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助力团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嵌入路径探讨——以X高校帮扶H县葫芦产业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0 论文编号:sb2025100922595353582 日期:2025-10-1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突破传统嵌入理论的单一视域,揭示了制度、关系、资源与文化要素在乡村场域中的协同作用,构建了“制度结构-关系网络-资源统筹-认知图式”协同框架,拓展了嵌入理论的解释边界。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2020年《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明确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乡村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和提升产业附加值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细化了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提出通过培育乡村新业态、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深化农文旅融合等措施,实现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要发挥高校优势,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发展的智力支持者、传承创新者、技术引领者、人才输送者,其独特功能能够有效回应乡村高质量振兴的需要(黄巨臣和刘畅 2024)。
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角色和责任。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之问,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通过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措施,为全面建成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6年以来,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扶智扶志、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方面谋划发力,以灵活多样服务社会的渠道与方式,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更多自主性和灵活性的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研究生助力团嵌入乡村特色产业的多重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通过聚焦X高校帮扶H县葫芦产业的实践案例,本研究将系统探讨研究生团队如何通过制度、资源、关系和文化嵌入等路径,与乡村产业主体形成协同效应,推动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研究将探讨研究生助力团如何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保障合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如何通过技术、资金和市场资源的导入,弥补乡村产业的资源短板;如何通过建立信任网络和利益联结,与乡村产业主体形成深度合作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提炼地方文化符号并塑造品牌,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构建“高校-乡村”协同发展的可持续理论框架。传统“输血式”帮扶模式往往局限于短期效应,而本研究将基于嵌入性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探讨研究生助力团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关系网络重构和在地化知识生产等策略,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研究将分析研究生助力团如何利用高校的资源与知识优势,与乡村产业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帮扶模式从“外力驱动”向“内生主导”转型。
最后,本研究将提炼可复制的特色产业振兴实践范式。以H县葫芦产业为样本,研究将总结研究生助力团在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中的创新经验。具体而言,研究将分析研究生助力团如何通过产品创新、市场拓展和文化附加值提升等策略,解决产品同质化、市场渠道单一和文化附加值不足等问题。同时,研究还将提炼兼具文化传承与市场适应性的产业升级路径,为同类型乡村特色产业的振兴提供可迁移的操作指南与经验借鉴。
.........................
第二章  案例背景与研究生助力团介入
2.1 H县葫芦产业发展概况
2.1.1 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1)传统农耕阶段(2013年以前):文化属性与分散经营的矛盾 H县葫芦种植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其文化符号可追溯至《诗经》“八月断壶”的意象表达,作为“福禄”载体的民俗功能在地方文化记忆中持续强化。然而,在2013年HC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前,该产业长期面临“文化价值突出而经济效益薄弱”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在生产组织形方面,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实施分散化种植,产品主要用于民俗仪式及非商品化手工艺品制作。此种前工业化生产模式导致效率损失,一方面是土地碎片化制约规模经济实现,单位面积产出长期低于区域平均水平12-15%;另一方面是技术代际传递闭塞,种植标准缺乏统一规范,致使产品规格差异率高达30%以上,严重制约商品化转型。在市场对接方面,产品流通高度依赖传统节庆展销与周期性集市贸易,尚未形成稳定的产销对接体系。调查资料显示,该阶段葫芦产品外销率不足5%,价格形成机制完全受制于即时性供需关系,优质产品因缺乏品牌溢价而陷入“低价陷阱”,农户收益空间被压缩至生产成本线的1.2-1.5倍区间。在技艺传承方面,葫芦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沿袭师徒相授的封闭传承模式,在机械化生产与人力资本外流双重挤压下呈现传承危机。
....................
