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文章选取绩溪县仁里村为研究对象,对仁里村文化建设实践探索开展调研活动。分析阐述仁里村文化建设过程,肯定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良好成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满足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他提出要发展传承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加强乡村文化的建设,实现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对乡村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围绕高举旗帜、凝聚人心、培育新人、振兴文化、塑造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②。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鼓励和智力支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凝聚乡村振兴壮美力量的重要环节。而乡村文化的振兴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激励和智力支持,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凝聚乡村振兴磅礴力量的重要纽带。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重视,对乡村文化在乡村全面发展中的肯定,为乡村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机遇和环境③。乡村,作为集生产、生活与娱乐为一体的天然社区共同体,其村落的风貌和文化的发展会对当地乡村居民的生活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村落的稳定以及城乡间的有效互动,最终推动乡村建设的内生性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包括经济现代化,也包括文化现代化④。与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相比,乡村的文化建设却始终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这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也是能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乡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薄弱环节⑤。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以及内生源动力,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产生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⑥。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乡村文化建设驱动因素的研究
Lyons详细描述了19世纪“旧法国”初春的情景,乡村民们在共同的需求下聚集在一起讲故事、讲述传说故事,这表明口口相传是老一辈和年轻人之间文化传播和建设的重要媒介之一。法国浪漫迷人的历史文化与其对文化资源的传承密不可分①。Scott回顾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严重的“城市病”现象,当时城市居民热衷于返回乡村生活。为此,英国颁布实施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农村保护法》,对乡村进行保护,加强乡村文化传统遗产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②。上世纪60年代,美国制定了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提升的方案,《关于乡村发展政策》总结了一系列美国乡村发展方案的成效、问题和未来挑战③。Ismail在马来西亚北部霹雳州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村民与周边环境、自身文化特质及生存需要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乡村文化和人类生存离不开与其他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往往表现在村民生活的环境中,如水田、椰林和橡胶园等④。Barbosa对巴西最具象征性的农民运动——无党派劳工运动(MST)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政治活动和文化建设都以乡村教育为中心。通过乡村教育,村民成为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的主体力量⑤。Theodore认为,要让乡村变得更美好,必须充分重视村民的发展,培养他们成为可塑性人才。在信息、医疗、教育等方面对村民进行培训,使其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进而推动乡村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韩国学者朴振焕指出,韩国应该大力推行“新村运动”,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其中,提高人力资本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⑥。日本学者阿古智子对“造村运动”开展深入研究,认为该运动期间,日本农业与乡村社会经济之所以能取得长足的发展进步,与其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体,它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并发展出来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理想追求和是非标准。乡村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宗族性、时代性和多元性等特点①,在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文化既体现了乡村居民特有的社会背景知识与人际交往方式,又为乡村居民的行为选择方式与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认知条件。由于在同一地域内的村民们共同耕作、共同生活,他们会形成类似的行为准则、生活理念和表达方式②,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乡村文化体系,这是独特乡村文化形成的重要条件。乡村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乡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乡村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姿态体现在生活方式中,如劳动方式和土壤文化。乡村群众既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又是乡村文化的创新主体。当乡村社会环境和乡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时,乡村文化也会随之改变。过去存在的乡村文化影响着乡村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节奏。因此,文化的发展与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文化的发展也是群众生活的发展。
二、古村落文化
古村落文化是指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涵盖了建筑、礼仪、祠堂、宗族、民俗和制度等方面,并且随着时间发展传承至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村落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古村落文化不仅保留了个体的“过去”,而且映射了整个民族的“过去”,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主义理念。古村落保留了悠久的历史,包括建筑环境、建筑风格、村落选址等方面都没有大的变化,并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尽管经历了久远的岁月,传统村落文化至今仍在服务人们。它所蕴含的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和文章中,强调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论述,在推进国家改革发展的伟大治理实践中,对坚持和发展独具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化沃土,在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正确方向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活动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③。
习近平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着力点,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对乡村历史文化发展的回应。习近平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引领乡村文化建设,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领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关于乡村文化建设,习近平和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乡村先进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引导农民形成积极的精神追求,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习近平深刻揭示了乡村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基,是一个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中国悠久的农耕历史造就了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纵观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乡村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又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的基础与载体。
二、文化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的产生源于对传统公共行政弊端的一种回应,它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和互补性。它提倡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通过协商来实现善治和社会公平①。治理理论的产生源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这决定了治理理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完善。治理理论强调通过引入社会组织等力量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并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机制②。相对于传统的公共行政而言,治理理论更多地关注公共权力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治理方式也更多样化。公共权力在政府治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来实现治理目标。
.........................
