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鹤叶氏文学结社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6566 论文编号:sb2023111615183151433 日期:2023-11-2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文将在文史资料的基础上对鸣鹤叶氏文学结社进行梳理,考察社团形成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析辩,梳理社团成员的创作,概括其创作理论、创作风格及社团影响,现拟将论文分为六部分进行论述。
一、 鸣鹤叶氏文学结社述略
(一)鸣鹤叶氏家族考述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文化与文学世家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学者探讨的话题。李真瑜先生认为:“文化在封建世家的形成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封建世家在形成之后又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传递文化的职能,而文学则成为封建世家的文化活动的主体,并由此形成文学世家,且表现出与文学流派明显不同的特点。”①概括来说也即文化是文学世家的精神纽带,文学是文学世家的文化活动方式,文学世家是文化和文学的载体。文学世家虽与文学流派都以文学为载体,但在人群归属上有本质的不同,世家多以血缘为趋向,而文学流派多以文学类同性为主要向心力。文学世家与文学家族在文学意义上存在相似性皆以文立家,注重家学,但在“世家”与“家族”的概念中存在差异,“家族”一词出于《管子·小区》:“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②多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一个群体,包括几代人。“世家”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椽万锺。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赵歧对其做注:“孟子言仲子齐之世卿大夫之家,兄戴名,为齐卿,食采于盖,禄万锺。”③司马迁作《史记》开创《世家》体例,罗列诸侯传记。其后关于“世家”的解释多沿用《孟子》《史记》中的释义,多指世代达官显贵、世卿世禄的家族。直至明清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尤以明中叶江南地区,大批专心于文化领域的世家大族产生,如经学世家、史学世家、文学世家、书画世家、名医世家等等,他们没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也没有奢侈的享乐生活,但他们潜心于文化的传承与创造。由此可看,“世家”一词含义逐渐丰富,既可指世代显贵的家族,也可以指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世家”与“家族”虽在政治地位上有一定的区别,但可称为“世家”就一定能称为“家族”。关于“家族”亦或“世家”的发展,科举制度的作用至关重要。自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出现,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士族。大量贫苦子弟凭借自身才华,为其家族争取跻身世家的条件,“一士登甲第,九族光彩新。”①同样世家大族也必须以子孙的才学维持门第,才能永葆家族门风。近代以来,学者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时,皆不约而同注意到家风文化。陈寅恪先生认为:“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大族盛门乃学术文化之所寄托。
.............................
(二)鸣鹤叶氏文学结社成因
明清时期随着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江浙一带有更加便利的经济条件去满足生活。而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微寒之家依靠科举成为新兴的钟鸣鼎食之家,世家大族亦以严苛的教育为保持其家门长久不衰的手段。故而富足的经济基础和有效的文化培育手段,便成为具备文学社团的主要因素。鸣鹤叶氏文学结社的成因亦是如此。
文学世家的演变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关联密切。清初对文人结社行为的严厉控制及大肆兴起的文字狱使得传统文人结社走向以家族为单位。再有两汉时期,文学世家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唐代,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又回归黄河流域;北宋时期,靖康之难的爆发,大量北方人移居江南;南宋,建都临安,大批文学世家迁居江南聚集,此后以江南为全国文学世家的中心地带并逐渐向南扩展,经过元代发展,明清时期江南成为文学世家的核心区域。
清代两浙文学世家则是江南文学世家重镇。浙江素有浙东、浙西之分,明清两代习称浙江之宁波、绍兴、台州、金华、衢州、严州、温州、处州八府为上八府;称杭州、湖州、嘉兴为下三府。上八府辖区属于浙东地区(钱塘江以南),下八府辖区属于浙西地区(钱塘江以北)。两浙文学世家的形成与地域、经济文化因素密不可分。据曾礼军统计清代两浙文学世家多集中于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五府,浙西有331家而浙东只有74家。①从分布区域来看,以皆以农耕经济为主要手段的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为主,但杭嘉湖平原水利富足、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更有利于人口的聚集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文学世家分布呈现出东弱西强的局面。显然,经济的富足有利于文学世家的生存和发展。
.........................
