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笔者对N市街头艺演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着重从早期的群众性街头表演到现今的政府入场型街头表演进行分析,指出N市的街头艺演从早期的娱乐性质逐渐转变为现今的职业性和商业性质。
1绪论
1.1问题提出
1.1.1研究问题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在全球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而另一方面也随之产生了许多城市问题。回顾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从过去注重城市生产力和生产要素,逐渐转变为关注城市问题治理和塑造城市人文品质。其中包括了街头艺术、街头艺演等表现形式。街头艺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行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诞生,是城市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城市的宣传和城市精神文化的丰富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街头艺演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其是“城市问题”还是“城市景观”的争论。一方面,像上海的田子坊、广州的二沙岛、厦门的鼓浪屿以及以民谣而著称的成都等地成为众多街头艺演的集聚地。而另一方面,街头艺演在一些城市却成了一个“城市问题”,妨碍交通、争抢地盘、噪声扰民等问题不断涌现,甚至使本应作为文化休闲场所的地方变成了喧嚣的“摆摊市场”。
作为“城市问题”,街头艺演是对城市治理与秩序的挑战;作为“城市景观”,它则成为城市最佳的名片。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街头艺演在城市中的日常普遍,如何将街头艺演从“城市问题”转化为“城市景观”,找到规范街头艺演的有效治理之道,这一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在城市治理的范畴之中,这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为了深入研究与探讨这个问题,笔者收集资料后发现,在2021年4月,N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发布了《N市“街头艺术表演”活动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打造“街头艺术表演”(简称“N市街艺”)品牌文化活动,通过发展“N市街艺”,征集街头艺人,并对他们的艺演进行动态管理,旨在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局面,使街头艺术表演模式具有可持续性。这一举措意在提升N市的城市文化品牌价值,助力打造“文化之城”。这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入场契机。
......................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有关城市问题的研究
刘璟将城市问题和城市研究总结归纳为三大类:一是宏观城市问题,研究重点聚焦于城市化的有关概念和方法,以城市为点,研究点的成长与拓展,涉及了城市化经济学原理、城市体系等,其中也包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与中国城市化等方面的内容,这类研究侧重于从宏观角度来考察城市化问题。二是微观城市问题,其着眼于城市内部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安排和开展,把城市铺展开,视作为一个面,研究城市这一相对独立的经济与社会体系,它的基本运行规律,及其囊括的经济增长、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如对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研究。三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管理问题,着重探讨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政府的职能与角色,覆盖了政府对城市、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管理模式、城市问题的治理等方面的内容①。韩少秀和张丰羽指出我国目前的整个城市治理水平难以跟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步伐,出现了如城市流动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城管执法职责不清、城市交通拥堵等一些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②。
马斌认为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过快,一定程度上导致整体水平较低,城市问题凸显,一是体现在环境污染方面,使得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难度较大。二是体现在资源利用方面。资源的粗放型利用易使不少城市陷入资源枯竭、转型与治理困难等,同时也对城市密度与城市交通难题进行了关注,论述了此等城市问题与城市治理之间的矛盾与张力③。姚尚建从比较的视角中看,指出城市问题在政治、历史中存在着不同的因素,并首先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城市问题内部也存在着治理权利的变迁,其次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论述,认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城市问题也不相同,随着结构性、逻辑的转换,城市问题也同样会发生转变④。
.........................
