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本文一方面回顾了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指出了其在探索社会事实发生与存续的的原因这些问题上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面临的困难。另一方面,本文也梳理了突现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在认识层面的解释路径。
一、绪论
1.研究的背景和起源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涂尔干作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研究已经触及了社会学领域的各个主题,包括教育、犯罪、失范以及人类学方面的工作有着相当的造诣,这些主题也都成为后来学者进行学习的重要的资源。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涂尔干可能是三大家里最富争议性的作者,以至于帕森斯认为涂尔干的哲学立场在唯物与唯心两个极端的哲学立场之间摇摆。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后继者不断将他冠以不同的学术身份,实证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形而上学家、社会神秘学家等等,隐藏在这一连串学术身份背后的是他的社会学理论的异常的复杂性,涂尔干对“社会”的定义是非常复杂的,就像罗伯特·贝拉所说的:“涂尔干的这个著作中,没有比‘社会’这个概念更难懂的了”(Bellah,1973:ix-lv)。
一、绪论1.研究的背景和起源涂尔干作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研究已经触及了社会学领域的各个主题,包括教育、犯罪、失范以及人类学方面的工作有着相当的造诣,这些主题也都成为后来学者进行学习的重要的资源。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涂尔干可能是三大家里最富争议性的作者,以至于帕森斯认为涂尔干的哲学立场在唯物与唯心两个极端的哲学立场之间摇摆。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后继者不断将他冠以不同的学术身份,实证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形而上学家、社会神秘学家等等,隐藏在这一连串学术身份背后的是他的社会学理论的异常的复杂性,涂尔干对“社会”的定义是非常复杂的,就像罗伯特·贝拉所说的:“涂尔干的这个著作中,没有比‘社会’这个概念更难懂的了”(Bellah,1973:ix-lv)。
..............................
2.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理论意义,另一类属于应用层面的实践意义。本文系理论方面的论文,因此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在以往的研究的基础上,指明其不足或者缺失之处,并相应的予以进一步的论证和改进。而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涂尔干理论的论证也大致遵循这样的步骤,从内容的意义上来看,主要是针对涂尔干本人的理论。
实际上,关于涂尔干社会学方法,一直是一个饶有争论的话题(Clark,1969;Fenton,1984;Pickering,1984:288;Gane,1988;Turner,1995:2),但一般说来,人们认为早期的涂尔干涂尔干运用的是从孔德那里借鉴的功能论以及统计学的方法来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但是这两者无论哪一种其实都没有办法准确地把握涂尔干所希望获得的有关社会的知识(陈涛,2017),这也构成了索耶将涂尔干论证为一个社会突现论者的原因之一。不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索耶虽然自己也承认涂尔干的《准则》这本书在很长时间内都被忽视掉了(Sawyer,2002:228),因此需要重新对涂尔干所用的方法进行讨论和梳理,但是他本人在论证完涂尔干的实质性理论之后,却并没有回过头来进一步在方法论层面对涂尔干的突现论思想进行解释,这样一来无疑就为这项工作留下了空白。不过,这也使得本文得以从索耶未竟的工作入手,从突现的角度对涂尔干方法中留下的疑点和难题予以解释和澄清。
............................
