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与苏童的文学创作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862 论文编号:sb2023120614520251531 日期:2023-12-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苏童的文学创作离不开他所受到的文学教育的熏陶。来自家庭的助力以及祖辈所带来的故乡感悟和幼年的生病经历提高了苏童的阅读兴趣,使得一大批中外作家走进了他的文学视野,为以后苏童的写作埋下了伏笔。
第一章苏童接受的文学教育
第一节苏童接受的学校教育
苏童接受的学校教育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一是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二是北京师范大学时期所接受的教育。至于苏童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南京师范学院担任辅导员,尽管他也深受南京师范学院的影响,但考虑到他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我们便不再把这一时期纳入苏童接受学校教育的谱系中。苏童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教育是在江苏省苏州市齐门小学完成的。
苏童五岁时跟随长姐踏入了小学五年级的课堂,由于年岁较小,加之对知识的憧憬,很快便将授课的教师看做是神圣且庄严的存在。随着班级中朗朗的读书声传来,苏童第一次感受到了学校教育“优美的秩序和韵律”①。在他的心里自然产生了对学校教育的期待。苏童七岁正式入学,至今仍记得学校周围的环境,和入学后的场景。小学时期,苏童在只学会300多字时便能作文,这足以说明学校教育的塑造能力。
教师作为文学教育的主导者,对苏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年青的时候,只要老师好,我对那门功课就喜欢搞,老师一不好呢,就讨厌那门功课了”②,“童年少年时期老师在哪一方面表扬你最多,你就会在哪个方面更下功夫。我的作文常被老师表扬,自然会喜欢写作”①,正是在老师们的赏识下,苏童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他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第一块铺路石。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苏童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苏童的家庭教育主要以两种方式展开:第一种是在姐姐和母亲的帮助下获得的文学读物及知识结构;第二种是父母与亲戚们的社会交往所带给他的故乡体验。这两种家庭教育式为苏童提供了最早的文学启蒙以及明确的“寻根”体验,使苏童对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在接受学校的教育资源后有意识地选择福克纳作为模仿的对象进行文学创作。
苏童小时候家境不是很好,他在回忆时曾说:“在漫长的童年时光里,我不记得童话、糖果、游戏和来自大人的过分的溺爱,我记得的是清苦”①。由于家境贫寒,苏童所接受的文学知识主要来源于他的二姐和母亲借的书:“我二姐喜欢文学,她经常把许多文学名著带回家中……也许因为这些书,使我回避了街头少年的许多不良恶习,我总是静坐家中,培养了某种幻想精神”②“她(指苏童母亲,笔者注)在厂里办了一个借书卡,借到书拿回来给我看。这就是我文学的一个开端”③。小学二年级时苏童由于体弱不得不休学一年,这时姐姐和母亲所提供的小说便是苏童所接受的最早的文学启蒙。
苏州市是苏童的早期社会关系得以展开的重要场域,是我们考察苏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重要基点。苏州市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学传统的城市,清末民初,苏州作为临近上海的城市,可谓得上海风气之先,一方面,有些苏州市的知识分子到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如周瘦鹃、叶圣陶等作家;另一方面,有些苏州市的知识分子依然在当地从事文学创作。1949年之后,苏州的文学创作氛围依然非常浓郁,如陆文夫、范小青等作家便生活在这座城市,在这样一座弥漫着浓郁的文学氛围的城市里,苏童在耳濡目染中便接受了苏州市这座城市的文学熏陶。
...........................
第二章苏童所接受的文学教育对其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外国文学教育与先锋文学的创作
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对话的历史过程中,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融会贯通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正是基于这一点,近代以来那些在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大作家,在其成长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西方的精神导师起着重要的导引作用。”“作为中国的现代文学的创建主体自然就离不开西方文学的影响;而西方文学的影响又是借助于具体的作家得以实现的。因此,西方文学对中国的现代文学的影响,归根到底便可以落实到具体实践者的作家身上。与此相对应,五四文学创建主体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便可以归结到西方作家对他们的文学创作的影响上。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在每一个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的背后,都站立着一个或几个西方作家的缘由所在。”①苏童作为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学习外国文学课程或者自我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也有一个或几个西方作家站在他的背后。
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苏童不仅找到了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家,在课后还主动去寻找这些作家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由于苏童本身就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学生,因此在教师对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的作品进行讲解时,苏童就不可自拔得迷恋上这两位作家②,钟情于他们的“底层写作”。苏童对契诃夫的喜爱其实可以从其叙事方式和文学理念看出,“对小人物的关注也是中外古今文学遗产留给我们的”③。别里科夫(《套中人》)、波尔菲里(《胖子和瘦子》)、切尔维亚科夫(《小公务员之死》)等都是底层职员的代表;万卡(《万卡》)、姚纳(《苦恼》)、穆尔金(《皮靴》)等则都是底层的贫苦民众,在作品中契诃夫主要暴露了他们的奴性意识以及麻木和懦弱,换句话说,契诃夫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刻绘弱者自身的缺陷来映衬社会的黑暗。
..............................