2作为城市名片的街头艺演
2.1打造城市名片:城市街头艺演的兴起
街头艺演古已有之,在现代化背景下为何对其倍加关注?以下将对古已有之的街头艺演进行追溯,并结合城市艺演与城市景观的二者关系对为何关注城市街头艺演进行原因分析,并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对现今的城市街头艺演进行阐释,以解构出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1.1古已有之的街头艺演
街头艺演古已有之,宋朝时期可谓颇具典型,形式也较为多样。由于当时商业和手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繁荣,各地、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民间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直接促进了各类娱乐活动的发展。宋代街市成为市民娱乐休闲之所,市井艺人也大量涌现。特别是北宋东京汴梁,南宋临安等大都会之产生,刺激了城市瓦舍勾栏的繁荣,那一时期的街头艺术是在继承传统、吸收外来技艺的基础上而凸显出的,融歌舞与杂技演出为一体,是比较全面的艺术形态,其中以市井小剧场最为突出。与此同时,在闹市街头献艺的路歧人甚至村落百戏艺人也十分活跃,更是使宋代民间街头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被郑振铎誉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的伟大创作之一”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长卷卷尾闹市中的一部分汴梁(开封)街头说书百戏的演出场景,就是描绘职业艺人在街头卖艺表演的一幅典型写实图。它真实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中市井百姓的娱乐消闲景象及当时民间说唱百戏的盛况。图中也有如上竿、武术、相扑等细腻刻画,观众如堵,现场热闹非凡,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演出场景实现了叙事性与绘画性相结合的高度一致,是一幅充分反映街头艺术特点的百戏图大作,当时社会上层阶级已普遍重视市井生活,对戏剧、曲艺等表演艺术也十分关注。同时,根据《东京梦华录》第五卷“京瓦伎艺”的内容,北宋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的开封,杂技类节目最多,有翻跟斗、走索、杂手艺与口技等,其集百戏之大成,无可胜数,演出妙趣横生,不以风、雨、寒、暑等为羁绊,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可以说那是一个让百戏艺人一显身手的绝佳场所。另外,宋代闹市街道两侧的店铺门前也常常出现以杂技为题材的杂耍表演场面,又如敦煌莫高窟第61窟《楞伽经变》的民间世俗乐舞“百戏·戴竿”展现出了吹奏乐器、打击与弹拨乐器兼而有之的6人民间小乐队在街头艺演的现场画面。
................................
2.2城市街头艺演的基本形式
街头艺演的形式众多,对其基本形式进行梳理,对于了解城市街头艺演尤为必要,以下按照常规的街头艺人考证纲要,将其分为音乐类、曲艺类、手工艺类,对城市街头艺演的基本形式展开论述,以求取得对其较为全面的认识。
2.2.1音乐类
在当今的街头艺演形态中,以音乐类街头艺演最为典型,而在这一类别下,也可细分出多种不同形式的街演场景。首先,最为常见的是“音频伴奏+演唱”的形式,其所需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较大多数的街头音乐类艺人采取该方式进行街演,所演唱的音乐类型也多为流行,少量民歌、爵士等。其次,便以“吉他伴奏+演唱”形式居多,弹奏的多为民谣歌曲。再者,有较少通过“电子琴/钢琴+演唱”的形式进行街演,其对街头艺演者的要求也较高。
就音乐街演目的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第一,“乞讨型”音乐街演。“乞讨型”音乐街演者一般多以展示重病、残疾、老迈来获取经济打赏,辅以简单粗糙的表演技能,借此博取行人的同情,这是一种以乞讨为主要目的街头音乐行为。第二,“卖艺型”音乐街演(如图2.2)。其主要特征是多以表演为手段,收取行人、观看者的自觉打赏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该类以音频伴奏演唱或吉他弹唱的表演形式居多,其大多数从事与音乐有关的工作,涉及音乐教育和驻场演出等,街头艺演不是其唯一的谋生手段,其意在增加额外的收入、提升自身的曝光度以获得更多的商业演出机会等。还有些许从事其他行业,将该类音乐街演作为兼职,主要目的也是在于获取额外报酬。其在进行音乐街演时一般会放置点歌二维码,路人可扫码打赏,付费点歌让街头艺人演唱或自行演唱等,这类艺演者中以青年人居多,在街头大多有较为良好的表演形象,其中不乏艺演水平高超者。第三,“自娱型”音乐街演。这类街头表演不追求任何金钱回报,其目的在于取悦自己,并通过在公众视野下展示才艺来提升自身能力。这些表演者通常选择在人流量相对较小的公共空间进行音乐表演或练习技艺,将音乐表演作为街头表演的主要目的,而非追求商业利益。
.............................