二、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旨趣和困境
1.从个体到社会事实——涂尔干对观念论方法的批判
在《分工论》的一开篇,涂尔干就明确指出自己建立社会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社会进行科学性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门科学的伦理学。从涂尔干的立场上看,伦理学作为一门立法科学或者规范科学,它的任务就是为人们的行动提供道德和制度层面的标准。因此照理来说,伦理学只有先弄清楚了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的存在形态究竟是什么样的,才能为规范的建立提供事实上的依据和标准。然而令涂尔干感到十分不满的是,一直到他所在的年代,伦理学都与这样的科学属性相去甚远,它一直被当成一门思辨的学科,将观念而不是事实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涂尔干建立自己的科学伦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这套观念论的分析方法提出批判。
大致来看,涂尔干所谓的观念论方法就是从一些基本的观念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出普遍的道德公式,并依据这些普遍的公式来制定具体需要执行的道德标准。最典型的如康德的伦理学,康德推论的出发点不是圣人的伟大光辉灵魂,而是人作为“理性的存有者”,有能力使自己成为普遍的立法者,同时又能够遵守为自身制定的法律,因此只有每个人遵守的都是自己制定的法律,这样的道德才具有真正的合法性。涂尔干认为,康德的伦理学所用到的观念分析方法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康德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拥有像他所说那种理性,更多的时候人们判断问题的标准是建立在他们个人或者作为一类团体的特殊情绪或者利益之上的(涂尔干,2006:19),而且人又是一种在环境中建立观念的生物,只要一接触外在的事物,就会形成这些事物的观念,不仅包括这些事物是什么,还包括对这些事物的判断,久而久之人们都倾向于用观念来代替事物本身来认识(涂尔干,1995:35-36),但问题是这些观念只是人们对事物的经验而已,它们并不代表事物的本性,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和能力凭着对事物的有限认识来为它们建立规范类型的标准。其次,即使每个人都拥有一套基于主观确认的道德信条,他也没有办法保证这些信条同样适用于他人,相反当一部人相信只有自己的道德相较于其他人具有优越性,并希望凌驾在其他人的道德之上的时候,才是导致社会宰治与奴役的不平等的根源。因此,观念分析的方法本质上就是用部分来认识整体,用有限去认识无限,用个人的主观上的认知来代替对社会客观性的考察,依靠这种方法制定的社会规范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和任意性。
...............................
2.涂尔干的社会“物理学”方法
实际上,涂尔干也承认社会本质上作为“集体意识”,本身看不见摸不着,缺少科学所必需的经验上的直观性。但是,集体意识发挥力量的那些外在表现却是现实的存在物,人们表达时运用的符号体系、交易时用的货币制度以及商业往来中使用的信用手段,这些都来自由集体意识达成的共识所推动。因此涂尔干对“社会”进行了内在和外在的区分,社会的内在是指集体意识,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与其他社会相区分的内在的道德与伦理形态。而外在的社会则是对内在事实的物质化和符号化,也就是通常说的社会事实,包括宗教、法律、制度、习俗、信仰、仪式等等,涂尔干用风俗的概念来统称他们(陈涛,2017)。内在事实虽然决定外在事实,但只能借助外在事实来研究,即通过观察事实的外显特征,来了解其内部结构的状态。在方法上主要依据“过度”和“不足”作为判断的标准,具体到操作层面则是关于“频率”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看作是涂尔干对孔德的功能论和凯特莱的道德统计学的结合。
(1)功能分析方法
《实证哲学教程》中孔德依据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排列出了六种科学,而社会学作为一门最复杂的科学,孔德将他排在生物学之后,为其命名为“社会物理学”(social physic),在孔德看来,社会学与生物学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前者将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研究的是社会一般的组织结构、关系和性质规律的科学。孔德的这一社会体思想,主要来自19世纪法国的生物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这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是当时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伯纳德(Bernard Claude1813-1878),他认为医学所研究的是确定疾病的原因,以及如何康复的方法,但要科学地完成这一病理学的工程,就必须诉诸于解剖和实验的方法,去具体了解各个器官的功能以及它们相互结合组织成一般系统的情况。不过,真正激发孔德将这一套功能方法运用到社会分析中的则是比伯纳德稍小一些的布鲁塞。孔德曾经出过一段时间的精神问题,替他医治的正是这位布鲁塞,在他看来人体包括精神问题在内的所有病变都源于身体的器官受到刺激使得它们之间的联系受到阻碍,而生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确定各部分联系成健康状态的标准,以及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刺激能够偏离正常状态。孔德深深的被布鲁塞的学说所打动,并且在病好以后,将这套学说推广到了社会研究之中(哈金,2015),在孔德看来,不仅个体意识的紊乱是受到身体器质状态原因的影响,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或者集体观念也是由社会各部分结合成的有机状态所决定的。
...............................