二、以鸣鹤叶氏为中心文学社团的创作 
(一)鸣鹤叶氏家族成员的创作
叶氏一门才人辈出。叶天霖六子,除长子叶荣外,皆有诗作传于后世,诗作风格各异。在诗作内容上,将医药知识融入文学创作之中,独具风貌;在诗作成就上以叶声闻创作的白湖竹枝词,显赫一时;在诗作情感上以性情贯穿诗作,引人入胜。
1.诗作内容:以药入诗
自康熙年间,叶心培在温州创办叶同仁堂国药店,鸣鹤叶氏便与药业相系。鸣鹤叶氏以药业起家,国药生意为叶氏家族文学发展提供了富足的经济基础。正如管仲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满足温饱等物质需求后就要开始寻求精神寄托。当然这也是科举制度下世家大族为保护自身经济地位的一种手段。鸣鹤叶氏在积累一定的经济财富后,开始注重文学的培养。鸣鹤叶氏以药业起家精通药理和传统文化,所以在鸣鹤叶氏诗人诗作中不乏涉及医药题材的诗作。以药入诗展现了叶氏家族的产业背景,显示了诗人对中医药学的熟练运用,也体现了我国文人兼习药理的传统。这一现象在叶心培之孙叶愚的诗作中最为显著,如《病目示诸同学》中针对眼疾,提出“庸医药又下,十试八九错”①反对偏方“空青乃至宝,价重安能货。枯桑带叶蒸,老菊连根剉。年深鱼胆涸,或以人乳和。”②认为所有的药石不如静卧床榻闭目养神,讲求中医的养生之道。再有《重宿朱奥,与逆旅主人话旧》一诗的序言中说:“余七年前寓此,门外车马络绎。今再过之,院宇荒凉,殊非昔比。问其故,主人曰花无百日红也。因感其语成一律”③这里用“花无百日红”来形容此时的院落应该如同花儿一样有盛放和凋零的期限,不可能一直门庭若市。在这里用“百日红”看似无深意,但之后诗人又在第三联中作:“药有千年健,花无百日红”,并且加注指出“千年健,山中产此草”,巧用“千年健”这一药名,根据诗句的对偶性,所以在此“百日红”也应为一种药名。诗人巧妙地运用药名成对,表达对人生易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传统中医药的熟悉与运用。
.............................
(二)其他主要成员的创作
鸣鹤叶氏文学社团成员较为分散,除却叶炜兄弟、叶元墀、叶元堦等鸣鹤叶氏族人外,还有一些较为活跃,如与叶氏交往甚密的姚燮、厉志、陈仅等。他们各自取得的文学成就与叶氏的交往以及叶氏为其提供的文学发展环境和资金支持不可分割。在对姚燮、厉志、陈仅进行研究时,加入白湖诗社、枕湖吟社的经历都是其诗作风格转变的重要因素,故而本节就叶氏与姚燮、厉志、陈仅等人的交游分析其创作。
1.姚燮的创作
姚燮(1805-1833),浙江镇海人,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某山民。道光举人,长于诗、词、曲以及骈文。代表作品有《复庄诗问》《疏影楼词》《今乐考证》《退红衫》等。其在文学艺术创作和戏曲研究方面均卓有成就,也是著名评点派红学家之一。他曾组织成立“红犀馆诗社”,也是枕湖吟社主要成员。严迪昌先生说:“姚燮是‘枕湖诗社’‘红犀馆诗社’等浙东诗人群的领袖,与叶元堦(1804—1838)兄弟、厉志(1783—1843)最为投契齐名……叶、厉都是当时著名诗人。”④姚燮在嘉庆、道光年间的宁波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姚燮与叶元堦等叶氏族人往来密切,对各自的诗歌创作与诗作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姚燮为镇海人,从小天资聪颖,且常受祖辈文人熏陶,六七岁便可作诗、二十岁便常往来于镇海、鄞县、慈溪一代,为当地名望作寿词、祝词、贺表、碑记等名扬一时。鸣鹤叶氏为慈溪望族,药业与诗文并进,享誉江浙。鸣鹤叶氏产业颇丰,遍布浙江,叶元堦常奔走于宁波、慈溪之间。姚燮作为江浙名人,自然倍受叶元堦赏识。叶氏家境殷实,亭台楼榭、歌舞丝竹应有尽有,而姚燮家贫,叶元堦常邀请姚燮于家中,热情招待,使其与叶氏子弟共同研习。在《复庄诗问》卷十八《江上四哀诗》其四《叶山人元阶》诗中对此有所记录:“自与弱冠交,百间不逾始。直恐寝食离,若将性命委。每约潜深山,十年读经史。动因多事故,飘泊异行轨。”①姚燮弱冠之年与叶元堦相识,便被邀请客居鸣鹤,也即自1825年起,十年间姚燮一直客居鸣鹤,或往来于鸣鹤与镇海之间,枕湖、月湖便成为姚燮和叶氏一门的情感寄托。观其诗作,姚燮所作几乎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多为鸣鹤的山水景致,所览之景、所慨之情皆寓于诗。
.............................