3时空规制:N市街头艺演治理模式分析.................................22
3.1 N市街头艺演的发展历程...............................22
3.1.1早期的N市街头艺演...............................22
3.1.2现今的N市街头艺演..............................23
4流动性治理困境:N市时空规制模式失灵的底层逻辑......................30
4.1静态社会治理....................................30
4.1.1乡土本色与不动社会..........................30
4.1.2社会流动与秩序威胁......................................30
5从时空规制走向行为规范......................................34
5.1强化事前规范要求..................................34
5.1.1严格进入机制..................................34
5.1.2落实岗前培训.......................................34
5从时空规制走向行为规范
5.1强化事前规范要求
社会学论文参考
对事前行为进行规范可从其进入机制与岗前培训入手。具体表现为提高进入门槛与落实岗前培训,意在体现出街头艺人证的价值。此外,行为规范能使街头艺人形成一定的艺演规范意识,遵循规范要求,以达到对艺演过程良好秩序的自觉维护。
5.1.1严格进入机制
在整个艺演发展与规范化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艺人招募“求”量而“损”质之难题。具体措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通过提高街头艺人证门槛,提升专业性、艺术性方面考核标准,并设立优中选优体系,严格进入机制。如设立预调查制度,要求其报考前提供一定的艺演经历证明,对长期进行艺演给予考前加分权,意在进行初步筛选。领证前签订每月艺演履行承诺书,若未遵守可进行公示。同时设置艺人黑名单,超出两个月未完成应拉入黑名单,后期不允许其报考相关艺人证等。二是需取缔艺人证发放过量之举,每期招募应从艺人中精挑细选,进而转“量”为“质”,减少每期审核通过人数,以防滥竽充数,提升艺人证价值。
5.1.2落实岗前培训
在街头艺人取得艺人证之后,应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对相关政策法规、管理规定、行业规范等进行培训。意在为持证艺人订立相关规章制度,同时令其对相关制度进行熟识并遵守,以形成良好的艺演氛围。同时,针对噪声扰民、地盘冲突、道路交通堵塞等突出问题进行重点强调。第二,对持证艺人进行演出包装及基本礼仪培训。文明艺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推动了城市文明,因此,更好的演出包装更有利于街头艺演的宣传与推广,培训基本礼仪也更有助于城市形象、名片的打造。第三,对艺演形式、内容等进行相关培训。一是艺演的形式,应避免为博取观众眼球而过度浮夸,丧失标准而格调低下。二是艺演的内容,应立足于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其应符合新时代主题、积极向上及弘扬社会正能量。
..............................
6结论与反思
6.1结论
本文立足于城市街头艺演治理模式的探究与完善。首先,对城市街头艺演的兴起进行了追溯,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国内对现今街头艺演的正规化治理始于2014年的上海。上海开启了国内街头艺人考证制度,并颁发了大陆第一张街头艺人证。这一制度主要侧重于地方政府打造城市名片的手段和内容。同时,对城市艺演与城市景观的关联进行了论述。现今的城市艺演越来越被视为一种城市景观。根据大多数考证制度纲要,将城市街头艺演的基本形式分为音乐类、曲艺类和手工技艺类等。此外,还对城市艺演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它在提高文化生活水平、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展现城市形象与品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笔者对N市街头艺演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着重从早期的群众性街头表演到现今的政府入场型街头表演进行分析,指出N市的街头艺演从早期的娱乐性质逐渐转变为现今的职业性和商业性质。同时,结合亲身考取N市艺人证等具体实践,探求出其主要采取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之入场形式。然而,在N市街头艺演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的过程中,也引发了噪音扰民、地盘冲突和道路交通堵塞等城市问题。对此,N市采取的场位定点化、艺演定时化以及第三方企业运营的治理模式并未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将这一治理困境的表层原因归结为艺人招募“求”量而“损”质、点位缺乏流动性、制度落实不规范。
再者,笔者对其时空规制治理模式失灵的底层逻辑展开深层次分析,一是揭示出现今时空规制治理模式实质上为一种静态社会治理方式,同时与《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本色进行理论对话,指出现有的时空规制治理理念与管理哲学主要来源于传统的、针对不动社会的,即静态社会的管理技术与治理经验,这在本质上是抑制流动的。时空规制模式并不能对街头艺演这一流动性主体进行有效治理,便形成了流动性难题,在市场经济、开放与流动性社会背景下,这时便急需治理创新并呼唤动态社会治理。
基于此,本文初步提出从时空规制走向行为规范的治理路径,即由对时间、空间的规制转向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的治理思路。从属地、属时管理转为属人、属行为管理,与传统静态社会相比,现今动态社会可以依托较为先进的现代化治理手段如网络媒体监控、大数据、实时平台监管等。同时,可采取强化事前规范要求,而后强化过程管理,最后强化事后监控与激励机制等措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