三、突现论以及机制解释...................................27
1.古典突现理论.................................27
2.复杂性理论...................................29
3.机制解释..........................................30
四、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突现论特征及潜力...............................33
1.涂尔干机制解释特征..........................33
2.自杀的社会原因...................................34
五、结论和讨论........................................41
1.基本结论..........................................41
2.进一步的讨论..............................................42
四、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突现论特征及潜力
1.涂尔干机制解释特征
社会学论文参考
通过上文中对90年代以后在突现论基础上对新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路径的反思,我们可以发现与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具有相通之处(尤其是在从《分工论》到《自杀论》的这段期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复杂性理论已经证明了社会作为一个复杂性的自适应系统,具有自发的由混乱导向有组织性的社会结构的能力,相反也会因为组织的平衡被打破而重新陷入到混乱和失序当中。这与涂尔干通过功能论将社会论证为一个自我维持的整体是相通的,涂尔干就是利用社会自发地从混沌中结成秩序的能力来设想社会自身的道德本性的。同时,复杂性系统也认为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在稳定社会因之外还流动有变动因的影响,只不过后者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会构成对社会因的影响。这与涂尔干区分正常和反常类型的标准是一样,涂尔干认为对社会一般状态的偏离也是正常的,但是一旦这种偏离超过一定的界限,对社会的维持能力造成损害甚至将社会拖入到无序状态时才属于变异和反常。
其次,机制解释和涂尔干在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上是一致的。二者都认为统计学所构造的宏观概念只是对社会实在的模仿和虚构,因此在统计模型上建立的因果相关性他们只赋予其有限的解释地位,并且都认为还需要从理论层面说明促使它们关联在一起的因果本性。
最后,从机制主义的角度看,涂尔干用社会事实去解释社会事实的观点,符合突现层面的方法论整体主义的特征。突现层面的方法论个体主义者认为,只有行动者才具有组成社会的实在属性,因此他们研究的是通过微观领域的行动向宏观的社会现象转变的实际过程,这显然不符合涂尔干的研究策略。
...................................
五、结论和讨论
1.基本结论
本文一方面回顾了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指出了其在探索社会事实发生与存续的的原因这些问题上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面临的困难。另一方面,本文也梳理了突现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在认识层面的解释路径。而本文则是利用后者的一些基本的方法论主张来解释和澄清涂尔干研究的方法中一些困难和难以理解之处,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复杂性系统理论证实了社会作为自成一类的整体具有自我组织的性质和能力。在涂尔干的理论中,他从功能论的角度将社会设定成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整体,并以此来论证社会的道德本性。但是涂尔干的这种做法经常被批评为是他个人的一种社会理想,因此,他从是否满足社会整合需要的角度来区分正常和反常类型也被批评为是一种目的论的做法。不过,90年代以后围绕着突现论形成的复杂性系统理论已经证实了社会有从区域性的互动中生出总体性结构的能力,这一理论试图揭示的就是那些将社会由混乱带向秩序的关键环节和机制,这与涂尔干的研究不谋而合。
其次,正式在复杂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涂尔干真正关心的是社会从部分结合成整体的机制和过程,他采用的是一种机制解释的研究方法。这能够澄清他在使用统计学的过程中所带来的矛盾和困难,即从机制解释的角度来看,统计从分析的角度来创造的宏观概念只是对现实的模仿和虚构,因此由统计模型所确立的因果相关性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因果关联,还需要从从理论层面说明促使它们关联在一起的因果本性。这与涂尔干对当时的统计学的态度具有相似之处,他认为凯特莱的平均类型只是对集体原型的模仿,是对现实的不充分的反映,因此他采用统计学只是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来抓取社会事实之间真实的相互影响的过程。从机制主义的角度来看,涂尔干采取的是一种从复杂来解释复杂的策略,这符合突现论的方法论整体主义的特征。
最后,本文试图从机制解释的角度来重新理解涂尔干对自杀现象的研究,说明了《自杀论》是涂尔干社会机制研究的产物。一方面涂尔干没有通过对个人自杀原因进行分类的形态学方法,而是利用自杀率来反推不同集体的自杀特征,这是因为前者所代表的自杀的平均水平与个体无关,完全是集体属性的产物,涂尔干采用的是从复杂来研究复杂的策略。另一方面在确定集体特征如何影响自杀率的问题上,他的各种自杀类型是通过对大量的细致的个体间互动的模式的阐述得到的,涂尔干借助于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社会一体化水平影响自杀的实际过程和机制。
参考文献(略)