三、以鸣鹤叶氏为中心文学社团的艺术表现 ........................... 47
(一)以鸣鹤叶氏为中心文学社团的诗歌理论 ................... 48
1.诗画一体 ............................... 48
2.诗以言志 ............................ 51
四、以鸣鹤叶氏为中心文学社团创作的影响 ............................ 66
(一)清代浙东文坛背景 ..................... 66
(二)鸣鹤叶氏文学社团成员与浙东文坛的互动 ...................... 71
结论 ................................. 81
四、以鸣鹤叶氏为中心文学社团创作的影响
(一)清代浙东文坛背景
论及浙东文坛,难以避免的便是浙东学派。关于浙东学派,首先论其学术渊源,远承南宋浙东派,近袭王阳明、刘宗周心学。南宋浙东学派与清代浙东学派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南宋浙东学派所体现出来的经世致用的精神价值取向以及在史学研究上的成就与清代浙东学派所体现出的文学价值趋向类同。可以见得南宋浙东学派传统在清代浙东学派这里得到了发扬和传承,究其原因,时间上跨越百年,师承上也没有明确的传承关系,但浙东作为文学兴起的地域可能为其文学发展提供了传承的可能性。浙东学派与王阳明、刘宗周心学最直接的渊源便体现在他们的师承关系上。刘宗周的学术渊源最直接的来源便是王阳明心学。刘宗周出于对阳明心学的疑、信、忠三个阶段而创立了蕺山学派。清代浙东学派最主要代表黄宗羲是刘宗周学术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发展了刘氏之说,从“心性之学到践履之学再到历史之学,为浙东学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①清代浙东学派中的六经皆史、实学倾向都与阳明心学、刘宗周之学有密切联系。章学诚对浙东学派的渊源关系也做出了相关论述:“浙东之学,虽出婺源……至阳明王子揭孟子之良知,复与朱子抵牾。蕺山刘氏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与朱子不合,亦不相诋也。梨州黄氏出蕺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兄弟经史之学,以至全氏族望辈尚存其意,宗陆而不悖于朱者也。”①于此,章学诚一方面论证了浙东学派远承朱、陆,另一方面也记述了浙东学派近袭王、刘。关于清代浙东学派的源流,梁启超、钱穆也曾有过相关论证,虽关于浙东学派承袭朱、陆之说存疑,但关于直接源于王、刘之说三人取得共识。

文学论文参考
文学论文参考

清代浙东学派于顺治初年形成,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个朝代,历时150余年。学界将其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顺治初年至康熙五十年(1711),为该学派的形成、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代表人物主要为黄宗羲、李邺嗣、万斯同、万斯大、邵廷采等。黄宗羲创立浙东学派,黄宗羲的诗学影响颇深,康熙四年(1655)宁波的万斯大、万斯同、万斯备、万斯选、郑梁、王之坪、张士埙、张士培、陈夔献、陈自舜等人都纷纷前往余姚求学黄宗羲,后黄宗羲又于甬上成立证人书院,甬上学子纷纷求学于此。这一时期,浙东学派阵容强大、名家辈出,创造了浙东学术的繁荣。第二阶段自康熙五十年(1711)至乾隆二十年(1755),这一阶段浙东学派体现出衰微迹象,这一阶段代表人物以全祖望为主。全祖望虽极尽黄宗羲、万斯同之学,但也因黄宗羲、万斯同等人的离世,表现出对浙东之学前途的担忧。在《万贞文先生传》中言“先生(万斯同)之卒,蕺山、证人之绪,不可复振,而吾乡五百余年攻媿(楼阴)、厚斋(王应麟),文献之传,亦复中绝,是则可为太息者矣。”②认为先生万斯同去世,蕺山派余人不可成事,再加之文献失传,浙东学派未来堪忧。
...............................
结论
鸣鹤叶氏文学结社是民间文人以家族为单位自发结成的诗社组织。鸣鹤叶氏文学社团作为一个以家族为单位形成的诗社组织,必然要以家族为诗社研究的起点。所以本文在作此研究时首先对鸣鹤叶氏家族做了一定的梳理。鸣鹤叶氏家族自康熙年间便以药业闻名江浙,发展至乾隆时期,已经积累了丰厚的财富,殷实的家境为其家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尤以叶本一门最为卓著,叶本六子,其中叶声闻、叶焕、叶燕、叶炜、叶璨等五人皆有佳作传于后世。叶氏族人更是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了枕湖草堂、白湖吟榭、小隐山庄等园林,并吸引了一大批文人雅士,通过雅集,进行诗歌交流。叶氏子侄在与诸兄弟、好友相互切磋中逐渐形成社团组织,所以对于鸣鹤叶氏文学结社的研究亦可以称为是对鸣鹤叶氏诗人及其创作研究。
因社团的形成以鸣鹤叶氏族人为中心,并以叶氏家族的产业白湖小隐山庄、月湖揽碧轩为社址,所以鸣鹤叶氏文学社团研究也即白湖诗社、枕湖吟社研究。白湖诗社、枕湖吟社作为本篇论文的主要核心部分,本文在第一章第三部分重点考述了白湖诗社的组织者、成立时间;以时间为线索分析了枕湖吟社的社团活动;之后又梳理了白湖诗社和枕湖吟社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便从鸣鹤叶氏族人及文学社团其他成员两方面分析鸣鹤叶氏文学结社的文学创作,因所存资料有限,笔者着重分析影响较大且可查阅资料较多的诗人,如姚燮、厉志、陈仅、孙家谷等人。在第三章主要分析社团成员的诗歌理论及风格。第四章通过对鸣鹤叶氏文学社团与浙东文坛的互动考察其影响。鸣鹤叶氏文学社团在清代文学社团的研究中处于一个较为容易被忽略的地位。通过对鸣鹤叶氏文学社团成员诗作的研究即是对小众文人的补遗亦是对创作状况的呈现。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文学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