高度关注时,那么它就是对这个人进行关怀。关怀行为是指根据生活情景对个体或者是特定关系者之间产生的一种促进对方有利发展的行为。关怀意味着对某件事情或者是某个人高度关注,甚至是负责。关怀并非是一种盲目的行为,它是含有智慧成分的。假若被关怀者未能正确的选择回应,那么就会影响到其长远发展,而关怀者只需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知对方,让被关怀者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即可。
诺丁斯指出,关怀的关系受到“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两大因素的影响。她指出关怀关系是否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关怀者的维持。关怀者具有专注以及动机移位两大特点。专注所指的是关怀者对被关怀者没有任何条件的接受、认可或者是一种付出,当一个人真正的关怀另一个人时,他就会毫无条件的去倾听、去接受对方所要表达的任何情感或者提出的一些要求,同时,他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对方。这种关注或者是专注在时间变化上并不是固定的,有可能是短短的几分钟,也有可能是一个漫长的时间。但不管怎么样,关怀者与被关怀者都是基本的、关键的两大要素,二者缺一不可。比如,一个陌生人到你面前询问如何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时,虽然两人交流的时间非常短暂,但是,
这也产生了关怀关系。你会认真地倾听他的诉求或者问题,并且在短暂的思考之后给予对方答案。之后他接受了你的关怀,这时关怀关系就成立了。
.......................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相关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变化使人类自身的观念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发生变化。现实生活的变迁会映射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将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对象很有必要。必须对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给予重视,应该多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了解他们的诉求、多关心他们的想法、同时多感受他们的生活环境氛围,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不断实践、积累、丰富其自身生活经验。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强调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关怀与服务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潜移默化等一些特质。
2.2.1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相关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变化使人类自身的观念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发生变化。现实生活的变迁会映射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将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对象很有必要。必须对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给予重视,应该多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了解他们的诉求、多关心他们的想法、同时多感受他们的生活环境氛围,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不断实践、积累、丰富其自身生活经验。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强调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关怀与服务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潜移默化等一些特质。
2.2.1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人的本质是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所提出的人的本质是抽象个体的错误的观点的回应。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属性的深刻认识,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因此马克思强调人是现实的、处在社会实践中具体的人,对人的深刻认识需要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去研究,这样才能厘清人的本质。此外马克思也强调人的本质的实现离不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这也是重视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同样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必须坚持以教育对象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原则等运用到生活中,使其具有生活化的特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应该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的本质内涵。这既是对人的本质的切身体验,也是对人的价值的践履。总之,对每一个教育者来说,以教育对象为核心的重视,就是对人性的探索和价值的追求。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实际,将学生的价值目标融汇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寻求真理和价值意义。
...........................
...........................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7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的表现............17
4 诺丁斯关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的应用............23
4.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借鉴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可行性.................23
4.1.1 两者的教育目标有相同之处.........................23
4.1.2 两者的教育方法有相通之处.........................23
5 诺丁斯关怀理论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对策............30
5.1 树立“以关怀学生为目标”的育人理念....................30
5.1.1 充分认识关怀的地位和作用...........................30
5.1.2 落实“以关怀学生为目标”的育人理念..................30
5 诺丁斯关怀理论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对策
5.1 树立“以关怀学生为目标”的育人理念
5.1.1 充分认识关怀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充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怀重要作用与价值意义,将“以关怀学生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树立起来,使关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助于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高度认同。
5.1.1 充分认识关怀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充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怀重要作用与价值意义,将“以关怀学生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树立起来,使关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助于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高度认同。

............................
6 结论
现代社会正在快速的发展,它所产生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尤其是新媒体出现以来,生活步伐不断加快,快速化、趣味化、社区化和知识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意识,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传播途径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这种变化,高校并未及时应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脱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谈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如同建立了虚假的理想王国,学校却要求在生活中进行实践活动,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诺丁斯关怀理论主张以关怀为线索,以榜样、对话、实践与认可为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生活中的关怀行为,把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连接在一起,体验关怀,实践关怀,从而提升道德水平,激励大学生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日常生活世界是诺丁斯关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互通的桥梁,大学生是诺丁斯关怀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共同的主体,实践活动是诺丁斯关怀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相同的形式。因此将诺丁斯关怀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源于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内心需求进而主动关注、学习与思考。文章以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的表现以及原因,在实际生活中开展实践活动,提出了在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师生关系、关怀活动和教育环境五个方面的对策,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人格魅力,充满人情味,闪耀着关怀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