第二节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与写实主义文学的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大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对苏童在文学创作上接续现代作家文学创作的传统,创作出具有自我特色的现代小说同样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在采访苏童的大学同班同学王志珂时,他说在现代文学课程中“鲁迅的作品是讲得最多的,像《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这些典型作品都讲得很细,鲁迅的一些散文也都讲到了。我们会发许多关于鲁迅作品的小册子,里面涵盖了鲁迅全部的作品,老师在上课前都会让我们阅读的”①。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对于鲁迅作品的细致讲解使苏童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记得以前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读到那个著名的一口痰和一群人的片段时,一种被震惊的快感使我咧嘴大笑,自此我的心目中便有了这种文体的典范和标准”②“透过鲁迅,人们充分认识到,文字也是大力神”③“鲁迅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④。对鲁迅的喜爱使得苏童在其作品中不乏对鲁迅的直接模仿,例如《被玷污的草》中苏童写道:“水塔前面有两棵树,一棵是石榴,另一棵叫不出名字”⑤。这个句式非常经典,与鲁迅笔下“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①如出一辙,虽然苏童在文中说另一颗树没有名字,但王干却说在拜访苏童时在其小阁楼上发现门前有两棵石榴树②,那么苏童这句“另一棵叫不出名字”就显得欲盖弥彰起来。
当然,我们可以看出苏童并不是在创作初期就决定沿着鲁迅的创作道路前进,这与苏童在大学时期所选择的模仿对象有关:“一个人年轻时非常容易受他人的影响,我觉得刚开始写作时我没有自我”③,写诗的不顺所带来的打击使得塞林格的文字给予了他一定的慰藉,令他沉醉在香椿树街和枫杨树乡之中。加之那时他的创作还比较稚嫩,更不敢说自己的创作有向鲁迅学习的倾向。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令苏童产生了创作要反映现实、书写现实的文学观念,且在苏童的文学阅读中,除去对他影响最大的外国文学作家作品和古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鲁迅对他为人为文的品格④的影响。这正映照了苏童曾说的“读书,尤其是青年时代的读书,或许不能解决你短期内的任何问题,比如思想迷茫、专业选择,等等,但在未来,却有可能创造一个连你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奇迹。而我,就是一个例子”⑤。
...........................
第三章 苏童的文学教育与阅读的个案解读 .................. 37
第一节 塞林格对苏童文学创作的影响 ........................ 38
第二节 博尔赫斯对苏童文学创作的影响 .................... 43
第三节 福克纳对苏童文学创作的影响 ....................... 47
余论 关于文学教育对学生文学创作影响的反思 ....................... 52
第一节 苏童所接受文学教育的独特之处 ........................ 52
二节 苏童接受的文学教育与其文学教育实践 ...................... 54
结语 ........................... 58
第三章苏童的文学教育与阅读的个案解读

第一节塞林格对苏童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学论文参考
文学论文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苏童提供了接受文学教育的平台和资源。在北师大外国文学课堂上,教师对外国文学的讲授主要还是集中于《欧洲文学史》(杨周翰、吴达元、赵萝蕤主编)中经典文学作品的讲授。但苏童幼时缠绵病榻跟随母亲和姐姐已经读过了《复活》《红与黑》等外国作品,在高中时也读过了《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选》等外国作品选集,因此苏童在课余时间必然会寻找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阅读。在经典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之余,苏童不仅会根据校图书馆的“新书推荐卡片”阅读许多西方现代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苏童还会有意识地学习其中的现代叙事技巧,逐步向现代作家靠拢。
就当时而言,同学们之间阅读的更多是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例如与苏童同届的骆军曾说:“当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开发之初,意识形态开始打破禁忌,思想空前开放活跃,大量欧美现当代思潮和文学作品得以在中国翻译出版。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知道了加缪、卡夫卡、萨特、海明威、乔伊斯、马尔克斯等一大堆人的名字”①。苏童同班同学姚居清说:“谁若看了一本好书或者是一篇美文,都要给大家推荐一番”②,而苏童正是在好友的推荐下,读到了塞林格的作品。彼时正值苏童写诗挫败之际,周围已有同学成功发表诗作后愈发焦虑,而自己却不断遭遇退稿,不由得感到与周围同学格格不入,在此境地下,同学送来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戳中了他的内心:“我想像我也有个‘老菲苾’一样的小妹妹,我可以跟她开玩笑,也可以向她倾诉我的烦恼。”③“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的影响,前辈作家对后来作家的影响,都无非是唤醒了这个被影响作家自身沉睡的自我”④。塞林格就这样成为大学期间苏童最痴迷的作家,他不仅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里能找到的塞林格的著作都读完了,还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动因归结于此:“我原初的写作动机是非常小的事,那时候写东西完全是为了向塞林格致敬”⑤。
..............................
结语
苏童的文学创作离不开他所受到的文学教育的熏陶。来自家庭的助力以及祖辈所带来的故乡感悟和幼年的生病经历提高了苏童的阅读兴趣,使得一大批中外作家走进了他的文学视野,为以后苏童的写作埋下了伏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以后苏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及其创作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课程、写作课程帮助苏童建构文学的理念和写作的技巧,校内藏书众多的图书馆为苏童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元的选择。对托尔斯泰、塞林格等外国作家作品的学习和阅读使得苏童确定了创作的题材取向;对《红楼梦》《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使苏童汲取了其中的叙事策略和故事原型;对鲁迅的精神品格和作品的学习使苏童在创作中积极展现中国的现实问题与自己的现实关怀。在学习的过程中,苏童形成了自己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也吸纳了中外作家的写作技巧并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
正是因为苏童在大学时期没有局限于学习文科课程,在校期间基本都泡在图书馆中阅读,甚至经常为了看书逃课,才没有局限于中文系的培养方式,最终成为一名作家。在教育史的脉络中,通过对苏童文学教育这一个案的解读,不仅为我们研究其他作家的文学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也为我们研究大学的文学教育制度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范式。当前各高校之间针对学术资源、作家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学教育良性生态圈的形成,吸纳创作经验丰富且文学素养极佳的作家进入大学课堂,对教师梯队的建设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文学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