第三章 绩溪县仁里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 17
第一节 绩溪县仁里村概况..................................... 17
一、仁里村简介 .......................................... 17
二、绩溪县仁里村文化资源概况 .......................... 18
第四章 绩溪县仁里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其致因分析 ................ 30
第一节 仁里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 30
一、价值困境——乡土文化价值观日益滑坡 .................... 30
二、主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村民主体缺位 ............................ 30
第五章 国内外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 36
第一节 国内乡村文化建设的典型案例 ....................... 36
一、浙江安吉县乡村文化建设 .......................... 36
二、安徽寿县乡村文化建设 ...................................... 36
第六章 推进仁里古村落文化建设的路径构建
第一节 重塑村民的文化价值观
一、培育村民的文化意识
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乡村居民,应摒弃长久以来依靠政府单一“喂养式”的文化供给模式,积极主动地认识并厘清乡村文化的重要意义和时代内涵,明确自身文化的优点及发展方向。通过文化自觉,使村民感受到乡村文化的历史深度、情感温情和人文情操,从而唤起他们深埋在记忆中的文化情感,为乡村文化的未来寻找到出路。文化身份的觉醒是文化价值重构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激励等方式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以文化的资本作用激励培养村民的文化意识,让村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文化价值,从而重新树立起自身的文化信心,以便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乡村文化产生认同,从而促进乡村文化的蜕变和发展。
二、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
首先,大力弘扬家风家训、乡风民俗。在仁里村村规民约、程式家训“三字经”原有基础上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乡村大喇叭、办宣传栏等让村民们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展开文化传播。善用新型的网络媒体,对乡风文明进行宣传。用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规民约来引导村民的日常生活,从而对村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达到乡村文化治理的目的。其次,需要加快文明乡村建设速度。应深入推进文明乡村的创建工作,通过评选“乡村好人”、“好婆婆好媳妇”和“道德模范代表”等活动,充分挖掘和宣传先进典型,并以此为宣传模板加深村民的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最后,整治不良的文化风气。加大对乡村非法宗教活动的打击力度,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强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工作,杜绝不良的文化习惯,例如高价彩礼、封建迷信、厚葬薄养等陋习。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
结论
绩溪县仁里村作为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丰厚。在对绩溪县仁里村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仁里村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建设,村民们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村级文化设施得到了完善,乡村文化氛围得到了进一步浓厚。然而,笔者也发现该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文章选取绩溪县仁里村为研究对象,对仁里村文化建设实践探索开展调研活动。分析阐述仁里村文化建设过程,肯定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良好成效。指出其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能够提升古村落文化建设水平的路径构建,为绩溪县仁里古村落文化建设拓展了研究思路。通过研究,本文的结论主要如下:
(1)乡村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地区精神风貌,提升了乡村居民思想道德水平,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和谐发展。我国的大部分村落都在积极推动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在乡村治理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也促进了乡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对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起着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2)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工作,对构建和谐安宁的乡村社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有序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更有利于乡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文化双赢的局面。
(3)当前大多数村庄的文化建设是单一的“喂养式”,导致村民对文化建设漠不关心,致使村民的参与度不高,文化建设的效果不佳。针对仁里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建设价值、建设主体、建设队伍、建设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为提升仁里村文化建设水平,要重塑村民的文化价值观,推进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凝聚多元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夯实传统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