2.2 研究生助力团介入的动因
2.2.1 政策驱动与高校帮扶的制度衔接
自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以来,产业振兴被置于核心地位,国家明确提出要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同年出台《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倡导高校与县域经济深度对接,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H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于2019年将葫芦产业确定为特色培育项目。H县拥有百余年葫芦种植传统,南社秋歌等村保留着成熟的雕刻技艺,这些传统技艺为葫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9年,X高校专家团队在结对帮扶实践中,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土壤pH 值在7.2-8.3之间,适宜引进葫芦新品种。此外,H县HC景区每年吸引80万游客,具备巨大的文旅转化潜力。基于这些优势,X高校与H县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制定了详细的定点帮扶工作方案,将葫芦产业明确列为六大重点任务之首,并成立了由农业专家、艺术设计专家以及经济管理学者组成的帮扶团队,旨在通过科技支持、产业规划以及文化挖掘等多维度帮扶措施,推动H县葫芦特色产业培育。
在具体政策衔接方面,X高校联合H县农业农村局,共同制定了H县葫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该方案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措施,计划将葫芦种植面积逐步扩展至5000亩。为了鼓励农户积极参与葫芦种植,配套出台了每亩300元的种苗补贴政策,降低农户的种植成本。同时,为了传承和弘扬葫芦雕刻非遗技艺,设立了非遗工坊销售额5%的文化传承奖励政策,激励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提高技艺水平,扩大产业规模。此外。通过“书记帮镇助力团”模式,X高校积极协调H县12个镇(街)党委,成立了葫芦产业专班。该专班整合了农业、文旅、乡村振兴等多个部门的资金,形成了年均800万元的专项投入。这些资金用于葫芦种植基地建设、非遗工坊改造升级、市场推广等方面,为葫芦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
第三章 制度嵌入:正式与非正式的协同 ..................... 25
3.1 正式制度嵌入:政策框架与校地合作 ........................... 25
3.1.1 政策适配与县域行动 ...................................... 25
3.1.2 校地合作协议的保障 ................................. 27
第四章 关系嵌入:社会网络与多方协同 ................... 33
4.1 嵌入基层政府:资源整合与信任构建 ............................... 33
4.1.1 政策资源整合与政校联动 ................................. 33
4.1.2 信任积累与成效展示 ..................................... 35
第五章 资源嵌入:内外资源联动 ............................... 45
5.1 内生性资源激活:乡土要素的挖掘 ................................. 45
5.1.1 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译 ............................................... 45
5.1.2 本土人力资源的赋能 ................................... 47 
第六章  认知嵌入:价值认同与文化赋能
6.1 技术认知革新:从怀疑到接纳
6.1.1 田间示范与数据驱动
技术认知的革新是外源技术嵌入乡土社会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经验主义认知范式,重构农户的效益评价体系(李文欢和王桂霞 2022)。农户对新技术从怀疑到接纳需经历由感知到评价,再到决策的认知转型。在感知阶段,农户通过乡土社会网络,如邻里示范、能人传播等,形成技术初步认知,其中技术可见性与社区信任度构成认知触发基础;在评价阶段,农户会将新技术与传统经验进行效益权衡,此时技术复杂性与传统惯习的冲突将导致认知阻滞;在决策阶段,通过参与式体验与利益联结,农户修正认知偏差,最终建立技术效能与个体理性的适配性评价。在此理论框架下,研究生助力团针对H县葫芦种植户的认知阻滞,构建由示范验证到参与体验的认知转型路径,即利用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将技术传播从线性推广转化为网状扩散;通过实证数据替代经验判断,推动农户从“风险规避者”向“理性决策者”转型。
(1)空间对比与场景拆解:技术可见性的实证构建
研究生助力团协同“专家教授团”采用空间对比实验设计和技术操作场景拆解的方式,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农户可感知的身体经验,构建了技术的可见性。研究生助力团协助当地政府在F镇产学研示范基地挑选两块相邻土地,同时种植本地传统葫芦品种和X高校改良的“HY丰产3号”,种植过程严格遵循标准化管理要求。到2023年取得了极为显著的对比数据,亩产量上传统品种仅820公斤,改良种达1420公斤,产量提升73%;畸形果率传统品种高达25%,改良种降低至6%,降幅达76%;采摘周期传统品种需120天,改良种仅需95天,缩短了21天。

社会学论文参考
社会学论文参考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多维嵌入框架的协同作用
在陕西省H县葫芦产业振兴过程中,研究生助力团通过制度、关系、资源与认知四个维度的协同作用,实现了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社会的深度融合。在具体实践中,校地双方通过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各自的权利与责任,为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研究生助力团成员以“科技副镇长”的身份参与产业规划,为葫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指导。例如,协议规定高校每半年派遣13名研究生助力团成员驻点H县,协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保帮扶工作有序推进。在明确了合作基础后,社会网络的构建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生助力团成员通过接续驻点和非正式协商,深入乡村社会,与各方建立了密切联系。他们通过驻村帮扶、农户访谈、合作社联席会等渠道,构建了高校、政府、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多主体信任网络。例如,助力团成员定期组织农户座谈会,了解生产难题,并协调各方资源解决问题,显著增强了社会网络的韧性。
另外,资源的精准匹配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助力团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实现了技术、人力和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在技术方面,助力团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如新品种选育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为葫芦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在市场资源方面,助力团与电商平台合作,帮助农户拓展销售渠道。认知的转变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研究生助力团通过重构消费场景,将传统葫芦纹样转化为现代IP,推动生产思维向产品差异化和品牌化转型。例如,助力团指导农户开发葫芦文创产品,如结合当地传说设计的葫芦摆件,市场售价比普通产品高出60%。文化赋值与市场认同的双向循环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社会学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78214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