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参考相关文献中与应急管理有关的内容,运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法对武汉市部分高校户外运动方向应急管理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我国户外运动已经发展了七十多年。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不仅要加强各种户外运动项目及其配套设施的发展,还要加强户外运动项目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完善户外运动项目安全和应急救援体系。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渐趋多元,人们更加注重体育活动过程的新鲜感、刺激感,户外运动受到愈来愈多的旅游、体育消费者青睐。户外运动规模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快速发展。以徒步运动为例,据《2022年户外休闲行业研究报告》统计,徒步成为户外休闲活动群体最常参加和最喜欢的户外运动项目,对青年男女的吸引力与日俱增。我国户外运动目前已经拥有1.3亿爱好者,户外休闲进入更新奇、更休闲的新时期。据埃森哲战略咨询的调查,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拥有10亿城市户外运动的相关消费者[1]。
户外运动在发展过程中,既有蓬勃发展的一面,也隐藏着危机。几乎涵盖所有的户外运动项目都有可能产生突发事件。多数人对户外运动的认识还停留在休闲娱乐和追求体验的表层认知,对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几乎没有任何观念。我国户外运动的危机意识普及程度不够,在参与户外运动过程中很少有人接受过专业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缺少基本的忧患意识和应急技能,2021年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件凸显出具有更大风险的户外运动应急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张志坚先生指出我国缺少户外运动专业人才,目前从事户外运动行业的人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户外运动安全教育,多数靠的是多年累积的经验,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方面的人才数量更加缺少,目前我国应急管理教育体系不完善、专门从事应急管理教育与科普宣传的人员极少,学生应急意识普及程度差,应急管理教育亟需发展。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户外运动作为其休闲娱乐的新选择,但户外运动突发事件频发又极大的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我国目前缺乏户外运动应急管理人才,而高等教育是培养户外运动应急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考虑到目前高校户外运动方向开设的多是风险管理课程,缺乏应急管理课程;另一方面关于OBE理念较少应用于体育类专业的课程开发。高校户外运动方向应急管理课程开发研究,为应急管理在高校户外运动方向中的应用提供了相关理论资料,运用OBE理念作为户外运动应急管理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撑,也为户外运动其他课程开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实践意义
针对户外运动方向应急管理课程开发的研究,不仅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需要,更是一个深刻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管理的核心是应急管理[2],应急管理重视程度在教育中的地位还有待提升。从根本上遏制风险演变为突发事件的可能,预防突发事件的产生,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后带来的损害。避免此类如甘肃白银马拉松运动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亟需高校展开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教育,培养更多的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方面的人才。本文通过调研武汉市普通高校户外运动方向应急管理课程的开发现状与影响因素,论证了开设户外运动方向应急管理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
二、概念与相关研究综述
(一)户外运动与户外运动方向
1.户外运动
所谓的户外运动,按照其字面上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户外的自然环境、场地下,进行的运动项目[3]。有学者认为户外运动是在自然环境或人工模拟环境中开展的以游憩、教育、竞技、探险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的统称[4]。有学者认为户外运动就是指登山、徒步、露营、骑行、攀登等在户外开展的一组运动项目群[5]。这类项目中的大多数运动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探险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刺激性和危险性,可以让参与者在进行相关运动时挑战自我[6]。
综上所述,户外运动是在自然场地下开展的具有趣味,挑战并伴随着一定风险的体育活动。本文所指的户外运动既包含攀登、徒步、骑行等的体育项目,也包含定向越野、 马拉松等体育赛事。
2.户外运动方向
近年来,户外运动蓬勃发展,专业户外运动人才将是支撑户外运动产业的关键。高校培养户外运动人才多集中在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休闲体育专业从第二学年开始分“户外运动与赛事运营”、“体验教育与体育旅游”、“高尔夫运动与管理”三个专业技能方向进行选修。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户外运动方向就设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本研究所指的是武汉市普通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下所设的户外运动方向。
...........................
(二)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
学科是制度形态和知识形态的统一体,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两大领域一个司空见惯的概念,学科的相关设置能够体现出学科建设的初衷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学科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是一种通过教学对学生展开训练的活动[7]。
普通高等院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而要实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目标就需要 开展专业建设,以此来保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专业”在《辞海》中解释为高等院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冯向东提出,专业不是某一学科,而是根据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来设置的[8]。专业是社会职业需求的产物,会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情况而发生变化。专业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提供基地。专业的构成主要是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人[9]。周光礼(2016)[10]指出专业实质上是一个课程群,大学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就是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视课程开发。
课程体系从小到大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最小层面是指某特定专业内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等各要素;中等层面是指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等问题;大的层面是指从整个国家政府层面进行的高校专业和学科谋划[11]。
............................
三、国内外应急管理课程建设的经验借鉴 .................... 8
(一)国内应急管理课程建设的现状 .......................... 8
(二)国内应急管理课程建设的经验 ........................... 8
四、研究方法...............................13
(一)文献资料法 ..................................... 13
(二)问卷调查法 ........................... 13
五、武汉市普通高校应急管理课程调查现状 ......................... 17
(一)武汉市普通高校应急管理课程调查情况分析 ............................. 17
1.武汉市普通高校应急管理课程教师调查情况分析 ..................... 17
2.武汉市普通高校应急管理课程学生调查情况分析 ..................... 21
六、基于OBE理念的户外运动方向应急管理课程开发
(一)户外运动方向应急管理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实施课程教学的第一步是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的质量对后期课程教学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就会影响课程的质量。所以科学的课程开发理论就会在进行课程的开发的时候提供支撑。同样,应急管理课程的开发也需要科学的理论基础做指导。OBE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斯派蒂在1981年提出,指的是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终要达到的“实质性成果”[67]。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美国、英国等教育强国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
OBE理念可以帮助教师开发出高品质且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高校课程。因其具有逻辑性、实践性和先导性,在国外已经有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在该理念指导下进行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非常适合户外运动方向应急管理课程开发。这样既可以确保课程开发过程的科学性又能与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文件提出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相适应。
社会学论文参考
...........................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第一、通过梳理国内外高校应急管理课程建设现状发现:国内应急管理课程建设处于刚刚起步时期,完整的应急管理教育体系尚未成熟。国内高校由于各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应急管理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总而言之尚未形成统一、稳定的课程体系。应急管理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国内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仍侧重理论知识的储备,技能实践培养能力薄弱。国外应急管理发展较早,应急管理教育体系较为成熟,我国应急管理教育应吸取国外应急管理的办学精华,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自己的应急管理课程体系。
第二、通过对武汉市部分高校户外运动方向应急管理课程开发现状的调研发现:高校师生对应急管理的认识水平略显不足,低于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但对户外运动方向开设应急管理课程的支持率高,大多数师生认为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应急管理课程比较合适。户外运动方向的教师队伍整体情况较合理,但是应急管理课程的后备教师资源空缺。影响应急管理课程发展的因素较多,包括:学生或教师自身对应急管理课程的认可程度、学校对应急管理课程的重视程度、社会对应急管理课程的需求程度、社会相关部门对应急管理课程的支持程度、学校社会对应急管理的宣传力度、学校对应急管理课程相关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学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总体课时的限制、应急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的自身因素、应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应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急管理课程教材的建设、应急管理课程教师的职后培训共12个因素,通过因子分析主要找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分为:课内因子和课外因子。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